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0 13:55: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依据是
A.理气关系 B.本体论 C.道统论 D.格物致知
2.“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
A.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3.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土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逖、“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建功立业 B.知常达变 C.精忠报国 D.孝悌忠信
4.下图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古城平面图(文庙:祭祀孔子;武庙:祭祀关羽)。根据此图可判断古城修建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两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5.如果说,身体的DNA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他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
A.DNA的重要性 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6.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俱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的阳纯阳治。孔子很尊崇周公,“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扎于很导东间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7.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8.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9.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10.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有的反对战争,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追求逍遥,避世寻自由;有的积极入世,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11.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离经叛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2.先秦时期某学派赞美一个明知有水车但仍从井里背水的农民,因为这个农民懂得奇巧之物会使人产生邪念。该学派是21教育网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3.周武王大行分封,首封功臣姜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下列有关齐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②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齐鲁两国可通婚
③春秋晚期孔子诞生于该国④稷下学宫因位于其国都稷门附近而得名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15.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民主与科学 B.尊孔复古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16.某校《中学生守则》中指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 这一守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
A.仁者爱人 B.经世致用 C.克己复礼 D.民为邦本
17.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和氏的含义是不同的、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见与“氏”的产生最为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1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9.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20.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 ( http: / / www.21cnjy.com ) 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21.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B.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C.根植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22.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2·1·c·n·j·y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2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24.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有
A.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B.“天理”和“人欲”相互交融
C.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D.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25.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是
A.“无治主义”适用于战乱后的休养生息阶段 B.“德治主义”在战国时期政治实践非常充分
C.“法治主义”是战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D.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
26.中国礼仪的特点是既拜神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这一变化反映
A.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 B.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形成
C.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7.家训是中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作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上表可知,古代家训体了
A.淡泊名利的通德修养 B.出孝而忠的政治伦理
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笃实力行的理学精神
28.如表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4次 7次 7次 4次
A.“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B.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
C.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
29.山西平遥古城和湖南凤凰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两座古城代表了南北建筑两种不同的风格。据左如图和如图可知,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是【版权所有:21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 D.环境因素
30.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算。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21*cnjy*com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 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 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3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漠。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
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32.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33.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他意在强调
A.文化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B.要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D.应明白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 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 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 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 194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35.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之花,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治之经(要点),礼与刑。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2-1-c-n-j-y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当“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大治,还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反对道学家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理。
——《中国思想通史》
(3)根据材料四提炼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材料五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4)从材料五“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就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这种观念并不是在地理空间上的无限延展,而是基于当时地理知识所及的有限认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地形,平原磅礴,阨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主宰,人受命于天,天下人要服从天之子的统治,疆域上实行天下一统。随着思想一统的实现,政治一统和天下一统作为理想为历代王朝所追求。但这种观念随着辽、金、蒙古等政权的崛起而遭受挑战,所以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夷夏之辩”观念,主张用文化来区分华夏和夷狄,以至于19世纪以前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在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后以“小中华”自居。
古代天下观意识形态化的同时,封建王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其还设计了一系列具体制度。……清朝统治者通过祭祀历代帝王以表达天下为公,祭祀孔子以尊崇儒学,恩赐满洲王公表明统治根基,恩赐外藩王公表明领有天下,免征浮粮、增加科举名额表明重民。从秦汉到宋,中原王朝与“夷狄”几乎一直维持在“礼”的范围内,如汉宣帝接见匈奴呼韩邪单于时,大臣们认为应以君臣之礼来对待,而汉宣帝则认为应待以客礼,此后基本作为定例。随着后世王朝对天下进一步有效管理的诉求增加,对边疆和藩属国都颁布了相关律令进行管理和控制。此外,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官职管理西域和其它边疆地区,唐代安西、安南、安东、安北等都护府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清朝更是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和大臣等进行管辖。但对于传统疆土概念以外的地区,往往视其为“绝域”,即使一些部落主动内附或归顺,也会因为恪守传统天下观的理念而予以拒绝。
——摘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天下观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在制度实践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观。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在春秋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性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朝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来源:21cnj*y.co*m】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指出导致清朝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叶适(1150-122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他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并认为“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他认为,“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据此,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叶适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而且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1·cn·jy·com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叶适的思想。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舂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呜”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了独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学形成。中国建塔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价值。
材料三 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3——5世纪,儒学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为蓝本
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
15世纪,郑和下西洋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自《余秋丽的演讲》
材料二 飞天”是佛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北魏时期的飞天,西战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项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而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蜗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三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変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究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21cnjy.com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義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
44.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www.21-cn-jy.com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三、论述题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且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毕竞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向往和逸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導君爱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特点表述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楚。)
46.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两条结论,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www-2-1-cnjy-com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
养生思想发展概况时期
先秦 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健康、平安。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如孔子提出只有“仁”才能长寿;老庄以为欲望过大会损寿,主张清静养神;荀子抨击养生依靠天命的思想,提出运动可使人健康。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炼丹术、神仙术盛行。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学说构筑养生之道。王充认为体质、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摄有关。葛洪将养生分为“内修”与“外养”。
隋唐至宋元 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如主张养生要以婚孕、婴儿、童壮、表老诸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注重道德修养的养生观逐渐成,为特色。
明、清 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养生读物。养生强调“动”,如明末清初颜元批判道学家“静以养性”的观点,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但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中庸"辨析》
上述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如何确立儒家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一是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是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二是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依据是
A.理气关系 B.本体论 C.道统论 D.格物致知
【答案】C
【详解】
道统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儒家的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是道,朱熹提出道统论实际上弥补了儒家思想思辨性不足的局限,是朱熹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故选C;A是宋朝时期张载和周敦颐的观点,排除;本体论是哲学观点,不是理学的思想观点,排除B;格物致知是在道统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认识论,排除D。
2.“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21·cn·jy·com
A.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中的慈、孝、仁、敬等词语可以分析出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所以本题选B。A、C、D材料中没有体现。www-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伦理道德
3.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批仁人志土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逖、“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建功立业 B.知常达变 C.精忠报国 D.孝悌忠信
【答案】C
【详解】
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闻鸡起舞”“不辱君命持节牧羊”反映的是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4.下图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古城平面图(文庙:祭祀孔子;武庙:祭祀关羽)。根据此图可判断古城修建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两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建筑呈现文庙祭祀孔子;武庙祭祀关羽的分布格局,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5.如果说,身体的DNA 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他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
A.DNA的重要性 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文化遗产蕴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不是单纯生物学生的DNA,排除A;民族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一部分,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不符,排除BC。
6.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俱词~的阳纯阳治。孔子很尊崇周公,“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扎于很导东间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21·世纪*教育网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图治的思想和孔子很尊崇周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思想与周制有着渊源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孔子对周公很尊崇,未体现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周公的“礼治”“德治”,并未体现长治久安,开启民本思想的先河的内容,故C项错误:周公奉行礼制,但周朝统治并非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面临瓦解,故D项错误。
7.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也就是可以从本体的心出发进行探求,即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王心学的世界观,不是方法论,故B项错误;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8.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A
【详解】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是在吸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是在西汉初期,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合流,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
9.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答案】D
【详解】
钱穆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追溯到五经,由此体现了对历史传承和教育的重视,故选D;宗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是宗法制的产物和受宗族观念影响,排除A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排除B。
10.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反对战争,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追求逍遥,避世寻自由;有的积极入世,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严刑酷法,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离经叛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顾炎武猛烈批判“空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性”,强调实学,即强调经世致用之学,故C项正确;A是李贽的主张,B项是理学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故排除ABD。
12.先秦时期某学派赞美一个明知有水车但仍从井里背水的农民,因为这个农民懂得奇巧之物会使人产生邪念。该学派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详解】
材料信息反映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故选B;儒家主张仁、礼,法家主张法治、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周武王大行分封,首封功臣姜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下列有关齐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②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齐鲁两国可通婚
③春秋晚期孔子诞生于该国④稷下学宫因位于其国都稷门附近而得名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姜尚于齐,齐国的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齐国为姜姓,鲁国为姬姓,齐鲁可以通婚,齐国在国都稷门附近设立学宫,称作稷下学宫,①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孔子诞生于鲁国非齐国,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C
【详解】
王守仁认为“视天下为一家,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犹一人“;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15.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与科学 B.尊孔复古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答案】A
【详解】
据材料“国人欲脱蒙昧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可知,材料强调国人欲脱蒙昧时代,就应该提倡“科学与人权(民主)”,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点睛】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16.某校《中学生守则》中指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 这一守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
A.仁者爱人 B.经世致用 C.克己复礼 D.民为邦本
【答案】A
【详解】
“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体现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母的孝和对他人的友爱,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理念是仁者爱人,故选A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要有实用,克己复礼是指要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民为邦本是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都和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17.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和氏的含义是不同的、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见与“氏”的产生最为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中国古代的“氏”多是因为“赏赐封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氏”的产生关系最密切的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禅让制与氏的产生无关,A项错误;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的宗法制与氏的产生关系不密切,C项错误;世袭制不是“赏赐封赠”导致“氏”产生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
1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详解】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
19.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是“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20.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 ( http: / / www.21cnjy.com ) 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答案】A
【详解】
C是基督教思想,排除;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材料无关,排除B;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A;材料无关中华文化特有的延续性,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中国人民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21.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B.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C.根植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至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的传承和发展,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故始终是主流思想,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特点,排除。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2.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详解】
石窟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表现,但材料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讨论石窟艺术发展的整体原因,排除A;北魏统一是修建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政治前提,并不是其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排除B;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改革加强了鲜卑族汉化的程度,在佛教艺术上也反映出,佛教雕塑越来越接近汉文化,故选C。雕刻工匠水平,只是片面的理解,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
24.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有
A.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B.“天理”和“人欲”相互交融
C.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D.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朱熹认为人欲中蕴含有天理,所以没有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A项符合题意;朱熹强调“人欲”中含有“天理”的因素,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交融,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中朱熹的观点“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是有差别的,排除C项;材料中朱熹的观点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是
A.“无治主义”适用于战乱后的休养生息阶段 B.“德治主义”在战国时期政治实践非常充分
C.“法治主义”是战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D.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治主义”是指道家,道家这一学说适用于战乱后休养生息阶段,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A正确;“德治主义”是指儒家,儒家在战国时期政治实践中乏善可陈,与时代要求不符,受到冷落,而非实践充分,排除B选;“法治主义”是指法家,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理论来源,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这些‘主义’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说法太绝对,且与史实不符,道家和儒家在当时与社会发展趋势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26.中国礼仪的特点是既拜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这一变化反映
A.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 B.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形成
C.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B
【详解】
材料“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祖’变成‘君、亲、师’上升”体现的是纲常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强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无关,A项排除;材料突出的人伦规范,C项排除;材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项排除。故选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7.家训是中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作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上表可知,古代家训体了
A.淡泊名利的通德修养 B.出孝而忠的政治伦理
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笃实力行的理学精神
【答案】C
【详解】
由司马光所述可知其提倡不依仗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势,危害百姓,由胡安南所述可知其认为为官应该日日勤奋不能疏忽百姓,由陆游的言论可知辜负职务才是可耻的,综上均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C正确;道德修养过于片面,未概括整体,排除A;材料未涉及政治伦理方面,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理学精神,与题意不符,排除D。
28.如表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4次 7次 7次 4次
A.“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B.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
C.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后经常颁布自谴诏书,对自己的统治行为进行反省,这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结果,进而说明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不能说明“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勤政爱民指的是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体恤百姓,材料未体现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
29.山西平遥古城和湖南凤凰古城都是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两座古城代表了南北建筑两种不同的风格。据左如图和如图可知,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 D.环境因素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凤凰古城位于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长江流域,也属于南方的山区,地方民族风格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多是靠近水域的楼房,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多是位于高原的平房,据此可知,形成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D正确,ABC排除。故选D。
30.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算。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 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 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是故国有贤良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墨子的“尚贤”思想,墨子认为贤良在治理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材料“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算。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子的“兼爱”思想;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墨家思想,墨家代表平民利益,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的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3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 ( http: / / www.21cnjy.com )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漠。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
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这里云集了众多学者,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相互诘难、相互学习借鉴。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祭酒的荀子,援法入儒,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两个法家高徒,这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兼容,故C项正确;开辟了私人办学先河的是孔子,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稷下学宫一个高等学府,无法体现教育体系的成熟,故B项错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32.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答案】B
【详解】
在不同的节日采取不同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自然的顺应,这是天人合一的表现,故选B;天人感应、敬天保民和厚德载物都与对自然的顺应不符,排除ACD。
33.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他意在强调
A.文化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B.要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D.应明白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答案】B
【详解】
材料“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强调的是钱穆要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文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 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 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 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 194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儒家思想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传统文化主流;孔子等 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宗教观念与儒家伦理相悖;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小农 经济占主导。
【详解】
因素:根据材“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可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根据材料“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可归纳出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根据材料“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 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可归纳出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的影响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重要因素。
35.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之花,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治之经(要点),礼与刑。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以独治也”,应当“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大治,还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反对道学家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理。
——《中国思想通史》
(3)根据材料四提炼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材料五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4)从材料五“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
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礼法并施”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4)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谐)。(言之有理答出3个方面即可)
【详解】
(1)思想:根据材料“弱之胜强,柔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可知,这体现了老子“辩证”思想。根据材料“治之经(要点),礼与刑”可知,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礼法并施”思想。
时代背景:根据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具体而言,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政治方面,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特征:根据材料“《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根据材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教化”“法度”可知,董仲舒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观点:根据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可知,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可知,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材料“他反对道学家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来源:21cnj*y.co*m】
(4)现实意义:从儒家思想对个人、对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意义进行说明。具体而言,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谐)。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观念,这种观念并不是在地理空间上的无限延展,而是基于当时地理知识所及的有限认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地形,平原磅礴,阨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主宰,人受命于天,天下人要服从天之子的统治,疆域上实行天下一统。随着思想一统的实现,政治一统和天下一统作为理想为历代王朝所追求。但这种观念随着辽、金、蒙古等政权的崛起而遭受挑战,所以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夷夏之辩”观念,主张用文化来区分华夏和夷狄,以至于19世纪以前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在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后以“小中华”自居。
古代天下观意识形态化的同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王朝对其还设计了一系列具体制度。……清朝统治者通过祭祀历代帝王以表达天下为公,祭祀孔子以尊崇儒学,恩赐满洲王公表明统治根基,恩赐外藩王公表明领有天下,免征浮粮、增加科举名额表明重民。从秦汉到宋,中原王朝与“夷狄”几乎一直维持在“礼”的范围内,如汉宣帝接见匈奴呼韩邪单于时,大臣们认为应以君臣之礼来对待,而汉宣帝则认为应待以客礼,此后基本作为定例。随着后世王朝对天下进一步有效管理的诉求增加,对边疆和藩属国都颁布了相关律令进行管理和控制。此外,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官职管理西域和其它边疆地区,唐代安西、安南、安东、安北等都护府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清朝更是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和大臣等进行管辖。但对于传统疆土概念以外的地区,往往视其为“绝域”,即使一些部落主动内附或归顺,也会因为恪守传统天下观的理念而予以拒绝。
——摘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天下观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在制度实践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观。
【答案】(1)原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王朝大一统的需要;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边疆危机。
表现:祭祀与恩赐制度;礼法体系;边疆管理制度。
(2)积极: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
消极:一定程度上影响古代中国形成封闭保守的国家性格,造成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中国地形,平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磅礴,阨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可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根据“政治一统和天下一统作为理想为历代王朝所追求”可知,王朝大一统的需要;根据“辽、金、蒙古等政权的崛起”可知,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边疆危机。表现:根据“清朝统治者通过祭祀历代帝王以表达天下为公,祭祀孔子以尊崇儒学,恩赐满洲王公表明统治根基,恩赐外藩王公表明领有天下,免征浮粮、增加科举名额表明重民”可知,祭祀与恩赐制度;根据“中原王朝与‘夷狄’几乎一直维持在‘礼’的范围内”可知,礼法体系;根据“(中原王朝)对边疆和藩属国都颁布了相关律令进行管理和控制”可知,边疆管理制度。
(2)积极:根据材料中“强化了对这些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的管理”“一些部落主动内附或归顺”,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天下观一方面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影响了古代中国形成封闭保守的国家性格,造成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文化在春秋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性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朝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指出导致清朝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表现:孔子“以德治民”,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等。(符合题意要求即可)②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思想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人的思想主张,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如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等。(符合题意要求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等方面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根据材料“……在商品经济有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朝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政策等方面分析导致清朝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思想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叶适(1150-1223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他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并认为“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他认为,“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据此,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叶适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而且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叶适的思想。
【答案】(1)思想:反对道学和心学;肯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批评程朱理学的道统;倡导功利;主张国家对工商业加以扶持。
(2)简评:冲击了程朱理学;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
【详解】
(1)根据材料“ 叶适……反对虚幻的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和心学”,可得出,反对道学和心学;根据材料“……‘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可得出,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根据材料“……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可得出,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根据材料“……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可得出,批评程朱理学的道统;根据材料“……叶适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可得出,倡导功利;根据材料“……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可得出,主张国家对工商业加以扶持。
(2)根据材料“……他从事功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并结合所学可知,叶适的思想冲击了程朱理学,是对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根据材料“……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叶适的思想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叶适的思想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舂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呜”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独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学形成。中国建塔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价值。
材料三 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3——5世纪,儒学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为蓝本
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
15世纪,郑和下西洋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答案】(1)内涵:仁,礼;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私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历史特点:博大精深,领域广阔;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价值:中国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
(3)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21教育网
【详解】
(1)根据“孔子对西周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是仁,礼;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历史特点:根据“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博大精深,领域广阔;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价值根据“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
(3)本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和印刷;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摘自《余秋丽的演讲》
材料二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北魏时期的飞天,西战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项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而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蜗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三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変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究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
【答案】(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21cnjy.com
影响:①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文化。②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③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解释:敦煌壁画飞天的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主体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可归纳出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根据材料“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可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封闭的大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性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文化;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出处:21教育名师】
(2)解释:根据材料“北魏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飞天,西战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変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究全吻合”“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和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義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博采众长;注重反思和历史传承。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西汉武帝时,如何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可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根据材料“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可知,吸收其他思想,博采众长;根据材料“明清之际黄宗義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可知,注重反思和历史传承。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可知,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内容本身具有优势。影响:根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知,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国”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城,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
(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推动了民族平等、统观念发展: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详解】
(1)演变:“国”:据材料“西周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国’为诸侯的封地”可知,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据材料“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可知,秦以后为“王朝国家”。
“天下”:据材料“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治域谓‘天下’”可知,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城;据材料“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可知,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
(2)内涵:“天下”:据材料“仁义充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
“国”:据材料“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知,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中华”:据材料“国家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可知,孙中山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从而推动了民族平等、传统观念发展;据材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可知,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1·c·n·j·y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
【答案】(1)传承性:从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详解】
(1)据材料一“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及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可归纳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据材料一“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可归纳为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据材料一“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可归纳为包容性和本土性,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据材料一“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人伦秩序,即重伦理。
(2)据材料二“他们碱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归纳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据材料二“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要求压抑人的个性,可归纳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为重视人的个性;据材料二“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同时由重等级秩序的旧道德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
44.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c-n-j-y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答案】(1)以仁为内核。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详解】
(1)内涵:根据材料“他(孔子)以“仁”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可归纳出以仁为内核。追求:根据材料“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可归纳出完善道德;根据材料“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出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根据材料“宋明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理’”可归纳出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为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加强思想控制。
(3)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局限:根据材料“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可归纳出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根据材料“借鉴西方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和所学知识可知,围绕继承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三、论述题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且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毕竞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向往和逸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導君爱民是中国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的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特点表述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
特点:凝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
阐释:中国古代虽然爆发过许多次战争,也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情况,如十六国时期五胡内迁,宋元时期契丹、女真族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但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这些民族的文化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族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与中国文化融合,如佛教文化等
示例二
特点:崇尚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阐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歌颂了“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企图由霸主代替天下共主局面。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根据法家思想采取了一系现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从秦汉一直到清朝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这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21*cnjy*com
【详解】
根据“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可提炼出主题为崇尚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论述时可根据“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等信息,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理解概括中国古代统一的相关史实。同时可结合思想文化领域中关于统一的思想内涵进行说明。
46.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两条结论,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
【答案】(1)示例(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①结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依据: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
②结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依据: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分裂时期(如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语言不统
③结论:语言的地域分布与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依据:汉代南北发展差异较大,形成南北两派方言;魏晋以后南方发展加快,南方方言的地位提高。
④结论: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传播。
依据:汉代官话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北方方言向南方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
⑤结论:语言的演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依据:古代早期各地方言多样化,随后逐渐融合,统一趋势明显。
【详解】
(1)①结论:根据“雅言(西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隋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概括得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依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王畿一带是都成所在地,长安是隋唐时期的都城,说明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②结论:根据“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隋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概括得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依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隋唐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战国、南北朝时期等分裂时期语言不统。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论题: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南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至隋唐之际,出现了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宋代,出现了理学,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明代中后期,源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以及欧洲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拟定论点是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史的中外文明碰撞如佛教的传入、理学的产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归纳总结。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已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版权所有:21教育】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
根据“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从地理范围的变化角度概括。再从当时百家争鸣的内涵及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最后总结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
养生思想发展概况时期
先秦 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健康、平安。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如孔子提出只有“仁”才能长寿;老庄以为欲望过大会损寿,主张清静养神;荀子抨击养生依靠天命的思想,提出运动可使人健康。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炼丹术、神仙术盛行。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学说构筑养生之道。王充认为体质、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摄有关。葛洪将养生分为“内修”与“外养”。
隋唐至宋元 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如主张养生要以婚孕、婴儿、童壮、表老诸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注重道德修养的养生观逐渐成,为特色。
明、清 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强调“动”,如明末清初颜元批判道学家“静以养性”的观点,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秦汉时期,道教形成并发展,修道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影响当时人们的养生方式,炼丹术、神仙术盛行,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汉代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吸取了道家、阴阳五行的学说,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指导养生。隋唐佛教兴盛,佛家的修身成为养生的方式之一。宋朝儒学复兴与理学兴盛,士大夫将道德修养融入养生文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民间对养生的需求提高,导致养生的普及化。
综上所述,中国养生思想历千年而不衰,随社会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炼丹术、神仙术盛行”、“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等信息,可以得出论题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养生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强调中国养生思想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可从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等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但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中庸"辨析》
上述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赞同。
理由:坚持中庸之道而缺乏变通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当于偏执,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评判“过”与“不过”的标准也是在变化的,时代变化了而标准不变,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明中后期思想家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宣告失败;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有关物体运动的学说;量子论和相对论则修正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等等。
因此,不能把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示例二:反对。
理由: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法宝。中庸之道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汉朝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政策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周恩来汲取中庸之道精髓,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将中庸之道的和合精神创造性地应用到外交实践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现在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等等。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21*cnjy*com
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可。关于对中庸的态度可支持也可反对,如果支持的话,可结合中庸思想的特征及中外有关中庸的正面史实进行分析即可;如果反对的话,可结合中庸思想的消极性及关于中庸思想的负面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5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如何确立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一是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是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二是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观点: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是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此观点正确。
论证:儒家“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的思想,契合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道德规范意识。
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儒家“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
儒家“大同思想”“以和为贵”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谋求社会共同发展。儒家“以义制利”的思想,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消除所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明的冲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现代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助于缓解全球生态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
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结论: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蕴含着对当代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思想价值。
示例2:
观点: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此观点正确。
论证:首先,儒家提倡的纲常名教和等级秩序等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价值观相矛盾。因为儒家从根本上是历代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如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哲学上宣扬“天人合一",主张君权神授;伦理上宜扬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崇尚忠孝节义,规范封建等级秩序;思想上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www.21-cn-jy.com
其次,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精髓部分仍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仁”“礼”和中庸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德治”思想有利于培养”以德治国观念;“诚信”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儒家注重政治和人事,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结论:对儒家思想应该批判地继承,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详解】
本题主要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评论。可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种观点,即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论述时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追求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角度概括。或者选择第二种观点,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论述时,主要从儒学倡导的价值理念与现代法制意识不相符的角度进行论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