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习题课件(3份打包 河北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习题课件(3份打包 河北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1 12:03:0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河北专版八年级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1 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__________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变化
(1)人们的衣着变得__________起来。
(2)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______________、粗细搭配。
改革开放
丰富多彩 
营养均衡
(3)人均住房面积在不断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4)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休闲娱乐
知识点2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________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2.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__________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
6.随着____________的改善和人民____________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轨道
综合交通运输网
交通设施 
生活水平
7.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____________,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____________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第一
通信方式
思想观念
答案呈现
1
2
3
4
B
D
A
C
5
C
6
7
8
B
B
D
9
见习题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2021·河北石家庄模拟】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现象说明(  )
A.三大改造获得成功
B.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C.中国的时装发展已经领先世界
D.“文化大革命”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B
2.【2021·河北唐山期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B.“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C.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聊天交友
D.人们凭布票到市场上购买衣服
D
3.【2020·河北保定期末】“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4.【2020·河北廊坊开学】1990年《经济日报》报道:“如今,在中国,玉米面和甘薯仍有稳定的销路,但那已远远不仅是为了充饥。在精米白面供应比较充裕的地方,粗粮和杂粮作为独特口味和某些必不可少营养的来源,受到人们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粮食供应紧张 B.收入水平较低
C.人们注重健康饮食 D.追求生活方便快捷
C
5.【历史解释】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C
6.【2021·河北石家庄期末】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点拨】根据题干信息“‘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绿蓝灰到五彩缤纷’”“‘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可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B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不属于原因,排除。
【答案】B
7.【2021·河北衡水期末】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所以有了“灰蚂蚁”“蓝蚂蚁”的形容。80年代,中国人一直被忽视与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改革开放
C.港澳回归 D.中美建交
【点拨】题干中“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生活水平低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注重衣着的时尚性,因此,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8.【2020·河北石家庄期末】一定时期的服饰,折射该时期的社会状况。下列各项中,服饰现象与推断出的结论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
选项 现象 结论
A 20世纪50年代,流行苏式服装——列宁装、“布拉吉”(带有俄罗斯风情的连衣裙) 中苏关系友好
选项 现象 结论
B 20世纪60年代,衣着朴素,凭布票购买衣料 经济相对落后,物资比较匮乏
C “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 在“越朴素越革命”的思想影响下,人们不敢穿颜色鲜艳的新衣服
D 改革开放后,着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时尚 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点拨】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因此,服装的变化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来的,与外交无关。D符合题意。1949年10月3日,中苏建交。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援助,苏式服装在当时非常流行。A不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棉花大幅减产,人们买服装、棉布和织品都要凭布票。
B不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蓝、绿、灰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C不符合题意。
【答案】D
9.【2020 保定期末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两组图片体现出我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产品不断丰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言之有理,任答一点即可)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实力已经达到近现代前所未有的水平。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在现代社会中,由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及新媒体构成的社会信息传播网络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生活理念,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全球化消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已融入“地球村”经济系统内,与各国消费品和消费文化激烈碰撞,生活方式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
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
(3)试举一例证明改革开放对生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①影响:超市里的外国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家里开着中外合资生产的汽车等。(言之有理,任答一点即可)②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发展经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等。(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共26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河北专版八年级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两弹”指的是________弹和________弹。
①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
②___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成功。


原子弹
1966
氢弹
(2)“一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
2.科学家:钱学森、__________。
3.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______,增强了我国的_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邓稼先
核垄断
国防实力
4.漫步太空:
(1)1999年,________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航天员___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翟志刚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__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因此他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2.青蒿素:中国药学家__________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__。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艺术问题上“__________”,学术问题上“__________”的“双百”方针。
2.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莫言
答案呈现
1
2
3
4
B
A
B
A
5
C
6
7
8
9
D
B
C
C
10
见习题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2020·河北张家口期末】1964年10月,我国某报纸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B
2.【2021·河北沧州开学】西方人嘲讽说:“在原子弹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用实际行动回击这一嘲讽,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邓稼先 B.王大珩
C.袁隆平 D.屠呦呦
A
3.【2021·河北石家庄期末】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电:“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材料中“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指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D.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
4.【2020·河北沧州期末】“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赞扬一个人“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对这个人的称誉,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之父” B.“两弹元勋”
C.“铁人” D.“党的好干部”
A
5.【2020·河北石家庄期末】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题材新颖、风格各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得益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实施
B.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提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动
D.革命斗争的需要
C
6.“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科技仍取得巨大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青蒿素被发现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点拨】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于1970年,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A、B、C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我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是在2008年,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以选D。
【答案】D
7.【2021·河北沧州开学】以下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20年6月,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A.核能利用 B.走向太空
C.大国外交 D.军队改革
【易误警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而不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
【点拨】据题意可知,该班展板的内容涉及卫星发射、载人飞船和北斗导航系统,都和太空领域有关,故选B。
【答案】B
8.【2020·河北廊坊结业】下图是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两位科学家。这两位科学家的努力,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提高疟疾治愈率
B.增加全球粮食产量
C.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9.【2021·河北衡水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说:“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见,毛泽东提出研制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增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决心研制原子弹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10.【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示例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年 ①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核力量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
1973年 ② 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惠及世界
1980年 向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迈出太空探索的重要一步
(1)表格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什么内容?请写一写。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③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根据表格,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哪一领域。列举两位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军事领域;钱学森、邓稼先。
(3)请你谈一谈科技发展和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是国家强盛的动力;国家强盛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共23张PPT)
第六单元复习训练
人教河北专版八年级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原子弹
东方红一号
莫言
知识体系
导弹
袁隆平
1.邓稼先、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原因: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勇于战胜困难,敢于创新,刻苦钻研,实事求是。
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淡泊名利等精神。
(1)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2)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努力。
(3)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刻苦钻研。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5)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全国人民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我们的启示。
(1)__________政策的正确性。
(2)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
答案呈现
1
2
3
4
B
D
C
D
5
D
6
见习题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2021·河北唐山期末】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该通讯社报道的是(  )
A.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点拨】根据材料“1964年10月17日”“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通讯社报道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在1950年,A错误;杂交水稻不是“军事技术”,C错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D错误。
【答案】B
2.【2020·河北定州期末】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  )
A.歼-5型歼击机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杂交水稻
D
3.【2020·河北沧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基于怎样的需要(  )
A.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
B.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C
4.【2020·河北邯郸期末】下面的图示反映了(  )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通信方式的变迁
C.社会保障的完善
D.生活方式的改变
D
5.【2021·河北石家庄期末】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饮食结构单一,住房拥挤;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饮食讲究营养均衡,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可见,促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的普及
C.智能手机的使用 D.经济发展
【点拨】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故选D;A不是根本因素,排除;B、C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排除。
【答案】D
6.【河北中考】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东方巨响”与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东方巨响”在当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19年。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在核原料生产方面,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建成了衡阳铀水冶厂和兰州气体扩散厂,解决了浓缩铀的核心制造工艺,确保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
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为在1965年以前偿还苏联14亿新卢布以上的债务,所有中国人都勒紧裤带;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克服一切困难;要善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人翁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