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热机的效率 教案(表格式)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热机的效率 教案(表格式)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20 10: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热机的效率 第7课时 上课时间 9.9
课标要求 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3.3.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3.3.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3.5.1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3.5.2 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能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2、知道热机效率的含义。 3、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二)过程与方法 燃料燃烧时能量的主要流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
重 点 建立热值的概念,热机的效率 难点 对热机效率的理解,热机能量流失的方向
教 法 讲授 信息技术利用 Ppt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改备注
一、复习提问: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新课引入: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引入新课:14.3热机的效率 三、进行新课 1、燃料的热值提问1: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燃料呢?提问2:如果一个家庭使用不同燃料烧水做饭,消耗量相同吗?为什么?如何比较不同燃料放热的多少呢?介绍热值的概念:我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焦每千克。介绍物理意义了解一些燃料的热值。二、热机的效率1、热机的能量损失 一辆汽车从身旁驶过,有时根据人的嗅觉就能知道它的发动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这是为什么? 评价学生的回答,提问,排出的气体中仍有汽油或柴油味这说明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继续引导学生,既然燃料没有完全燃烧,就说明有一部分能量被白白地损失掉了。1、热机的能量损失 1)燃料未能完全燃烧 提问1:再想想,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损失?讲解:有人曾用汽车的尾气加热饭菜就说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气缸壁等也会传走一部分内能。 提问2:以上这些都是没有转化成机械能的内能。那么曲轴获得的机械能是不是全部做了有用功? 讲解:除此之外,由于各零部件之间有摩擦,曲轴还需克服摩擦做功。(2)热机的效率 由于以上原因,真正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只占燃烧燃料所能提供能量的一部分。所占比例的大小,也就成了热机性能的标志。为此,我们再介绍一个新的概念: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教师介绍由于损失的原因比较多,所以热机的效率一般都较低。(参阅课本中的几种热机的效率) 继续引导:热机是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机。尽管它的效率还不高。我们仍然离不了它。那我们如何改进和提高它的性能?教师补充:为了减小摩擦需要经常保养机器,适当调节各零部件间间隙,并注意保持润滑等。另外还应下决心关停一些冒黑烟、耗能大的热机,以提高热机的整体水平。 提高热机的效率,并非易事,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甚至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过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能源的不断开发,热机的性能一定会得到较大提高。我们也期待着现在的青年中能涌现出更多瓦特式的人才,为人类研制出更新更好的热机 回答学生回答生活中燃料种类根据生活经验,知道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了解一些燃料的热值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排出的气体的味道不同。 学生回答:说明汽油或柴油并未完全燃烧。 学生:排出的气体中还具有内能。学生:不是,有一部分要传给飞轮以维持其继续转动。学生思考、回答: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各部分之间的摩擦;让其尽可能完全燃烧,可通过改善燃烧环境,调节油、气比例等来实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热机的效率一、燃料的热值1、概念2、单位3、物理意义二、热机的效率1、热机能量的损失 1)、燃料未能完全燃烧 2)、废气和散热带走一部分内能 3)、克服摩擦做功 2、热机的效率: 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3、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上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在计算上容易与功率混淆,所以在上课时我特意拿效率和功率进行对比,但是课后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混淆,需要多加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溜号,开小差,虽然及时提醒了学生,学生听课了,但是还是觉得课堂上应该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不在溜号。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