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迸( )裂 bāi( )断 谦xùn( ) huò( )亮
biē( )闷 犁耙( ) fù( )灭 过瘾( )
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2)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有动;……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2)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 秀之花!( )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腔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
(3)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
(4)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 )
5.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 )
(3)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 )
(4)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 (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 zǔ住敌人。一场zhuàng烈的博斗就开始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隅( ) zǔ( )住 zhuàng( )烈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文段中加点的“还”“也”“就”的词性都是 。
(4)请提取画线句子的主干。
二、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刚川上(节选)
王格善
①1953年5月,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发起了夏季东线反击战役。
②就在这个时候,我连奉命经过长途急行军进入前沿,接受了维护金刚川上光丽山渡口的任务。
③金刚川发源于金刚山,沿江山峦重叠,一下暴雨,马上江水猛涨,倾泻而下。光丽山在金刚川的下游,江水迂回,两岸开阔,群山环绕,是通向文登里的咽喉。沿江两岸,弹坑一个压一个,连盛开的玫瑰花也片叶未留。起伏的砂石堆里,满布着罪恶的弹片;清清的江水中只是残留着几根歪七扭八的木桥桩。一看这情景,就知道这是敌人飞机大炮固定封锁的重要目标。
④同志们一到驻地,放下背包,就投入架桥的战斗。他们把周围一些木材收集起来,经过两天紧张的作业,架起了一座低水桥,前指党委命名为“战地光荣桥”。
⑤有一天中午,全连都在休息,值班员跑进连部:“报告连长同志,江水变混,水位上涨了。”刚要打个盹的汤连长,一听这急促的报告声,一骨碌爬起来,拍了一下睡在旁边的小苏:“通知各排准备作业。”自己蹬上鞋就来到桥头,河水卷着木棒翻滚着,水位标桩的字码指向危险线。干部在现场开了个碰头会,决定运石头压住桥面。连长站在最前头,全连摆了个长蛇阵传起石头来,车辙板两边迅速地出现了两道“石墙”。可是水位继续上涨,超过了桥面,越过了石墙,正在桥上的叶华国同志被一个急浪卷下水去,幸亏被一块大石挡住,才被救了上来。
⑥桥被冲走了,天也黑下来了,防空洞里一片寂静,墙壁上的半截蜡烛摇摆着杏黄色的光焰。连长披着那件旧军装,坐在铺缘上,不时吸着卷烟,思索着……排长张美传,推开布帘走了进来,没有打扰他,在一旁坐下来。连长猛地站起来,把烟头熄掉,斩钉截铁地说:“前线的同志们没有粮食不行,大炮没有炮弹也不行,咱这桥……”张排长早看透了连长的心思,没等他说完就站起来上前一步:“连长,我就是来请求任务的。”连长满意地笑了:“好,咱现在就召开支委会研究架桥计划……”
⑦部队连续作业几天几夜了,虽然“休息”的命令一级一级地传下去,但谁能静下来呢 战士刘维亮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悄悄地拿起斧锯走了。班长李登云,既说服不了战士,也说服不了自己,不由地也走出了防空洞。不一会,全连同志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来到了桥头上。雨后的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江水仍在怒吼、咆哮,群山中不断闪耀着炮火的红光。
⑧架桥准备工作开始了。作业场上,大锯沙沙作响,斧头乒乒乓乓,一切在紧张地进行着。天亮了,电话里传来了吴海山参谋长的问候和命令:“根据战斗的进展,前方急需要弹药,命令你们中午十二点架好桥。”连长用已经沙哑的嗓子坚定地回答:“坚决完成!”这时水位虽然下降了一点,但流急浪高,试验几次都失败了。怎么办 同志们发出了战斗誓言:“冲不垮,炸不断,困难吓不倒人民工程兵!”尽管敌机在骚扰,炮弹在爆炸,却没有谁理它。桥脚一个个竖起来,桥桁、桥板一块块连接上。十二点正,桥面跨过急流直伸对岸。“架通了,架通了……”同志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整个桥上沸腾起来了。
(有删改)
7.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连长猛地站起来,把烟头熄掉,斩钉截铁地说:“前线的同志们没有粮食不行,大炮没有炮弹也不行,咱这桥……”
8.战士们架桥遇到了哪些困难
9.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全文,说说志愿军战士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塞罕坝,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们必须闯过的难关。
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的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9月份,从承德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路上,18岁的尹桂芝坐在一辆解放牌大货车里,一想到“马上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兴奋。
在育苗圃,尽管寒风袭人,手冻肿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们仍在泥潭里坚持工作。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选上万棵苗子。
“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说。
承德农专毕业的赵振宇,也于1962年来到塞罕坝。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
“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赵振宇说。
缺少粮食,大伙儿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麸黑莜面。蔬菜紧缺,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就挖点野菜吃。盐水泡黄豆已是塞罕坝难得的美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创业者们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
如今,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生活改善了。抚今追昔,塞罕坝人由衷欣慰: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科学求实,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复美好绿水青山
林场建立之初,打击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林场创业者们栽下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刚刚上马的塞罕坝林场内一时间刮起了“下马风”,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关键时刻,四位场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地搬到了塞罕坝,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两次失败,怎能把塞罕坝人打倒。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经30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人信心大振,“下马风”销声匿迹。这一役,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正是从那时起,塞罕坝开启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
在缺少设备、气侯恶劣的条件下,全场团结一心植绿荒原,到1976年,累计造林69万亩。
然而,就在塞罕坝人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灾难降临到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损失过半,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
那时,眼看着自己亲手种下、辛勤抚育的树木遭灾,许多塞罕坝人痛哭失声。
擦干眼泪,重整旗鼓。塞罕坝人总结经验教训,引进新的树种,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再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大地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绿色,始终是塞罕坝人永恒不变的追求。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手上。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他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手把手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
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的云杉苗木的茎干,莫名其妙地变白了。“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有人认为。然而,刘海莹经过分析后,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早”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总在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此后,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难题。众志成城,造林事业蒸蒸日上。
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1.阅读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结尾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与上文小标题格式一致。
12.这篇通讯,作者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持之以恒、破釜沉舟、愈挫愈勇等多个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说说文中哪些记述或描写最感人,并作简要分析。
13.通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塞罕坝务林人的心灵世界,假设你有机会去采访这里的员工,你将选择这篇通讯中的哪一人物,你将向他(她)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请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选择采访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此问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14.下面是小明写的演讲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提示修改。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却被奸臣陷害、楚王疏远,悲愤投江,以身殉国; 。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作为当代中学生,【甲】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刻苦学习,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乙】用自己的力量来报答祖国。
(1)【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2)【乙】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3)横线空白处缺少一个爱国人物故事,请你帮助添加。
四、微写作
15.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经意的感动。
请你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第七课 参考答案
1.bèng 掰 逊 豁 憋 bà 覆 yǐn
2(1)这些词语写出了战士们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情形,表达了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2)这些动作写出了志愿军战士为救朝鲜儿童奋不顾身的情形。
3.(1)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2)豁亮:宽敞明亮。
4.(1)议论(2)描写(3)记叙(4)抒情
5.(1)设问(2)排比(3)反问(4)比喻
6.(1)yú 阻 壮 (2)博斗 搏斗 (3)副词 (4)先头连占领了山冈。
7.“斩钉截铁”形容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表明连长经过思索后,为了前线的战士们,决定克服一切困难,把桥架起来的坚定决心。
8.①敌人的炮火轰炸不断;②洪水冲击,流急浪高;③时间紧迫,连夜赶工。
9.交代了金刚川和光丽山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为下文写洪水将桥冲走以及战士们架桥遇到的困难做铺垫。
10.文章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刚川上光丽山渡口成功架桥的英雄事迹。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1.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华北绿宝石”越来越光彩夺目
12.作者从艰苦奋斗的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尹桂芝、赵振宇等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对他们的语言描写“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再搬进被窝”,表现出他们不怕生活艰苦,不怕条件恶劣,一心造林的精神。
13.选择采访人物:刘海莹
拟提出的问题: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为植树造林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
提此问的目的:了解塞罕坝务林人面对困难的心路历程,挖掘他们不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14.(1)在“服务人民”后加“的(远大)志向”
(2)报答; 报效
(3)示例一: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下,一心为国,克己奉公,只用半数资金提前三年修成京张铁路。
示例二: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的背景下,从待遇优厚的英国应召回到烽火连天的祖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