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此,代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 ②舆薪之不见
③构怨于诸侯 ④天下可运于掌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词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无以,则王乎
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朝秦楚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9.请根据文意续写两个句子,保持与前文结构上的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宣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鲍子,即鲍叔,“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C.海滨,指与海邻接的陆地。齐国为临海国家,齐桓公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什么。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现了知已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鲍叔牙对管仲建立功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像,动词。
2.答案:D
解析:①②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③于:连词,与,和。④于:介词,在。
3.答案:D
解析:A项,“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B项,“盖”同“盍”,何不;“反”同“返”,返回。C项,“涂”同“途”,道路。
4.答案:D
解析:D项,古今都是“超过一般人”的意思。A项,古:中原地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B项,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今:连词,表示承接。C项,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答案:B
解析:A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C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形容词作动词。D项,朝,使……朝见,名词作使动词。
6.答案:B
解析:“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理解错误,应为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7.答案:D
解析: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项。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应区别于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B、D两项中作选择。④①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D项。
8.答案:(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
9.答案:不能腐蚀你纯净的心灵;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不能压低你高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你仍然坚守一脉正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注意横线前句子的特点,即模仿“……不能……你……,纵使……,你仍然……”的形式来进行仿写。
10.答案:(1).D
(2)C
(3)D
(4)(1)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关键点:“既”“霸”“匡”)
(2)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关键点:“俗”“否”“去”)
(5).①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愿。②善于因势利导,有全局意识。
解析:(1)“贵轻重”“慎权衡”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桓公”“管仲”“诸侯”均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
(2).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
(3).“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理解错误。本文重点写的是管仲的贤能,写与鲍叔牙的交往是为了衬托管仲。
(4).【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说什么。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多给自己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因为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艰难,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却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伸的贤能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遵守法度,上下左右才会紧密团结。不提倡礼义亷耻,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使它顺应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简易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約,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要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为政的法宝。”
(5)根据文中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可得出第①点答案;根据文中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得出第②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