黑龙江省绥棱一中高一期中语文考试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 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作者写故都,却写到了“都市闲人”,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他们朴实得像故都一样,他们的身上有一种“悲凉”的味道。
B.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特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故都情思。
C.他们更容易亲近,更能表现作者的“平民意识”。
D.在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2.文章是写景散文,却在6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单纯写景不能体现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韵味。
B.作者是散文家,插入对诗文的议论更能体现出“文化味”。
C.纵横议论,显现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写作思路。
D.写景之后的议论往往是卒章显志,升华文章的写作主旨。
3.作者用“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的目的是(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B.用南国之秋的温婉衬托北国之秋的豪放。
C.在对比中,展示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色。
D.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堪母驱使 不堪:不能胜任
B.好自相扶将 扶将:搀扶
C.感君区区怀 区区:真情深挚
D.性行暴如雷 性行:性情
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既若见录 既克,公问其故
B.且暂还家去 年且九十
C.小姑始扶床 始而不解,继而恍然
D.不久当归还 何当共剪西窗烛
6.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部分主要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惜别。
B.一段详写刘兰芝离家时的打扮,运用夸张性的铺排手法,显现她的美丽奢华。
C.兰芝是一位谦逊、通情达理之人,在被婆婆无理休回家时,仍能显现她的美好品德。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既写出夫妻恩爱,又增强了抒情性,此景令人同情、愤慨。
7.翻译(每小题2分,共4分)
(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译文:
(2)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
三、
古代诗歌鉴赏(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平中见奇”是诗人创设诗境的高妙处,请结合诗歌前两句,赏析这一妙处的体现。
答:
(2)运用拟人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以灵性,往往能够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简析诗歌这一手法的运用。
答:
9.默写。(5分)
(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 !
(2) ,老使我怨。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选考类文本阅读(二选一)(14分)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 没有天堂????????
??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C),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换的荒漠。
火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也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表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答:
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分)
答: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答: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人生的爱好者
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譬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是今日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1)“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指的是什么?(2分)
答:
(2)为什么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请分条概括。 (4分)
答:(一)
(二)
(三)
(四)
(3)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需要一种怎样的智慧?(3分)
答:
(4)结合本文,你如何认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结尾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2-14每小题3分,15题4分,共13分。)
12.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垝(gui)垣 汤(shāng)汤 颤(chàn)动 契阔谈讌( )
B.袅娜(nuó) 荫庇(yin) 渐(jiàn)车 蓊蓊郁郁(wěng)
C.婆娑(suo) 脉(mò)脉 溘(kè)死 夹袄(jia )
D.愆(qiān)期 呦(āo)呦 吞噬(shì) 蕈(xùn)菌
1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恣。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__。像花又不是花的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③如果,这时你能够在两种太阳光之间,批判地__湖面,它正应了那句话,所谓“波平如镜”了。
④它们微微地犁出了水上的皱纹来,分出两条界线,__有着很明显的漪澜。
A.领略 衬托 考查 期间 B.领略 点缀 考察 其间
C.领会 点缀 考查 其间 D.领会 衬托 考察 期间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秋蝉的鸣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每一支划桨的或每一只虫子的动作都能发出一道闪光来,而一声桨响,又能引出何等甜蜜的回音来啊!
C.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关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地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D.梭罗创作了《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15.在下面横线上写两个句子,使其与横线前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
做不成太阳,就做颗星星,但一定要做最亮的那一颗;
; ;不管自己做什么,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
六、作文(40分)
16.请以“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散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 A(作者借文章抒发对故都“清”“静”“悲凉”的况味,“闲人”并非“悲凉”的对象,而是借之以抒情感怀)、
2. C(A项偏离主旨解答,B项“体现文化味”不是文章的目的,D项“卒章显志”不当,曲解主旨)、
3. D(必须把握“南国之秋”是点缀,“故都的秋”是主体,一次一主,A项主次颠倒,B项“豪放”失当,C项并置不当)
二、
4.B(服侍、侍奉)、
5.D(均是“应当”意;“既”分别是“既然”“已经”,“且”分别是“暂且”“将近”,“始”“才”“最初”)、
6.B(“奢华”含有贬义,不当)
略
三、
8.(1)“月色”“星光”“人家”本是寻常景物,然经过诗人颇具匠心的安排,创设了一幅大地春回、静寂幽丽的画面。夜深之时,诗人临窗眺望,皓月当空,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斜照着半个庭院,现出月夜的静谧朦胧;夜空中,星光横斜,与明月交映生辉。(2)诗人从静谧夜色的虫鸣中感知到了春的气息,然而,却不直写自己对春之将至的欢愉,而借春虫表达“寒去春来”的情致,以“知”形成的拟人手法巧妙而清新地表达了诗人捕捉春的气息的灵敏和流露出的欣喜之情。
9.略
四、
10.
(1)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2)、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运用了比喻,以小飞船比喻地球,用触礁、漏水比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3)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为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4)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11.
(1)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
(2)(一)是一个没有权力和外表成就的平凡人;
(二)是一个拥有最高人格的文学高标;
(三)是一个拥有简朴生活和风格的模范;
(四)是一个爱好人生追求自然和谐的智者。
(3)能够恰到好处地认识和把握人生的一切,掌握好一个理想的“度”,谨防过犹不及;做事伸缩有度,客观平和地认识人生。
(4)这两句话是陶渊明在对官场与田园进行深刻抉择之后的自然之语,是抛掉灵欲的精神生活与抛掉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完美结合。远离官场并不代表逃脱人生,遁世于外;归于田园也是人生快乐的一种选择。厌倦的官场远去了,美好的田园找到了,心中的愉悦迸发了,对人生的爱好开启了陶渊明的别样人生。
五、
12. C(A项“垝”读“guǐ”B项“渐”读“jiān”,D项“呦”读“yōu”)
13. B(“领会”多搭配“内容”或“意思”,“领略”多指认识意义或辨别滋味;“衬托”以次衬主,“点缀”加以装饰或衬托;“考察”重在“看”,“考查”用一定标准来衡量;“期间”用于时间,“其间”除用于指一段时间外,还可指空间)
14. B(A项主宾不搭配,C项“关于”改成“对于”,D项“了”改成“的”)
15.做不成大路,就做条小径,但一定要做最美的那一条;做不成青松,就做棵小草,但一定要做最坚忍的那一棵。
六、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