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生物三年真题汇编10 生物学与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1·深圳)为了了解人们对于“三胎政策”的积极程度,该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探究法 D.调查法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究法、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为了了解人们对于“三胎政策”的积极程度,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2021·南海)从2020年11月1日起,我国开始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推理法 D.实验法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调查和非随机抽样。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3.(2021·广东)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以下研究中没有使用实验法的是( )
A.用自制迷宫,观察小鼠走出迷宫需要的时间
B.隐蔽在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母鸟育雏行为
C.用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观察幼雁出壳后的行为
D.将蚂蚁放入有湿土和食物的瓶中,观察蚂蚁取食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A、用自制迷宫,观察小鼠走出迷宫需要的时间,这需要人为设计实验,控制研究对象,属于实验法,A不符合题意。
B、隐蔽在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母鸟育雏行为,观察者对鸟不施加任何影响,所以,属于观察法,B符合题意。
C、用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这需要人为的设计实验,改变母雁的孵化方式,属于实验法,C不符合题意。
D、将蚂蚁放入有湿土和食物的瓶中,这需要人为的模拟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蚂蚁取食,属于实验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法和观察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
4.(2020·深圳)某探究小组对校园植物种类进行调查,采取的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B.选择科学的调查活动方案
C.确定合理的调查活动对象 D.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
【答案】D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调查和非随机抽样。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
A.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不符合题意。
B.选择科学的调查活动方案、不符合题意
C.确定合理的调查活动对象,不符合题意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调查的范围很大的,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5.(2020·广州)下列关于调查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B.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C.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可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D.调查过程中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记录
【答案】D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A、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故A正确。
B、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故B正确。
C、调查时,有时范围很大,可采取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故C正确。
D、调查时,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随意观察,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观察,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
6.(2019·广东)小明在家里花瓶的积水中发现孑孓 (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级别 孑孓数(只) 光线 细密铁丝网 实验结果
上浮数(只) 死亡数(只)
甲 20 光照 竖放
乙 20 光照 横放 (不统计)
丙 20 黑暗 竖放
(不统计)
(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
A.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
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
C.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分析,
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这就说明铁丝网的摆放可以控制变量——空气,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和乙都有光照,铁丝网的放置方式不同,导致空气这一因素不同,可见甲和乙可以形成对照实验,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和丙铁丝网放置方式相同,但是甲有光照,乙是黑暗,可见变量是光,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量可与减小误差,但是误差时绝对存在的,不可能避免,D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科学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知: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在此实验中,需要明白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在水的表层氧气丰富,细密的铁丝网横放可以阻挡孑孓,使孑孓无法到达表层,竖放就不能阻挡孑孓,形成了以空气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7.(2019·广东)为探究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的抑菌效果,设计如题21图所示实验方案:在无菌固体培养基表面涂布被检测细菌,放置甲、乙和丙三个圆形滤纸片(抗生素可在培养基中扩散,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的大小能反映其抑菌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抑菌最有效的是抗生素b
B.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
C.丙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D.此方法可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效果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图中,抗生素b的抑菌圈大,所以b的抑菌效果最有效,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为了保证变量的唯一,变量为抗生素的种类不同,所以其他的因素应该相同,所以选取的抗生素的浓度应该相同,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甲、乙抗生素种类不同,丙没有浸泡过无菌水,所以D为对照组,起对照作用,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所述,此实验探究的是抗生素的抗菌效果,抗生素对真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所以不能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D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步骤即相关问题,探究实验是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需要明确: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且需要了解常识抗生素是一种破坏细菌的药物,对病毒不起作用。
二、综合题
8.(2021·深圳)关于酒精对白玉蜗牛的心率的影响实验探究。
(1)蜗牛是 动物。
(2)甲组的作用是 。
(3)酒精对心率的影响是 (选填“减慢”或“加快”)心率。
(4)酒后容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主要是酒精影响了 的控制。
(5)酒后驾车的危害较大,对此有什么启示: 。
【答案】(1)软体
(2)对照
(3)减慢
(4)神经系统
(5)酗酒对人体有害,不能酒后开车
【知识点】软体动物;科学探究的过程;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1)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2)甲组与乙组形成对照。
(3)根据图示可知酒精能够减慢心率。
(4)喝酒会严重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是酒精麻醉了大脑导致反应变慢。动作不协调是酒精麻醉了小脑导致运动不协调、准确,因此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这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驾车人的大脑、小脑。
(5)酒后驾车的危害较大,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酗酒对人体有害,更不能酒后开车。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9.(2020·广东)实验探究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味美多汁,荔枝果皮易变褐色,保鲜难度大,造成远销困难,损失大。某研究小组以果皮褐变指数和荔枝为荔枝保鲜效果的指标,探究温度和袋装两个因素对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褐变指数分为1~5级,数值越大,代表褐变程度超高。结果如图。
(1)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
①分组及变量设计:甲组(常温裸露)、乙组(常温袋装)、丙组(低温裸露)、丁组(低温袋装);常温(26~28℃)、低温(6~8℃)。
②选择品种、大小和成熟度 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400颗,将其分成 组,每组 颗,对荔枝进行冰水预冷15分钟,晾干后进行实验。
③每12小时统计各组褐变指数,若其中一组褐变指数达到5,该组即停止试验。
(2)根据如图, 组的荔枝褐变速度最快;从处理条件比较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曲线,荔枝无论袋装还是裸露,保鲜效果 优于 。
(3)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请分析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 。
(4)新鲜的荔枝味美多汁,这种汁液主要储存于细胞的 中。制成荔枝干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因为除去水分使 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答案】(1)相同;四;100
(2)甲;低温;常温
(3)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结果受无关因素的影响
(4)液泡;细菌和真菌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科学探究的过程;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1)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控制单一变量,选择品种、大小和成熟度相同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400颗,将其分成4组,每组100颗,对荔枝进行冰水预冷15分钟,晾干后进行实验。(2)根据如图,甲组的荔枝褐变速度最快。甲组(常温裸露)、乙组(常温袋装)、丙组(低温裸露)、丁组(低温袋装)。从处理条件比较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曲线,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两组的褐变速度都高于乙组和丁组的褐变速度。所以荔枝无论袋装还是裸露,保鲜效果低温优于常温。(3)因为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为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结果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为实验材料。(4)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新鲜荔枝的美味汁液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荔枝晒干后能保存较长时间,说明除去水分使细菌和真菌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是脱水法。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三、实验探究题
10.(2021·南海)实验探究
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人体免疫力具有较好的效果。科研人员分别以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解本5号经口灌胃给药小鼠,给药30天后测定小鼠NK细胞(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小鼠数量(只) 处理后NK细胞的平均活性
正常对照组 10 54%
解本5号 低剂量组 10 54%
中剂量组 10 68%
高剂量组 10 69%
(1)科研人员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过程选择10只小鼠,而不选择1只的理由是 ,正常对照组每天要对小鼠经口灌胃给与等量的 。
(3)实验结果的数据采用 的方法进行处理,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解本5号的 组和 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的活性。
(4)以这个实验结果为基础,科研人员下一步可以探究什么问题? ?
【答案】(1)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小鼠(人体)免疫力具有良的效果吗
(2)能够避兔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食物
(3)求平均值;中剂量;高剂量
(4)小鼠NK细胞的平均活性最高时应该给小鼠经口灌胃多少剂量的解本5号口服液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分析实验探究结果可知,该探究实验的唯一变量是解本5号口服液的剂量,因此他们探究的目的是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人体免疫力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科研人员探究的问题是: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人体免疫力具有良的效果吗?
(2)只用1只小鼠做实验不行,因为1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实验的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选择10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小鼠进行实验能够避兔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正常对照组是进行对照的,因此正常对照组每天要对小鼠经口灌胃给与等量的食物,不经口灌胃给解本5号口服液。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在探究实验中,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取平均值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解本5号口服液经口灌胃给药小鼠的中剂量组NK细胞的平均活性为68%,高剂量组NK细胞的平均活性为69%,而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NK细胞的平均活性均为54%,由此可知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的活性。
(4)该探究实验没有探究出给小鼠经口灌胃多少剂量的解本5号口服液,对提高小鼠NK细胞的平均活性最高。因此,科研人员下一步可以探究的问题是:小鼠NK细胞的平均活性最高时,应该给小鼠经口灌胃多少剂量的解本5号口服液?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1.(2021·广东)火龙果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营养丰富。某科研小组为探究火龙果的抗旱能力,选择健康且生长一致的一年生火龙果盆栽苗
200 盆,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2 组。对照组正常浇水(隔 3 天每盆浇水 500 mL),实验组干旱处理(不浇水)。第 112 天(16 周)分别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作答。
组别 0 天 第 112 天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根长 (cm) 根数 (条)
对照组 80.6 89.5 81.7 88.3 26.7 16.7
实验组 81.4 89.1 15.6 79.3 41.7 32.8
(1)本实验的变量是 。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 ;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 。
(2)第 112 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 ,表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 (填“轻”或“重”)。
(3)经干旱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 、根数 ,扩大了根与土壤的 ,从而使根尖的 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4)实验证明火龙果具有 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答案】(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79.3;轻
(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
(4)抗旱/耐旱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此实验要探究的是火龙果的抗寒能力,且实验中设置的对照试验中,分为正常浇水和不浇水两组,所以,本实验的变量为含水量,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实验结构的准确性,盆数数量过少时容易出现偶然性。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第112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79.3%,这说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轻一些。
(2)经干旱处理后,对照组根长26.7cm,根数16.7cm,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为41.7cm,根数32.8条,可见,实验组的火龙果的根长增加了,根数增多了,从而扩大了跟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是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3)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火龙果具有抗旱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故答案为:(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79.3%、轻;(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区;)(4)抗旱/耐旱。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的基础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对于计算数据的实验还要设置重复组,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还需要熟记根尖的结构及功能,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又叫根毛区,在表面分化出了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内部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吗,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
12.(2019·广州)“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是治疗人体肠道菌群失调的药物。该药物含有健康人肠道具有的长型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了探究该药物对人体是否有不良反应,某生物小组用适量蒸馏水溶解该药片,并用小鼠做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组 对照组
健康小鼠 10只 10只
喂饲次数及剂量 每天喂药1次,0.3毫升 每天喂蒸馏水1次,x亳升
观察时间 14天 14天
实验现象 无不良反应 无不良反应
(1)该实验的变量为 ,表格中的“x”应为 毫升。
(2)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
(3)长型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均属于 (填“细菌”或“真菌”)。这三种菌与人类的关系是 (填“寄生”或“共生”)。
(4)为保证“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的菌群能在肠道中正常繁殖,在服用该药时,不能同时服用_____。
A.抗生素 B.钙片 C.维生素 D.抗病毒药物
【答案】(1)药物(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0.3
(2)药物对人体无不良反应
(3)细菌;共生
(4)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该实验的变量为药物(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表格中的“X”应为 0.3毫升。(2)该实验现象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因此可得出结论:药物对人体无不良反应。(3)长型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均属于细菌。这三种菌能治疗人体肠道菌群失调,因此与人类之间彼此有利,是共生关系。(4)因为抗生素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因此为保证“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的菌群能在肠道中正常繁殖,在服用该药时,不能同时服用抗生素,故答案为:A。
【分析】(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2)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1 / 1广东省中考生物三年真题汇编10 生物学与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1·深圳)为了了解人们对于“三胎政策”的积极程度,该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探究法 D.调查法
2.(2021·南海)从2020年11月1日起,我国开始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推理法 D.实验法
3.(2021·广东)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以下研究中没有使用实验法的是( )
A.用自制迷宫,观察小鼠走出迷宫需要的时间
B.隐蔽在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母鸟育雏行为
C.用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观察幼雁出壳后的行为
D.将蚂蚁放入有湿土和食物的瓶中,观察蚂蚁取食
4.(2020·深圳)某探究小组对校园植物种类进行调查,采取的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B.选择科学的调查活动方案
C.确定合理的调查活动对象 D.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
5.(2020·广州)下列关于调查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B.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C.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可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D.调查过程中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记录
6.(2019·广东)小明在家里花瓶的积水中发现孑孓 (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级别 孑孓数(只) 光线 细密铁丝网 实验结果
上浮数(只) 死亡数(只)
甲 20 光照 竖放
乙 20 光照 横放 (不统计)
丙 20 黑暗 竖放
(不统计)
(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
A.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
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
C.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
7.(2019·广东)为探究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的抑菌效果,设计如题21图所示实验方案:在无菌固体培养基表面涂布被检测细菌,放置甲、乙和丙三个圆形滤纸片(抗生素可在培养基中扩散,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的大小能反映其抑菌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抑菌最有效的是抗生素b
B.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
C.丙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D.此方法可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效果
二、综合题
8.(2021·深圳)关于酒精对白玉蜗牛的心率的影响实验探究。
(1)蜗牛是 动物。
(2)甲组的作用是 。
(3)酒精对心率的影响是 (选填“减慢”或“加快”)心率。
(4)酒后容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主要是酒精影响了 的控制。
(5)酒后驾车的危害较大,对此有什么启示: 。
9.(2020·广东)实验探究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味美多汁,荔枝果皮易变褐色,保鲜难度大,造成远销困难,损失大。某研究小组以果皮褐变指数和荔枝为荔枝保鲜效果的指标,探究温度和袋装两个因素对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褐变指数分为1~5级,数值越大,代表褐变程度超高。结果如图。
(1)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
①分组及变量设计:甲组(常温裸露)、乙组(常温袋装)、丙组(低温裸露)、丁组(低温袋装);常温(26~28℃)、低温(6~8℃)。
②选择品种、大小和成熟度 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400颗,将其分成 组,每组 颗,对荔枝进行冰水预冷15分钟,晾干后进行实验。
③每12小时统计各组褐变指数,若其中一组褐变指数达到5,该组即停止试验。
(2)根据如图, 组的荔枝褐变速度最快;从处理条件比较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曲线,荔枝无论袋装还是裸露,保鲜效果 优于 。
(3)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请分析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 。
(4)新鲜的荔枝味美多汁,这种汁液主要储存于细胞的 中。制成荔枝干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因为除去水分使 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实验探究题
10.(2021·南海)实验探究
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人体免疫力具有较好的效果。科研人员分别以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解本5号经口灌胃给药小鼠,给药30天后测定小鼠NK细胞(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小鼠数量(只) 处理后NK细胞的平均活性
正常对照组 10 54%
解本5号 低剂量组 10 54%
中剂量组 10 68%
高剂量组 10 69%
(1)科研人员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过程选择10只小鼠,而不选择1只的理由是 ,正常对照组每天要对小鼠经口灌胃给与等量的 。
(3)实验结果的数据采用 的方法进行处理,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解本5号的 组和 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的活性。
(4)以这个实验结果为基础,科研人员下一步可以探究什么问题? ?
11.(2021·广东)火龙果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水果,营养丰富。某科研小组为探究火龙果的抗旱能力,选择健康且生长一致的一年生火龙果盆栽苗
200 盆,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2 组。对照组正常浇水(隔 3 天每盆浇水 500 mL),实验组干旱处理(不浇水)。第 112 天(16 周)分别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作答。
组别 0 天 第 112 天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土壤含水量 (%) 茎 含水量 (%) 根长 (cm) 根数 (条)
对照组 80.6 89.5 81.7 88.3 26.7 16.7
实验组 81.4 89.1 15.6 79.3 41.7 32.8
(1)本实验的变量是 。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 ;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 。
(2)第 112 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 ,表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 (填“轻”或“重”)。
(3)经干旱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 、根数 ,扩大了根与土壤的 ,从而使根尖的 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4)实验证明火龙果具有 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12.(2019·广州)“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是治疗人体肠道菌群失调的药物。该药物含有健康人肠道具有的长型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了探究该药物对人体是否有不良反应,某生物小组用适量蒸馏水溶解该药片,并用小鼠做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组 对照组
健康小鼠 10只 10只
喂饲次数及剂量 每天喂药1次,0.3毫升 每天喂蒸馏水1次,x亳升
观察时间 14天 14天
实验现象 无不良反应 无不良反应
(1)该实验的变量为 ,表格中的“x”应为 毫升。
(2)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
(3)长型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均属于 (填“细菌”或“真菌”)。这三种菌与人类的关系是 (填“寄生”或“共生”)。
(4)为保证“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的菌群能在肠道中正常繁殖,在服用该药时,不能同时服用_____。
A.抗生素 B.钙片 C.维生素 D.抗病毒药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究法、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为了了解人们对于“三胎政策”的积极程度,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调查和非随机抽样。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A、用自制迷宫,观察小鼠走出迷宫需要的时间,这需要人为设计实验,控制研究对象,属于实验法,A不符合题意。
B、隐蔽在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母鸟育雏行为,观察者对鸟不施加任何影响,所以,属于观察法,B符合题意。
C、用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这需要人为的设计实验,改变母雁的孵化方式,属于实验法,C不符合题意。
D、将蚂蚁放入有湿土和食物的瓶中,这需要人为的模拟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蚂蚁取食,属于实验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法和观察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
4.【答案】D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调查和非随机抽样。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所以,
A.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不符合题意。
B.选择科学的调查活动方案、不符合题意
C.确定合理的调查活动对象,不符合题意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调查的范围很大的,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5.【答案】D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A、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故A正确。
B、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故B正确。
C、调查时,有时范围很大,可采取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故C正确。
D、调查时,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随意观察,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观察,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分析,
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这就说明铁丝网的摆放可以控制变量——空气,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和乙都有光照,铁丝网的放置方式不同,导致空气这一因素不同,可见甲和乙可以形成对照实验,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和丙铁丝网放置方式相同,但是甲有光照,乙是黑暗,可见变量是光,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量可与减小误差,但是误差时绝对存在的,不可能避免,D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科学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知: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在此实验中,需要明白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在水的表层氧气丰富,细密的铁丝网横放可以阻挡孑孓,使孑孓无法到达表层,竖放就不能阻挡孑孓,形成了以空气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A、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图中,抗生素b的抑菌圈大,所以b的抑菌效果最有效,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为了保证变量的唯一,变量为抗生素的种类不同,所以其他的因素应该相同,所以选取的抗生素的浓度应该相同,B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甲、乙抗生素种类不同,丙没有浸泡过无菌水,所以D为对照组,起对照作用,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所述,此实验探究的是抗生素的抗菌效果,抗生素对真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所以不能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D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步骤即相关问题,探究实验是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需要明确: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且需要了解常识抗生素是一种破坏细菌的药物,对病毒不起作用。
8.【答案】(1)软体
(2)对照
(3)减慢
(4)神经系统
(5)酗酒对人体有害,不能酒后开车
【知识点】软体动物;科学探究的过程;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1)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2)甲组与乙组形成对照。
(3)根据图示可知酒精能够减慢心率。
(4)喝酒会严重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是酒精麻醉了大脑导致反应变慢。动作不协调是酒精麻醉了小脑导致运动不协调、准确,因此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这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驾车人的大脑、小脑。
(5)酒后驾车的危害较大,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酗酒对人体有害,更不能酒后开车。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9.【答案】(1)相同;四;100
(2)甲;低温;常温
(3)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结果受无关因素的影响
(4)液泡;细菌和真菌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科学探究的过程;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1)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控制单一变量,选择品种、大小和成熟度相同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400颗,将其分成4组,每组100颗,对荔枝进行冰水预冷15分钟,晾干后进行实验。(2)根据如图,甲组的荔枝褐变速度最快。甲组(常温裸露)、乙组(常温袋装)、丙组(低温裸露)、丁组(低温袋装)。从处理条件比较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曲线,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两组的褐变速度都高于乙组和丁组的褐变速度。所以荔枝无论袋装还是裸露,保鲜效果低温优于常温。(3)因为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为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结果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为实验材料。(4)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新鲜荔枝的美味汁液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荔枝晒干后能保存较长时间,说明除去水分使细菌和真菌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是脱水法。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0.【答案】(1)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小鼠(人体)免疫力具有良的效果吗
(2)能够避兔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食物
(3)求平均值;中剂量;高剂量
(4)小鼠NK细胞的平均活性最高时应该给小鼠经口灌胃多少剂量的解本5号口服液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分析实验探究结果可知,该探究实验的唯一变量是解本5号口服液的剂量,因此他们探究的目的是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人体免疫力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科研人员探究的问题是:解本5号口服液对调节人体免疫力具有良的效果吗?
(2)只用1只小鼠做实验不行,因为1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实验的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选择10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小鼠进行实验能够避兔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正常对照组是进行对照的,因此正常对照组每天要对小鼠经口灌胃给与等量的食物,不经口灌胃给解本5号口服液。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在探究实验中,通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取平均值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解本5号口服液经口灌胃给药小鼠的中剂量组NK细胞的平均活性为68%,高剂量组NK细胞的平均活性为69%,而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NK细胞的平均活性均为54%,由此可知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NK细胞的活性。
(4)该探究实验没有探究出给小鼠经口灌胃多少剂量的解本5号口服液,对提高小鼠NK细胞的平均活性最高。因此,科研人员下一步可以探究的问题是:小鼠NK细胞的平均活性最高时,应该给小鼠经口灌胃多少剂量的解本5号口服液?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1.【答案】(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79.3;轻
(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
(4)抗旱/耐旱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此实验要探究的是火龙果的抗寒能力,且实验中设置的对照试验中,分为正常浇水和不浇水两组,所以,本实验的变量为含水量,每组有苗 100 盆,统计各项指标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如果盆数过少,会影响实验结构的准确性,盆数数量过少时容易出现偶然性。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第112天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下降到 15.6%,火龙果茎含水量下降到79.3%,这说明茎的失水程度较土壤的轻一些。
(2)经干旱处理后,对照组根长26.7cm,根数16.7cm,实验组火龙果的根长为41.7cm,根数32.8条,可见,实验组的火龙果的根长增加了,根数增多了,从而扩大了跟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是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可吸收更多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
(3)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火龙果具有抗旱的特性,可在某些干旱地区试验种植。
故答案为:(1)含水量、平均值、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79.3%、轻;(3)增加、增多、接触面积、成熟(根毛)区;)(4)抗旱/耐旱。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的基础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存在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对于计算数据的实验还要设置重复组,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还需要熟记根尖的结构及功能,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又叫根毛区,在表面分化出了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内部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吗,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
12.【答案】(1)药物(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0.3
(2)药物对人体无不良反应
(3)细菌;共生
(4)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该实验的变量为药物(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表格中的“X”应为 0.3毫升。(2)该实验现象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因此可得出结论:药物对人体无不良反应。(3)长型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均属于细菌。这三种菌能治疗人体肠道菌群失调,因此与人类之间彼此有利,是共生关系。(4)因为抗生素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因此为保证“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的菌群能在肠道中正常繁殖,在服用该药时,不能同时服用抗生素,故答案为:A。
【分析】(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2)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