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20 21: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菜细胞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双链DNA分子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转化因子是DNA
D.DNA中碱基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千变万化导致DNA具有多样性
2.①DNA和RNA均可作遗传物质;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下列对①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就真核细胞而言,①②的叙述均正确
B.综合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②
C.“DNA和RNA均可贮存遗传信息”可作为①的条件但不能作为②的条件
D.②正确,因为DNA可自我复制但RNA不能,且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3.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中,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B.实验需要具备从S型菌中分离提取各种化合物的技术手段
C.若用核酶处理S型菌的DNA,再与R型菌混合,结果是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D.R型菌转化得到的S型菌与提供DNA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4.肺炎双球菌包括S型和R型两种类型。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果1、2、3中都只出现了1种类型的细菌
B.S型菌与R型菌细胞结构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结果2中出现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实验结果可以证明DNA是S型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5.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死亡小鼠体内存在S型和R型两种细菌
B.S型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均可作为抗原物质
C.曲线ab段下降是由于R型细菌被小鼠免疫系统大量消灭
D.S型细菌的遗传物是DNA,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则不是
6.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7.为研究使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某学习小组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假设是“使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
B.甲组实验作对照,培养皿中应当有两种菌落
C.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用到了“加法原理”
D.若乙组培养皿中有两种菌落,丙组培养皿中有一种菌落,则说明使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DNA
8.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9.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亲代噬菌体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得到含32P标记的噬菌体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子代噬菌体少数具有放射性
C.保温时间过短,可导致离心后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
D.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
10.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下列操作不会对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产生影响的是(其余操作均正常)( )
A.35S标记组,噬菌体和细菌混合时,细菌的量过少
B.32P标记组,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保温时间过长
C.32P标记组,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保温时间过短
D.35S标记组,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未搅拌就离心
1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实验流程是:标记T2噬菌体→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实验分两组: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若赫尔希和蔡斯的假设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蛋白质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则支持该假设的预期结果是( )
选项 第一组的放射性 第二组的放射性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 上清液 沉淀物 子代噬菌体
A 高 低 有 低 高 无
B 低 高 有 高 低 无
C 高 低 无 低 高 有
D 低 高 无 高 低 有
A.A B.B C.C D.D
12.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同属于RNA病毒,都可以使烟草患病。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使烟草患病,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能检测到TMV的RNA和蛋白质 B. 能检测到HRV的RNA和蛋白质
C. 能检测到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 D. 能检测到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
13.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①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④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14.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5.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写出上述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标记?请简要说明步骤:

第二步:用35S标记噬菌体与 的大肠杆菌混合。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搅拌,离心。
(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不含有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上清液有一定的放射性,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比理论值 。
①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 。
②从理论上讲,上清液的放射性应该为0,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去,将会产生误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_。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4)上述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DNA,理由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发菜细胞是原核细胞,遗传物质是裸露的双链DNA分子,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转化因子的存在,C错误;DNA中碱基排列顺序干变万化导致DNA具有多样性,D错误。
2.答案:C
解析:就真核细胞而言,其遗传物质为DNA,而不能描述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项错误;综合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可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B项错误;DNA和RNA均可贮存遗传信息是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作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C项正确;②正确,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另外,DNA和RNA均可自我复制,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A、在众多肺炎双球菌菌株中,光滑型(S)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这种菌株在培养基上能长成光滑的菌落,A正确;
B、该实验需要分离S型菌中的各种化合物,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排除其他物质干扰,以弄清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因此需要具备从S型菌中分离提取各种化合物的技术手段,B正确;
C、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能特异性结合并切割特定mRNA序列,不能降解DNA,因此处理后的S型菌的DNA仍能将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C正确;
D、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过程是由于S型菌的DNA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获得的新S型菌同时含有R型菌和S型菌的遗传物质,与提供DNA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A、结果1和3中只出现了1种类型的细菌。结果2中会出现R型菌和S型菌,A错误;B、S型菌与R型菌都是细菌,二者细胞结构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S型菌的细胞壁外有多糖荚膜,而R型菌的没有,B错误;C、结果中出现的S型菌是由R型菌转化而来的,“细菌转化”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分析实验结果可知,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因为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的,所以在小鼠体内存在$型和R型两种细菌,导致小鼠死亡的是S型菌,A正确。S型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都可以作为抗原物质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B正确。曲线b段下降是由于R型细菌被小鼠免疫系统大量消灭了,C正确。S型和R型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
选项 正误 原因
A √ R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多糖,无毒,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多糖,有毒,故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 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指导合成自身的DNA和蛋白质
C √ 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DNA正常,蛋白质变性失活,功能丧失,其能够进入R型菌中,指导R型菌的生命活动
D × DNA酶催化DNA水解,故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得不到S型菌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由乙、丙两组实验中分别加入了蛋白酶和DNA酶可知,该实验的假设是“使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A正确;甲组实验只加了S型菌的提取液,未加蛋白酶或DNA酶,因此甲组为对照组,培养皿中应当有R型菌和S型菌两种菌落,B正确;乙、丙两组实验中均加入酶使相关物质分解,因此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方法用到了“减法原理”,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若乙组培养皿中有两种菌落,丙组培养皿中有一种菌落,则说明乙组肺炎双球菌发生了转化,而丙组未发生转化,从而说明使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DNA,D正确。
8.答案:C
解析:A.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故选C。
9.答案:A
解析:A项,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代谢繁殖,因此不能在无机培养基上直接培养噬菌体,故A项叙述错误。B项,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原则,子代中只有少数的噬菌体具有放射性,故B项叙述错误。C项,若侵染过程中保温时间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离心后会被分离到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故C项叙述正确。D项,探究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因此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要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目的是在标记的过程中能同时标记蛋白质观察其子代的放射性,与32P标记噬菌体互相对照,均为实验组,故D项叙述正确。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B
解析: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蛋白质,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低,而沉淀物中放射性高,且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DNA,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高,而沉淀物中放射性低,且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将TMV的RNA和HRV的蛋白质外壳混合后感染烟草叶片,使烟草患病。由于RNA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且RNA来自TMV,因此能检测到TMV的RNA和蛋白质。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实验③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应为b型,因为组合病毒中使用了b型TMV的RNA。
14.答案:B
解析:成分,比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B项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 C 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 项错误。
15.答案:(1)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没有标记过
(2)低 ①同位素标记法 ②a.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b.未侵入的噬菌体会使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
C
DNA和蛋白质中均有N元素
解析:(1)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且其专一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因此为了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应先将大肠杆菌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用35S标记噬菌体与没有标记过的大肠杄菌混合;一定时间后,搅拌,离心。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不含有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上清液有一定的放射性,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比理论值低
①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即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②从理论上讲,上清液的放射性应该为0,但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杄菌中释放出来;培养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去,未侵入的噬菌体会使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
(3)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合成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原料和酶来自细菌,模板DNA来自噬菌体,A错误B、模板DNA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λ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C正确D、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D错误。故选C。
(4)DNA(元素组成为C、H、O、N、P)和蛋白质(元素组成为C、H、O、N等)中均有N元素,故上述实验中,不能用N来标记噬菌体DNA,否则不能区分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