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
荆州市文星中学 刘夏
一、教学设计思路:
《水的净化》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贴合的十分紧密,学生对水也非常熟悉。因此,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报告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
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采取学生课前合作预习,课堂实际操作,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
对于自来水净化过程的难点突破,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完成 “简易净水装置”的方式加深认识,课上启发讲解。
硬水和软水知识较为抽象,通过生活生产中的视频介绍,课堂实验认识,促使对其形成感性认识,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水的制作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蒸馏水制作”的教学短片(或课前进入实验室现场观看实验员老师制作蒸馏水),使学生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直观地获得大量信息。
在本节课结束后还可安排一场“荆州饮用水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交流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民情,培养学生爱护水环境之心,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通过以上处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了,主动学习意识也更强了,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 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 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的软化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四、仪器药品?: 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多媒体。
五、学生准备:
1、分小组合作预习过滤操作。
2、分小组调查本地饮用水使用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杯混浊的长江水,一瓶黄色的工业废水,一瓶矿泉水,一瓶自来水,一瓶蒸馏水,能否饮用?
1、回答:不能,因为水中有杂质、细菌,饮用后会生病。
从解决生活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旧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
2、回答:纱布处理(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3、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就纯净了吗?
3、思考、回答:不纯净,细菌、病毒,还有一些物质可能溶解在水中。
4、陈述: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如何选择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净化。
4、听课
明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二、水的净化
1、引导观察:同学们,请注意观察,那杯污浊的长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
1、回答:烧杯底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澈,下层水较污浊。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怎样还可以变得更澄清呢?
2、回答:静置的时间长一些。
3、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3、回答:农民为了净化水,会去药店买一种廉价的物质——明矾,洒入水中,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这种净水方法称作吸附法。
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4、组织实验:请同学们把适量明矾加入到污水中,并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4、实验、观察现象。
5、提问:还有什么物质也有这种吸附能力呢?(教师介绍相关知识)
5、回答:活性炭。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防毒面具中也含有活性炭。
感受到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生产的贡献。
6、请同学们观察杯中的污水,明矾加入后,使更多的小颗粒沉降下来,水是变的更澄清了,但还有什么不足呢?
6、回答:沉降下来的不溶物和水是分为上下两层,而没有彻底分开。
引导,过渡到过滤操作的学习。
7、肯定同学答案。你有什么方法可将杯底的不溶物和水彻底地分开?
7、回答:慢慢地倾倒杯中液体。用过滤的方法。
8、要求学生观察评价对方小组的实验进程。
8、回答:过滤的方法更好些,它能将不溶物和液体彻底分开。分小组做过滤实验。
检查预习成果,训练过滤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团队意识。
9、学生操作完毕后,请学生评价交流。
9、学生评价:
1)滤纸没有和漏斗壁紧贴。
2)滤液倾倒太快,使滤液未经滤纸而流下。
3)有的同学太紧张,玻璃棒把滤纸弄破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互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10、请做的较好的一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10、回答:我们课前预习后有一起讨论,总结了这个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在实验前,回顾了整个实验过程,做到胸有成竹。
分享成功。
11、教师总评:同学们观察仔细,评价也很正确,可见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请大家看投影。
11、学生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很多,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
辅导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掌握好过滤的操作技能。
12、引导:对于少量用水,我们可以通过沉淀、吸附、过滤使水得到净化,自来水厂是不是也这样净化水呢?请同学们看课文图4-14。
12、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回答: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是: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然后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得到更澄清的水,最后投药消毒。
了解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
13、拓展讲解:在消毒灭菌时,主要是往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这样千家万户就可以使用较纯净、安全的自来水了。
13、这里用的絮凝剂的作用和明矾相同。
扩宽知识面。
14、展示: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简易净水器展示出来,观察谁的净水效果更好。
14、思考、兴奋、讨论。
启发学生自制“自来水生产模型”,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自来厂净水方法和过程的科学认识。
15、提问:自然界的水通过沉淀、吸附、过滤之后变澄清了,这样的水是否是纯净物呢?
15、回答:是,因为它澄清透明。不是,它可能还含有一些被溶解的杂质。
16、到底是不是纯净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硬水和软水就知道了。
16、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激疑,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三、硬水和软水
1、多媒体:硬水、软水的介绍。
1、明确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初步直观了解硬水和软水。
从生活例子出发,感性地认识硬水和软水。
2、引导:那么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
2、学生合作学习:把肥皂分别加到硬水、软水中,搅拌,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中产生的现象。
学习硬水和软水的签别方法。
3、硬水的危害
3、阅读教材,说硬水危害:
衣服。
了解硬水的危害。
4、多媒体:请同学观看“蒸馏水的制作”的教学短片。
4、听课,了解硬水软化的几种方法:煮沸,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蒸馏。观看教学短片。
学习硬水软化的方法。通过短片的观看,在有限时间内,传递了大量信息,直观地学习了蒸馏的实验方法,明确水的蒸馏原理。提高了学习效率。
5、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使用硬水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
5、回答:对身体健康不利,虽然蒸馏水是卫生安全的,但缺少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少微量元素。
四、调查报告交流会:
1、下面请各调查小组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对荆州饮用水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1、学生呈现调查报告:
让学生以调查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爱护水环境之心,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2、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很精彩,这些报告也说明了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那么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呢,这个课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中一起学习、研究。
2、听教师讲解、思考。
引起对下节课学习的欲望。
五、本课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归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
3、过滤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六、作业:
1、课后作业P78 1、2、3
2、预习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板书
记录
巩固知识,预习新课
【反思】
教师先给学生一种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在上升到理性认识时,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借鉴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寓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又将理性知识应用于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从生活、生产实际产生,化学知识又服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学生的探究活动层次明确,对于重点内容教师采用探究与再探究相结合,正向提问方式与逆向提问方式相结合,特别精道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提出应用性的系列问题,学生以专家的身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学习就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