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选择题(共16题)
1.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宋教仁案 B.国民党组建 C.军阀割据 D.云南独立
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表现有( )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
②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下图出现的情况发生在什么时期?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军阀混战时期
4.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的三个派系是( )
①直系 ②皖系 ③奉系 ④桂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制造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
A.慈禧太后 B.袁世凯 C.光绪帝 D.宣统帝
6.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
①促成清帝退位 ②实行独裁统治 ③公然复辟专制 ④接受“二十一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孙中山号召兴师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其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A.北洋军阀力量强大
B.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C.国民党力量涣散
D.孙中山不在国内
8.8.北洋政府时期发生的“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 )
A.“宋案” B.护国战争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民党力量涣散
9.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寻求帝国主义支持,接受了某丧权辱国条约的大部分内容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二十一条” D.《辛丑条约》
10.1915年,孙中山发起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是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黄花岗起义
11.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 )
A.贪官横行 B.割地赔款 C.徭役繁多 D.军阀混战
12.下图檄文中出现“万户涕泪”的原因是
A.二次革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护国战争 D.军阀割据
13.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抗日战争 B.新时代的曙光 C.中华民国的创立 D.北洋军阀统治
14.1916年举行登基大典,复辟帝制的是
A.溥仪 B.段祺瑞 C.曹汝霖 D.袁世凯
15.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属于顺应时代潮流的有( )
①“宋案”的发生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护国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6.下图是反映民国初期的一幅图片,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兴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③孙中山领导了反袁斗争
④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退位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17.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___________________,遭到举国反对。
18.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________”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________爆发。
19.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点燃上图中所示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上图中的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它发生在______________(城市)。
(3)“这次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 战争。
(4)《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___________、主权丧失最严重的的不平等条约。
(5)______________又称“百日维新”,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6)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______________,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1912年1月,孙中山在_____________宣誓就职,这标志着中华民国成立。
(8)_____________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他的独裁活动最终引发了护国战争。
20.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________”,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军队北上讨袁,________爆发。
21.1912年,孙中山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 )
改正:
22.阅读下列学生的漫画作品,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以上漫画所涉及的内容与哪次革命有关?此次革命的领导人是谁?漫画中的“指导思想”指的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2)漫画中的 “革命团体” 、“革命组织”分别指的是什么?成立的地点分别在哪里?
(3)漫画中的中华民国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成立的?革命果实后来被谁窃取了?
(4)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革命者们先后又开展了哪些反对“革命果实窃取者”的斗争?(举两例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条“朋友圈”,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什么新团体?其性质、机关刊物分别是什么?
(2)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第二条“朋友圈”,1911年10月让他“震惊!意外”的大事件是什么?黄兴评论的“老黎捡个大便宜”指的是什么?
(3)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第三条“朋友圈”,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宣告了哪一个政府的成立?
(4)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第四条“朋友圈”,1915年12月,他号召大家“誓死戮此民贼”,这个“民贼”是谁?为什么要“誓死戮此民贼”?
24.(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
——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三: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哪些方面?
(2)材料二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3)读材料三,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讨伐了“民贼”的哪些“贼”行?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句话对孙中山先生作一个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宋教仁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宋教仁案。A项正确;BCD项与二次革命无关,排除;故选A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②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相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综上所述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3.D
【详解】
表格内容体现的是1914-1919年出现的情况,经济不断下降,而军队和军费在不断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故D符合题意;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年-1864年;B项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C项甲午战争是在1894-1895年,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故A符合题意;桂系军阀为西南军阀派系之一,故含有④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故B符合题意;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1908年去世,不可能参加1913年的事情,故AC不符合题意;宣统帝在1912年退位后在紫禁城软禁,不能踏足社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这属于积极意义的事件,不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理由,排除①,ACD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实行独裁统治 ,公然复辟专制,接受“二十一条”,卖国求荣,这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理由,②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7.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但由于北洋军阀力量强大,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A项符合题意;国民党力量涣散是失败的主观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C正确;1912年2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进入袁世凯统治时期。《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袁世凯还没有掌握政权。ABD排除;故选C。
10.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在孙中山的组织下,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C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A排除;1913年,因为袁世凯制造了“宋案”,孙中山号召南方各省反袁,发动了二次革命,B排除;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D排除;故选C。
11.D
【详解】
依据题干“北洋军阀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混战,征税严重,统治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D项符合题意;贪官横行不能准确反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排除A项;割地赔款不能准确反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排除B项;徭役繁多不能准确反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积极反抗,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图片人物均是北洋军阀的代表,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1915年,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民国洪宪元年,复辟帝制,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D正确;溥仪、段祺瑞、曹汝霖没有实行复辟帝制,ABC排除;故选D。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于是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因此属于顺应时代潮流的有②④。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于1915年企图恢复帝制,这一举动倒行逆施,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遭到了举国反对,孙中山组织了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袁世凯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此孙中山又发动了护法运动。所以②④表述错误,①③项正确,故选A。
17.(资产阶级)共和国 复辟帝制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故本题干填:(资产阶级)共和国;复辟帝制。
18.二十一条 护国战争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所以①处应填“二十一条”;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所以②处应填“护国战争”。
19.(1)林则徐虎门销烟。 (2)火烧圆明园;北京。 (3)甲午中日战争 (4)辛丑条约;最庞大。 (5)戊戌变法 (6)同盟会 (7)南京 (8)袁世凯 无 无
【详解】
(1)根据“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现场”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争是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根据图片“圆明园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是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
(3)根据材料“这次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鉴定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的不平等条约。
(5)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6)根据所学知识,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根据所学知识,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这标志着中华民国成立。
(8)根据所学知识,袁世凯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他的独裁活动最终引发了护国战争。
20.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同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军队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并最终取得胜利。
21.错误。将“孙中山”改为“宋教仁”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因此,题干不符合史实,故在括号里填写“错误”,需将“孙中山”改为“宋教仁”。
22.(1)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2)兴中会、同盟会,檀香山、东京(不能颠倒顺序)
(3)1912年 南京 袁世凯
(4)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答出两个即可。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推翻了封建帝制。所以漫画所涉及的内容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2)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这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4)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政体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
点睛:专题复习孙中山作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为了建立共和和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所做的一切努力。
23.(1)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报》(2)武昌起义;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4)袁世凯;袁世凯复辟帝制
【分析】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2)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3)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4)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号召大家“誓死戮此民贼”,讨伐袁世凯。
24.(1)创建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2)兴民权、改民主。(3)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4)复辟帝制,取消共和制。(5)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的信息可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创建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
(2)依据材料二“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的信息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主张是兴民权、改民主。
(3)依据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的信息可知,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4)依据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的信息可知,孙中山讨伐了“民贼”的“贼”行是复辟帝制,取消共和制。
(5)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