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最苦与最乐 同步提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六课 最苦与最乐 同步提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6:49: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六课 最苦与最乐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qì______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jiāndū________在后头……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shì______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C.《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D.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4.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哀叹时世的艰难,同情人民的痛苦。多指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____________: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5.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①1972年,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针对国内基础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些原因提出意见。对此,周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要求他们以这封信作根据,“要求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完了。”这话说得很重也很耐人寻味,针对的是当时一些同志的作风松懈,对工作如浮云般了无根基,看得见、摸不着,飘飘忽忽难落实,缺少责任心。今日思之,依旧拷问责任与担当。
②何为责任?为何要尽责?尽到责任又如何?梁启超先生一篇文章提出: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细细想想“责任”二字的始末,深意大抵在此。有权必有责,有权力的行使必有负责、尽责的艰难。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待到责任尽完,对使命有所交代,方可以自我告慰,收获甘甜的喜悦。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现着我们这支队伍的苦乐观。
③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这忧不是顾影自怜的小我忧愁,而是家国天下的大我忧责。退休的第三天杨善洲便卷起铺盖上了黄泥沟,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植树造林2.5万多亩染绿荒无人烟的大凉山。谷文昌东山县治风沙时,带着技术员走遍了全岛412个山头,实地探风口、查沙丘,常是满身泥土,连续3年天一下雨就发动群众冒雨出动,先后种植木麻黄8.2万亩,构建起镇风沙、抗怒涛的绿色长龙。有人慨叹,当官不是什么美差,权力真是一种负担。这恐怕才是“担当”情怀的正解吧。
④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说权与责,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是“大官”琢磨的东西。其实不然。1934年,红三军退出湘鄂西苏区后,因为没有电台,中央一直没有掌握他们具体的方位,党史上著名的停止“肃反”运动的“五月来信”无法送出。最终,组织上只能将它用密写药水写在两件衬衫上,交给通讯员小李。他不惧山高路远、重重关卡,一路苦寻,徒步走了两个多月才找到部队,将信交到贺龙手中,从而扭转了红三军的命运。这位“用生命送信”的同志未留下全名,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那千千万万的小李。
⑤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是第一棵木麻黄试种成功时,谷文昌蹲在地上、爱抚树苗露出欣喜的笑容。要知道,在这之前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都没种活,一经风吹沙打便奄奄一息。有了那样一份尽心尽责、百折不回的韧劲,才能真正体会到风雨之后难以言说的成就感与问心无愧。反过来说,责任未尽哪有乐可言?我们的干部队伍里决不可以有“潇洒官”“太平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先不说将受到追究问责,夜深人静之时也难以坦然面对一己良知。
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越是尽责后,越有开心颜。正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乃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把责任与担当铭刻在心,时时勿忘、久久践行,我们定能在群众满意中收获“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快乐。
(李波《人民日报》)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开篇引用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一事有什么作用?
8.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9.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玉盅
林清玄
(1)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2)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 “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3)苦瓜俗称“锦荔枝”、 “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4)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5)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6)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苦瓜”,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7)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8)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9)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10)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0.文章以“白玉盅”为题,有什么好处?
11.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梳理清楚。
第(1)—(3)段先写苦瓜① ,再写苦瓜内里的美,表达自己对苦瓜的② 之情;第(4)—(8)段写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③ 的情感变化;第(9)(10)段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了④____ 的道理。
12.请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赏析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
13.作者在第(8)段中说“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10)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
14.老师组织同学们举办“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书写孝心】用正楷或者行楷抄写《论语学而》中的这句话。
孝第也者,其为仁至本与!
写出孝亲敬老有关名言(连续的两句)

(2)【畅抒孝怀】以下是某同学的演讲稿《百善孝为先》的片段,请按要求修改,让语段文从字顺。
①“百善孝为先”,望文生义,就是在所有的美德中“孝”排在第一位。②这个先行的孝字,折射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精华。③木兰替父从军,白居易孝亲敬老,郑板桥责行孝道。④从这些历史典故中,让我们领悟到秉承孝行的可贵和可敬。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孝行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全然遇忘甚至淡化。⑥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书,字字句句显孝心。让我们用行动践行孝义,让孝与和谐相伴,让孝与爱心同行。⑦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
第①句用词不当,应将“ ”修改为“ ”
第④句成分残缺,本句修改为“ ”
第⑤句词序不当,应修改为“ ”
本段有有一句位置不妥,应将“ ”
四、微写作
15.题目:世间有你不孤独
主题:通过记叙我和朋友交往的几件事,表达朋友的善良,友情的珍贵。
请你根据题目和要表现的主题,确定文章所要使用的材料,至少3个。
第十六课 参考答案
1.契 监督 释
2.C【解析】C.括号内的内容是注释《饮冰室合集》的出处,故句号应移到括号后;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C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缺少主语,去掉“使”。B项前后表达不一致,去掉“能否”。D项缺少宾语,在句尾加上“意识”。
4.(1)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远。比喻责任重大。
(3)悲天悯人
(4)心安理得
5.(1)设问; (2)引用; (3)反问; (4)对比
6.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7.引出议论的话题:责任;以周总理的话作为论据论述了责任的重要性;以具体事例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8.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通讯员小李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分论点,每个人都有为国分忧的责任和必要性,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9.开篇用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一事提出所要议论的对象:责任;接着第②段讲道理,第③④⑤段摆事实,从多个角度论证了“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这一中心论点;最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号召广大党员为党尽责,为国分忧。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苦瓜比喻为白玉盅,不仅点出了写作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外表的美;这一美好名字也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11.①外表的美②喜爱③嗜吃苦瓜④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
12.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苦瓜比作白玉,既突出苦瓜外表的美,又表现了作者对苦瓜的喜爱之情。描写角度:运用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运用感官描写,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既写了苦瓜白玉般的色彩及其细致的疣状突起部分,又写了苦瓜清凉滑润的触感。
13.不矛盾。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苦瓜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而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是因为很多时候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14.(1)孝第也者,其为仁至本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①“望文生义”“顾名思义”
第④句从这些历史典故中,我们领悟到秉承孝行的可贵和可敬的精神。
第⑤句我们的孝行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全然遗忘。
第⑦句应放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