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件(共3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件(共37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6:29:44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部编版 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 陋室铭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中国古代帝王宫殿
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中国古代帝王宫殿
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何为陋室
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为何刘禹锡要住“陋室”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为何刘禹锡要住“陋室”
合作探究
人物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 等名篇。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题目解读何为“铭”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提示:
德馨 ( ) 苔痕 ( ) 鸿儒 ( )
案牍 ( ) 西蜀 ( ) 调素琴 ( )
xīn
hén
hóng rú

shǔ
tiáo
自由练读:
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展示朗读:
要求标出韵脚,读出节奏。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译读: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灵验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长到
映入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形体、躯体。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就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无丝竹之乱耳:
2.何陋之有:
3.于厅事之东北角:
4.渔人甚异之: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舒缓语气
(助词)表示强烈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的
(代词)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动词)到,往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
1.无案牍之劳形:
2.谈笑有鸿儒: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二.古今异义
古:形体,躯体; 今:形状
古:大,渊博; 今:鸿雁,书信
古:品德高尚; 今:芳香
古: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丝绸和竹子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名词作动词,灵验
3.惟吾德馨
名词作动词,德行美好
4.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6.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7.苔痕上阶绿
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
三.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者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这屋子简陋吗?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者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我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感受到了陋室环境的清雅。“上阶”“入帘”将外景引入内景,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昂然春意。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
我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感受到了陋室主人品行的高雅。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朋友的贤良儒雅,正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表明主人也必是高雅之士。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我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感受到了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盏清茶,几个雅士;或谈古,或论今;或浅笑,或高歌。思想之光烁烁,何来简陋?琴不名贵,清音流出,悦人耳目。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陋室不陋
景(景色之雅)——环境优美
人(交往之雅)——交友高雅
事(情趣之雅)——情趣高雅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1.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 水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设喻引题
山 水
仙 龙


陋室
德馨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2.开头写山和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喻起兴,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源于《诗经》中赋、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类比: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托物:
言志:
—— 陋室
——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
(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借助外界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好恶爱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外物之上,使文章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合作探究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对象及日常生活等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陋室铭
点明题旨
具体描述
总结全文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陋室不陋
居住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
生活情趣:高雅
乐在其中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合作探究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篇课文。
2、试着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以劝勉警示自己。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