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反思(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8: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解古诗题目。
“兴”读四声,意思是兴致,“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四时”在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
课件1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晚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诗题材广泛。诗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古诗题目入手了解作者,为下面学习古诗的主要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对比阅读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评议。
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的字音。注意“供”为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 gong,可组词为“供奉”;它还有一个读音读 gōng,可组词为“供应”。
(3)指导书写“昼、耘、桑”3个生字。(出示课件2)
课件2 “昼”“桑”:上下结构,各部分写得紧凑一些。“耘”:左窄右宽,“耒”末捺变点。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设计意图:让学生识记生字,记忆字形,正确书写,为下面学习古诗打好基础。】
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赏析诗句。
1.学习前两句诗。(出示课件3)
课件3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景象 (农民辛勤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白天和晚上)“儿女”指的是什么人 (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②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哪些农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此景,诗人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语速可以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还要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准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2.学习后两句诗。(出示课件4)
课件4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儿童的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从这两句诗中,你们了解到儿童的什么特点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热爱劳动)
(3)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小孩儿也--(学生回答)“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学生围绕“未解”“学”,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并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5)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的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中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天真可爱)
(6)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语速可以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读出孩子们的调皮可爱和聪明好学,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快乐、自豪,读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二)了解写法。
1.诗人以什么为写作题材 (农村生活)
2.诗人是怎样描写农村生活的 (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重孙、种瓜寺采描写农村生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诗人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质朴的农村生活的画面,给人自然、清新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品读欣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时候,能借助关键词和插图想象画面,体会蕴藏在这首诗中的童真童趣。四 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人抓住乡村男女劳动的场面,描写了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儿童也深受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农村生活很辛苦但也很幸福。
2.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5)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后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题目及诗人,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古诗。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接着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为学生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第二课时
一、简介作者,直接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6)
课件6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一生作诗二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一部分。亦能文。部分诗文关怀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深切。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理解古诗题目。
“稚子”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的意思是玩。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7)
课件7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场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人,知道古诗创作的背景,为接下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的字音。
(3)指导书写“晓”字。(出示课件8)“晓”: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多点少搬。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儿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朗读全诗,思考: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2.整体赏析。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的响声和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一情景,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情景,充满了乐趣。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是小孩儿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板书: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
③形态上:从“金盆”取出的“银钲”是圆形的。(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磬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借助诗中的动词,想象画面,感受儿童“弄冰”的乐趣。
学生借助“脱”“穿”“敲”等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揣摩儿童的神态及心理变化,感受儿童的可爱。“脱”晓冰和“穿”彩丝时(小心 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声响时(得意),“碎地”时(懊恼)。
(4)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诗 人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小孩儿在严寒天气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5)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使的 小孩儿忘却了严冬的寒冷,一如既往地快乐玩耍。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因如此,孩童的“脱冰”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赏析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指导朗读。(出示课件9)
课件9 朗读《稚子弄冰》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生练习读熟读成诵
3.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小孩儿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满而又意趣盎然的“脱冰做戏”图。
2.搜集并阅读诗人杨万其他古诗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古诗内容,再次帮助学生巩固古诗。让学生搜集阅读同一诗人的古诗,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获得新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宋代乡村的美丽风光,这美丽的风光是一位名字叫雷震的诗人带给我们的,他写了一首古诗--《村晚》。(板书:村晚)
2.解古诗题。
“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0)
课件10 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了解古诗描写的内容、题目和作者,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二、初读古诗 解决字词 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陂、漪”的字音。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出示教材第3页插图(出示课件11),学生观察图画后朗读全诗。教材第3页插图。
(二)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学习前两句诗。(出示课件12)
课件12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从“草满池塘水满陂”这句诗中你了解到什么 (“草满池塘”是说池塘里已经长满青草;“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水涨得很高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感受到什么 (万物生机勃勃)
学生找出插图中和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相对应的地方,先看看图画,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
(2)“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写远山和落日)
①“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 (远远的青山衔着落日)
②为什么要用“衔”字呢 (“衔”字形象地表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形)
③“浸”是什么意思 (倒映在水中)“寒漪’指什么 (指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④从插图中能看出诗句“山衔落日浸寒漪’的内容吗 请你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3)教师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时,可以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
(4)教师小结:这两句诗写的是乡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诗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乡村晚景)
2.学习后两句诗。(出示课件13)
课件13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在这样宁静优美的景色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指名读这两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指什么人 (放牛、放羊的孩子,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2)“归去”是指去哪里 (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横坐在牛背上)
(3)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吹笛子)
(4)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句诗的 (牧童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5)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牧童的天真可爱和悠闲自在)(板书: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6)教师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时,“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三)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
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诗人紧紧围绕“村晚”二字落笔,把我们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我们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借助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3.能用自己话讲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村晚》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涨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描绘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对比(出示课件14、15)
(1)我们学习了本课的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课件14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儿童学种瓜《稚子弄冰》写了儿童弄冰,《村晚》写了牧童横坐牛背、信口吹笛。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儿童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这三首古诗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件15 这三首古诗虽然都是描写儿童的生活但儿童活动的环境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农忙时的村庄,《稚子弄冰》描写的是寒冬时的村庄,《村晚》描写的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及蕴藏其中的趣味。】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仲阅读三个方而对古诗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自己从插图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学生乐于学习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天真可爱
也傍秦阴学种瓜。 热爱劳动 喜爱
稚子弄冰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声音上---玉磬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街落日浸寒漪。 乡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