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四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丁卯(mǎo) 儒道(rǔ) 拦阻(zǔ) 颠沛流离(pèi)
B.慎重(shèn) 妥帖(tiē) 打拱(gǒng) 南腔北调(diào)
C.拖沓(tà) 鞠躬(jū) 商酌(zhuó) 伏案执笔(zhí)
D.譬如(pì) 生疏(shū) 遵嘱(zhǔ) 不耻下问(ch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B.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式朦胧的。
C.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D.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粹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B.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C.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 , 让我帮他修润。
D.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棠依旧
肖复兴
①在北京,有海棠树的四合院很多,其中有一个小院最让我难忘,便是前辈作家叶圣陶先生家的小院,院子里有两棵西府海棠。几乎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叶圣陶先生都要和冰心、俞平伯等几位老友约好,到小院里一起看海棠花。一时,这两棵海棠树很有名。
②第一次走进东四八条这座西府海棠掩映的小院,是1963年的暑假,我还只是一个初三的学生。那一年,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并得到叶圣陶先生的亲自批改,于是我还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接见和教诲。我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是叶至善先生站在门口给我开门,因为个子高,他弯着腰,和蔼地掀开竹门帘,带我走进叶圣陶先生的客厅。那时我并不知道,是他从24篇作文中选了20篇交给他父亲的,其中就有我的那一篇,要不我不会和这座小院结缘。
③我和叶至善先生的女儿小沫同岁,同属于“老三届”,都去了北大荒,彼此有信件往来。第一次回家探亲,我和她约好,想到她家看望她的父亲和爷爷,因还在“文革”之中,怕给两位老人带来麻烦,谁想到两位欢迎我们的造访。我和我的弟弟还有一位同学一起来到那座熟悉的小院,叶至善先生已经到河南湟川五七干校放牛去了。只有叶圣陶先生在,他见到我们很高兴,要我们每人演一个节目,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时值冬日,大雪刚过,白雪红炉,那情景真是难忘。聚会结束,叶圣陶先生还走出小院陪我们照相,就站在西府海棠的下面。只是那海棠已是叶枯干凋,积雪压满枝头,一片肃然。
④1972年的冬天,在北大荒得罪了生产队的头头,我被发配到猪号喂猪,成天和一群“猪八戒”厮混,无所事事,一口气写了10篇散文,寄给小沫看,她转给了她的父亲。那时,叶至善先生刚刚从河南干校回来,赋闲在家,认真地帮我修改了每一篇单薄的习作。我们便有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信件往来,他对每篇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有的还帮我一遍遍修改,怕我看不清楚,又特意抄写一份寄我,然后在信中写道:“用我们当编辑的行话来说,基本可以‘定稿’了。”如他说的一样,我将10篇中的一篇《照相》寄了出去,真的“定稿”了,发表在那年复刊号的《北方文学》上。这是我的处女作,可以说,是叶先生鼓励并帮助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⑤“四人帮”被粉碎不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恢复,叶至善先生重新走马上任,着手《儿童文学》杂志复刊的时候,曾经推荐我去那里当编辑。《儿童文学》杂志的同志找到我,那时我刚刚考入大学,没有去成。但我并不知道是他推荐的我,一直到很多年过去,才知道这件事,体会到他的为人,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感慨,因为今天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叶先生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总是这样平易近人,谦和,严于己而宽待他人,替别人想却润物无声。在他家的墙上,曾有这样一幅篆字联: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此联是叶先生撰,请父亲写的。我想这是叶家父子达观的人生态度和一生追求境界的写照。
⑥叶家小院我虽不常去,偶尔还是会拜访。前些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去得早了些,走进那座熟悉的小院,又看见那两株西府海棠,这两株树很有意思,叶至善先生说是“很通人性”——“文革”开始时小沫、小沫的弟弟还有至善先生都先后离开了家,海棠枯萎了,后来家人陆续回来,它们又茂盛了起来。如今,海棠依然绿意葱茏,只是有些苍老,疏枝横斜,晒在树上的斑斑点点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似乎将往昔的岁月一并摇曳了起来,有些凄迷。
⑦我的心里有点不安,生怕打扰了叶先生的午睡,小沫招呼我进屋,说爸爸早就醒了,等着你呢!叶先生从他父亲睡过的床上下来,走出卧室,伏在他家的旧餐桌上和我交谈。坐在我对面的叶先生已经是银髯飘飘,让我恍然觉得白云苍狗,人老景老,老人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了。那些年,他一直疲于忙碌,编完25卷《叶圣陶集》,又以每天500字的速度写父亲的回忆录,马不停蹄地整整写了20个月,一共写了40万字,不要说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就是壮汉又如何扛得下如此重任,他实在有些太辛苦了。在这部回忆录的自序中,他这样写道:“时不待我,传记等着发排,我只好再贾余勇,投入对我来说肯定是规模空前,而且必然绝后的一次大练笔了。”
⑧那天,临别走出屋子,来到院里,我和小沫在那两株熟悉的西府海棠树下站了很久,说了一会儿话。午后的阳光很温暖,能看见枝头上青青的小海棠果在阳光中闪烁。我想起叶圣陶先生去世之前的春天,叶先生陪着父亲和冰心先生一起在这个小院看海棠花的情景。那天风很大,却在冰心到来的时候停了;那天,海棠花开得很旺。
⑨如今,海棠依旧,年年花开。叶圣陶和叶至善两位老人都已经不在了。
(节选自肖复兴的散文《海棠和紫藤》)
6.简要说说本文作者围绕海棠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
7.第②段和第⑤段中加点的“不知道”共同突出表现了什么
8.假如要你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丰富的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请写出你的问题,再提供一个能体现多方面思考的答案。
问题: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______
9.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
(甲)本文用两株海棠比喻叶圣陶、叶至善两位恩师,他们都像海棠一样默默地无私奉献,在事业上硕果累累,他们都正直坚强如海棠般傲对风雪,凌冬不凋。
(乙)文章第⑤段写到的叶家墙上的一副对联“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充分体现了叶圣陶、叶至善两位先生一生不甘做牛马、追求高贵品格的思想境界。
(丙)文中所写的海棠“很通人性”,随叶家人的散聚而枯荣。本文以海棠为线索,既有景物的变换,又暗示了人情的悲欢,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颇具匠心。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作文老师”叶圣陶
刘守华
①秋日,细雨绵绵,我们撑着伞,在苏州甪[lù]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找寻戴望舒《雨巷》里描述的感觉。突然看见一家挂着“作文茶楼”匾额的店铺,门旁还有一个“作文博物馆”的牌子。很好奇,便走进去一探究竟。
②一进门,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就扑面而来。各个时期的中小学生作文、毕业证、奖状以及《小说月报》《散文》《语文学习》等旧杂志一一映入眼帘。一本《跟叶圣陶学习批改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叶圣陶批改作文的二十个案例,黑、红两色套印,黑色为原文,红色为修改,完全按照批校稿原样印刷。圈圈点点的修改标记,细致、清晰、规范;文末的评语准确、简明、到位。看着如此漂亮的批校稿,从事文字工作的我,竟然有点小激动。翻开由叶圣陶孙辈叶小沫和叶永和撰写的前言,方知此书出版的原委。
③196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选》,两位编辑登门拜访叶老,请他作序。叶老不仅欣然应允,还对每篇作文进行了批改,并撰写评语。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得知此事后,用蜡纸黑红两色将批改稿刻印后分送北京各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作为批改作文的范本。
④1989年,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纸刻印本找到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说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但叶老如此认真批改学生作文的实例,对今天的语文老师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提议重新出版。于是,开明书店以“中小学学生作文评改举例”为名再版。
⑤书中的作文是从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学生征文中选拔出来的,有记人的《我总想念着一位叔叔》《我的爷爷》,有记事的《学打水》《古巴大使馆门前》,都很有时代特色。叶老的批改,既有对词句前后顺序的调整,也有对标点符号的订正;既有对用词不当的修改,也有让文字简洁明了的删减。每篇作文文末,还附有二三十字至百八十字不等的评语。
⑥其中一篇作文是《壁虎捉虫》,描写夏日小作者在院子里乘凉,观察墙上壁虎捉虫的过程。叶老在评语中写道:“仔细观察某种东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好办法。仔细观察成为习惯,对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不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处是显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实际,少说空话。”
⑦还有一篇是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萧复兴同学写的《一张画像》,讲述他在上几何课时画画,老师不仅没有批评,还在课下与他交流,鼓励他画画的故事。叶老将标题改为“一幅画像”,并在评语中对此文大加赞赏:“这一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萧复兴同学如果没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位萧复兴同学,不知是否就是能写会画的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
⑧叶永和还记得小时候爷爷锻炼孙辈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往事。叶老用过期的台历做识字卡片教他们识字,并在电话机旁边放置一块小黑板,让孩子们接电话时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如有“佳作”,就在饭桌上表扬。孩子们分散各地插队的那段时间,一家人互通消息全靠写信,每次回信,叶老都先挑出错别字,发现用法不当的词句,还要仔细分析一番,之后再进入正题。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⑨从古街出来,我们到了叶圣陶纪念馆,这是叶老执教过的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1917年至1922年,叶老在这里任教,推动教育改革,编写教科书,并且开始写作。1923年,叶老奔赴上海,在书馆做编辑,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经他编辑后发表的。1931年,叶老来到开明书店工作,为全国小学生编写《开明国语课本》。
⑩新中国成立后叶老调到北京,他仍旧是一头扎进教材里,主张、推动规范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等。而他自己,哪怕是读一封来信,写一张便条,在文字上也绝不马虎。
10.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文中第⑦段叶老为什么将标题“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表现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
12.第⑨段“1923年,叶老奔赴上海,在书馆做编辑,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经他编辑后发表的”与文中哪一句照应?
13.文中写到叶老批改作文的两个典型事例,你能选一个谈谈启示吗?
三、综合性学习
14.班级进行关于“孝”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语言表达。
①“孝”之含义:图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②“孝”之态度:孝在儒家思想中占重要一席,面对老人,有人说要孝顺,有人说要孝敬,你认为哪一观点更合理?说说理由。
③“孝”之境界:大孝于国,中孝于业,小孝于亲。请就孝的三个境界中的任一方面,说说你对其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④“孝”之行动:做事行孝,请写出你目前最想为父母做的、又是你力所能及的一件行孝之事。
四、微写作
15.片段作文:学习本文选择间接材料为文所用的方法,请你以“我们老班”为题,使用间接材料写一件事。
情节设计:本文打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我们的班主任。读初中了,我被分到了二班,熟识的学长问我班主任是谁,我告诉他是王老师。他惊掉下巴,对我说 “你完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给我讲了一件事……于是我也害怕起这位还未谋面的王老师来。
后来,班上发生了一件事,使我改变了对王老师的看法。
第十四课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儒”应读rú。
2.答案:C解析:A项中的“悔”应为“诲”,B项中的“式”应为“势”,D项中的“粹”应为“碎”。
3.答案:C解析:“不耻下问”是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此处是向老师请教,对象使用不当。
4. B
5. B
6.示例:第一件事是叶圣陶先生在海棠掩映的小院接见和教诲作文获奖的“我”。第二件事是叶圣陶先生在冬天的海棠树下陪“我们”照相。第三件事是叶圣陶先生在春天海棠花盛开时和家人、朋友一起赏花。
7.示例:这两处词语共同突出表现了叶至善先生对作者有知遇帮助之情,却不张扬,不图回报,是一个替别人想而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的人。
8.示例一:问题:两位老人都去世了,为什么还写“海棠依旧” 答案:这样写一方面“依旧”与“不在”对举可表现出作者对恩师去逝的悲痛遗憾;一方面“海棠依旧”也可象征着两位老人对后辈的深刻影响依旧会一直存在下去,表达出作者对恩师的怀念敬仰之情。示例二:问题:文章最后写“海棠依旧,年年花开”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样写一方面在内容上表现出海棠充满生机、始终保持着美好品性、年年给人们送来花香的感人形象,引人遐思;一方面在写法上前后呼应,线索贯通,点题收束,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显得很有文学色彩。
9.丙
10.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领起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11.“一张”与“一幅”就材料方面范围大小不同,“一张”多指纸质材料,“一幅”的材料较宽泛。并且“一张”口语感较强,“一幅”书面味较浓。修饰“画像”用“一幅”更加准确。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
12.与开头“我们撑着伞,在苏州甪[lù]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找寻戴望舒《雨巷》里描述的感觉”相照应。
13.示例:文章第⑥段“叶老在评语中写道:‘仔细观察某种东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好办法。仔细观察成为习惯,对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不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处是显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实际,少说空话。’”这启示我们在日常学习、写作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写出好文章。
14.①孝即子女尽心尽意的扶持(帮助,侍奉,瞻养)老人等。
②孝敬,人无完人,老人也有错时,错时不可顺从。但每个人都应被尊敬。
③如选“小孝于亲”,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依礼来侍奉和安葬父母便为之孝。孝敬父母,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不但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而且是国家安康之本,社会和谐之本。主旨明确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④可以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等做家务都是尽孝行为。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