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感觉世界、听觉和声音》培优训练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2.3《感觉世界、听觉和声音》培优训练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1 09:44: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感觉世界、听觉和声音》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1.你听到铃声走进教室,这个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所在的器官是( )
A.眼 B.口 C.耳 D.脚
2.下列对各种感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没有痛觉,将不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
B.如果没有热觉,人类就可以适应温度更高的环境
C.如果没有冷觉,人类不能在寒冷的极地生活
D.如果没有嗅觉,人类就不能避开有毒气体来保护自己
3.古人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器官不发达 B.人的嗅觉器官容易适应
C.人的嗅觉器官容易疲劳 D.人的嗅觉器官容易被破坏
4.医生为病人动手术而采用局部麻醉,在手术中病人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B.痛觉和触觉的感受器不同
C.触觉感受器被麻醉 D.麻醉剂对触觉不起作用
5.当手指被扎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先感觉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痛
C.痛觉是在手指上产生的 D.在缩手的同时,感觉到疼痛
6.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受。以下几种分析中,合理的是( )
A.人体的耳蜗中充满了液体和位觉感受器,容易晕车就是因为耳蜗和半规管过于发达
B.人体在感冒时,因为嗅神经被鼻涕等物质覆盖,不能接收外界对其产生的刺激
C.人体的舌上有许多乳头状的味蕾,味蕾是重要的味觉感受器官
D.人体皮肤中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几种感觉的感受器,其中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7.味觉感受器(味蕾)能辨别的四种基本的味是( )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甜、咸、苦、辣 D.麻、酸、甜、咸
8.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 )
A.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B.感受的刺激都是溶于水的物质
C.感受的刺激都是气体 D.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9.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虽然身体很虚弱,却不想吃饭菜,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
A.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 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10.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文字信号的感受器是在( )
A.内耳 B.手指皮肤 C.手指血管 D.视觉
11.“油焖大虾”是武汉的一道特色菜,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一位欧洲游客在品尝一只后,连竖大拇指:“Good!Delicious!”客人在享用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官有( )
A.热觉、味觉、视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12.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皮肤同一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阿片类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13.在如图耳的结构中能够接受声波产生振动的是( )
A.①听小骨 B.④听小骨 C.①鼓膜 D.④鼓膜
14.同学们在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地辨析汽车行驶速度和上坡、下坡的变化。在人体内,感受这种变化刺激的结构位于( )
A.鼓室和耳蜗 B.耳蜗和前庭 C.鼓室和半规管 D.半规管和前庭
15.人产生听觉的大致过程是( )
A.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
B.声波→鼓膜→外耳道→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小骨
C.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
D.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
16.“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出声音时,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你发出的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17.有两部手机都开通了来电显示功能,且来电铃声已开启。用手机A拨通手机B时,手机B发出响声,并且显示屏上显示手机A的号码,若将手机A置于一个透明的真空罩中,用手机B拨通手机A时,则( )
A.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并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B.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C.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D.既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也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18.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计时员分别根据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开始记录同一运动员的成绩,若甲的记录结果为11.3s,则乙的记录结果约为( )
A.11.0s B.11.3s C.11.6s D.11.9s
19.发生地震时,困在废墟中的人向外求救,一种好的方法是通过敲击铁管来向外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能( )
A.传热 B.传声 C.导电 D.通风
20.电影院的墙壁往往做成凹凸不平的,这是为了( )
A.增强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改善声音的音色
21.一头牛的叫声和一只蚊子的声音,下列关于它们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牛的叫声音调高,蚊子的声音音调低
B.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音调高低相同
C.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蚊子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22.如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
A.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
B.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
C.用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
D.吹口哨,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
23.如图所示,老师把钢尺紧按在讲台面上,一端伸出讲台边(保持伸出讲台边的长度不变),第一次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第二次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小明听到了钢尺两次所发出的声音。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探究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钢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小明耳朵的
D.该实验探究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4.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5.地震是地球发生的剧烈振动,而人耳却听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这是由于( )
A.声音不够响 B.声音是噪声而不是乐音
C.频率低于20Hz D.频率高于20000Hz
26.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声音: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教室外婚庆的爆竹声;⑥山涧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音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27.有这样一则笑话:“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突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请问,笑话中真正的噪声制造者是( )
A.甲 B.乙 C.邻居 D.没有人制造噪声
28.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
29.在经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这是利用哪一种途径减弱噪声( )
A.在人耳处 B.在声源处 C.在传播过程中 D.在人耳处和声源处
30.“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以下关于“B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太小 B.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C.它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31.现代战争中,次声波可作为军事武器,这是因为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导致器官变形、移位、甚至破裂。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的下列哪种特点( )
A.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 B.能传递信息 C.音调低 D.能传递能量
32.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 )
A.至少要安装一个扬声器 B.至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
C.至少要安装三个扬声器 D.至少要安装四个扬声器
33.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 )
A.空气→水→鱼 B.地面→空气→水→鱼
C.空气→鱼缸→水→鱼 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
34.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能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D.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35.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36.蛇没有耳朵,它总是把头部紧贴在地面,不四处观望,却能知道周围是否有猎物出没。蛇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骨传导 B.空气 C.气味 D.耳传导系统
37.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对这种做法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D.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38.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后,再播放出来。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
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
B.平常听自己的声音,依靠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肌体,听录音机声音依靠空气传播
C.录音机将声信号转变为电磁信号再转变为声信号,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D.录音机将声信号转变为电磁信号再转变为声信号,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39.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于调节弦发声时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40.甲、乙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发声,仪器测得分贝数是65dB;第二次由乙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分贝数为50d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远 B.乙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远
C.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近 D.甲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近
41.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
A.大于34m B.大于17m C.等于17m D.等于34m
42.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教室内学生能更快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43.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
44.某年的春晚王菲演唱时有“破音”现象。所谓“破音”是指人情绪紧张发生的呼吸较沉重、声音沙哑、高音刺耳等现象。从物理学角度看,“声音沙哑”“高音刺耳”指的是声音的哪些特性发生了变化( )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音调 C.响度和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
45.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
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
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
46.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145dB”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
47.舒涵从超市买了一根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她回家后马上用了一下,却听不到什么超声波,这是因为( )
A.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响度太小,人耳听不到
D.超声波的频率超出了人耳的听力范围
48.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 )
A.声音的音色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
49.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音调大 B.“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的音色美
C.“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响度高 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的音调低
50.磁带录放机可高速播放正常录制的声音,在高速播放时最有可能听不到的声音是正常录音时( )
A.音调较低的声音 B.音调较高的声音 C.响度较小的声音 D.响度较大的声音
二、填空题
5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被感觉成一个点。人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阈。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大小与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下表是温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mm)
裸露部位 覆盖部位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颌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组织,触觉是在 (部位)形成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 (具体部位)对刺激最为敏感,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密度 ,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特点。
52.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
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吗?答: 。
(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
能得到什么结论? 。
53.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灵敏地感知环境变化。请想象你是下面这个情景中的主角,阅读并回答问题:
星期天,小丽在家做饭的时候,接听了一个电话。正接着电话时,她闻到了一股逐渐浓重的焦味,连忙跑进厨房,关了煤气。打开锅盖的时候,感到手被热气烫了一下。看锅里的饭已经变成了黄褐色,尝了一小口,好苦啊!
(1)在这个生活情景中,小丽有哪些感觉? ; ; ; ; 。
(2)这些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 ; ; ; 。
(3)这些感觉对于小丽处理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54.动脑的帕斯卡
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从小不仅喜欢问问题,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他小时候有一次到厨房去玩,听到厨房里做菜的师傅把盘子弄得叮叮当当响,这种声音响了千百年,谁都认为很正常。餐刀碰到盘子总会响的,但这平常的声音却使小帕斯卡着了迷。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敲击发出声音的话,那为什么刀离开了盘子,声音不会立即消失呢?想啊想,他就跑回家自己做实验,他发现盘子敲打后,声音连绵不断,但只要用手一按盘子边,声音就立即停止,呵!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上,还有点发麻呢!“哈!我知道了!”小帕斯卡高兴地叫起来,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而不是敲打,敲打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继续发出声音来。帕斯卡十一岁就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他在十六岁就发表数学论文,二十二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二十四岁完成著名的真空实验......这些和他从小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常州天宁寺,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后,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呵!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上,还有点发麻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阅读这篇短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感想。
三、解答题
55.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υ1=υ0+a(t-t0),其中:υ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υ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
液体 t0/℃ υ0/m/s a/m/(s·℃)
丙酮 20 1192 -5.5
水 25 1500 2.5
甘油 20 1923 -1.8
水银 20 1451 -0.46
酒精 20 1180 -3.6
(1)分析表可知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
(2)如图,是酒精和水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像,其中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56.小明在参考书上看到这样一道例题:
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 )、( )。
评析:因为此题中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引起振动的是瓶内的空气,发声体是空气柱而不是瓶子。丙图中空气柱最长,振动得最慢,则音调最低;丁图中空气柱最短,振动得最快则音调最高。故此题中与四个音阶相对应的顺序是(丙)、(乙)、(甲)、(丁)。
有一次,小明往水瓶里冲开水时,爸爸突然说:“水快满啦。”爸爸是怎样判断水快满了的?答: 。
57.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
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
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
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
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声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均能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1)根据刚才的阅读,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2)在生活中比较高档的音箱四周都用多孔的海绵包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然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 (选填“音调”或“响度”)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频率较低,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问题:(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
(3)从材料三中可以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 Hz。
材料四 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4)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波传播时向 (选填“上”或“下”)拐弯。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的传播路径向 (选填“上”或“下”)拐弯。
59.请回答下列有关声音的问题
(1)以下是两位同学的一段对话。请你对两位同学的对话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并给出证明。
甲同学:如果飞机在无风情况下做水平飞行,当你听到从头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发现飞机已掠过头顶,在你前上方,说明飞机是超音速飞行。
乙同学:如果飞机在无风情况下做水平飞行。无论飞机是否超音速飞行,当你听到从头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飞机一定已掠过你的头顶,在你前上方了。所以我们无法据此来判飞机是否超音速飞行。
(2)下列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的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请你利用给出的图,用刻
度尺、直角尺等工具估测下图a、b、c中飞机飞行的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要求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60.城市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国外早就出现了“噪音病”一词,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全世界噪声污染调查认为,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
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噪声可谓无孔不入。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
来自机动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声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而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虽然相对“静止”,但噪声的强度和持续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一般在90dB以上,最高达到130dB。
与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相比,来自室内的生活噪声往往容易被忽略。家庭中的电视机、风扇、电脑、洗衣机所产生的噪声可达到50至70dB,电冰箱为34至45dB。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音污染超过30dB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对听力的损害,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
耳痛和听力下降。若在8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除此之外,噪声还可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长期在噪声中,特别是夜间噪音中生活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增加。噪声还可导致女性生理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的心理效应多反映在噪声影响人的休息、睡眠和工作,从而使人感到烦躁、萎靡不振,影响工作效率。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声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请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环保意义上讲 叫作噪声。
(2)家庭中有噪声吗?请你举出来源于室内的生活噪声2例。
(3)丽丽家有一台电冰箱,当压缩机进行工作时会发出非常大的声音。到了晚上,这个声音会更加的明显。冰箱发出来的这种声音对丽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如何能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危害,说出
你的方法和理由。
丽丽发现每次下雪后,周围环境会变得非常的安静。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她知道由于刚下的雪非常的松软,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请你根据丽丽的发现,提出一个有效治理城市噪声的方案。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用品来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感觉世界、听觉和声音》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1.你听到铃声走进教室,这个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所在的器官是(▲)
A.眼 B.口 C.耳 D.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听觉的形成,听觉感受器的位置。
【分析】产生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详解】听觉的形成是这样的: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到铃声走迸教室。这个反射活动中感受器所在的器官是耳。故选;C。
2.下列对各种感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痛觉,将不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
B.如果没有热觉,人类就可以适应温度更高的环境
C.如果没有冷觉,人类不能在寒冷的极地生活
D.如果没有嗅觉,人类就不能避开有毒气体来保护自己
【答案】B
【解析】 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表皮分为生发层和角质层。
【分析】关键是明确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详解】A、痛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是辨别各种刺激对机体伤害程度的感觉,这种感觉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它可以防止机体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如果没有痛觉,将不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A正确;
B、30~45℃时热觉感受器的活动较强,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产生不适,从而人避开高温环境,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所以人类就可以适应温度更高的环境,B错误;
C、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冷觉的存在,使人类避开寒冷的极地生活,进行保护自己,C正确;
D、嗅觉感受器分布鼻腔顶端,叫做嗅粘膜;味觉感受器分布于舌上有味蕾,分布于舌背面、舌尖和舌两侧,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和舌根,叫做味蕾,嗅觉在存在,使人能避开有毒气体来保护自己,D正确。故选:B。
3.古人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器官不发达 B.人的嗅觉器官容易适应
C.人的嗅觉器官容易疲劳 D.人的嗅觉器官容易被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
【分析】关于嗅觉感受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
4.医生为病人动手术而采用局部麻醉,在手术中病人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A.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B.痛觉和触觉的感受器不同
C.触觉感受器被麻醉 D.麻醉剂对触觉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受。
【分析】掌握感受器的作用是关键。
【详解】医生为病人动手术而采用局部麻醉,在手术中病人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说明触觉没有丧失,只是痛觉感觉不到,痛觉传输神经信号通道被成功阻断,这说明痛觉和触觉的感受器不同。故选:B。
5.当手指被扎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先感觉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痛
C.痛觉是在手指上产生的 D.在缩手的同时,感觉到疼痛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和反射弧。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反射弧的概念、传导途径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关键点:反射的路径较短;痛觉的形成路径较长。因此先缩手,后形成痛觉。
【详解】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缩手反射的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内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路径较短;痛觉的形成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才能形成感觉,反射的路径较长,因此先缩手,后形成痛觉。故选B。
6.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受。以下几种分析中,合理的是(▲)
A.人体的耳蜗中充满了液体和位觉感受器,容易晕车就是因为耳蜗和半规管过于发达
B.人体在感冒时,因为嗅神经被鼻涕等物质覆盖,不能接收外界对其产生的刺激
C.人体的舌上有许多乳头状的味蕾,味蕾是重要的味觉感受器官
D.人体皮肤中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几种感觉的感受器,其中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答案】D
【解析】 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受。
【分析】掌握感受器的作用是关键。
【详解】A、容易晕车就是因为前庭和半规管内的感受器对轻微刺激过度敏感造成的,A错误;B、人在伤风感冒鼻腔堵塞时,对气味很不敏感,原因鼻腔内的嗅细胞被覆盖,使带气味的物质很难刺激嗅细胞,B错误;C、人体的舌上有许多乳头状的味蕾,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而不是感觉器官,C错误;D、疼痛是身体的一种自卫反应.当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外部刺激后,就会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让局部远离危险,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故选:D。
7.味觉感受器(味蕾)能辨别的四种基本的味是(▲)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甜、咸、苦、辣 D.麻、酸、甜、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除了视觉和听觉以外,其他的感觉器官.每种感觉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这些感觉使我们能够全面的、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分析】关于味觉感受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注意掌握。
【详解】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故选:A。
8.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
A.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B.感受的刺激都是溶于水的物质
C.感受的刺激都是气体 D.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答案】A
【解析】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嗅觉是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外界气味分子接触到嗅感受器,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实现传导。
【分析】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是一种远感,即使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
【详解】A、味觉和嗅觉都属于化学感觉,刺激物都是化学物质.A叙述正确;B、味觉的刺激物是化学物质,是溶于水的.嗅觉的刺激物是气体.B叙述错误;C、味觉感受的刺激是溶于水的物质.C叙述错误;D、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黏膜中.D叙述错误;故选:A。
9.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虽然身体很虚弱,却不想吃饭菜,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A.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 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种感觉是在不同的神经中枢形成的。
【分析】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我们的口腔黏膜上分布有大量的感受器,味觉、触觉、痛觉等,在品尝味道时还有嗅觉参与进来,所以味道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在感冒时,鼻塞使嗅觉不敏感,发热、头晕等都影响到各种感受器的感觉,所以患了重感冒的人吃起食物来总是觉得没有味道。故选:C。
10.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文字信号的感受器是在(▲)
A.内耳 B.手指皮肤 C.手指血管 D.视觉
【答案】B
【解析】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
【分析】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是个经常被忽视的知识点。
【详解】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手指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故选:B。
11.“油焖大虾”是武汉的一道特色菜,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一位欧洲游客在品尝一只后,连竖大拇指:“Good!Delicious!”客人在享用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官有(▲)
A.热觉、味觉、视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色--视觉,香--嗅觉,味--味觉
12.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皮肤同一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阿片类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A、瘙痒感受器能发出瘙痒信号,但不能传导,A错误;B、不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B错误;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不能正常传递神经信号,C正确;D、不能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D错误;故选:C。
13.在如图耳的结构中能够接受声波产生振动的是(▲)
A.①听小骨 B.④听小骨 C.①鼓膜 D.④鼓膜
【答案】D
【解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的基本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知识点。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效果好。
【详解】如图: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觉有关的神经;④鼓膜;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④鼓膜、鼓室和①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能够接受声波产生振动的是④鼓膜,
故选:D。
14.同学们在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地辨析汽车行驶速度和上坡、下坡的变化。在人体内,感受这种变化刺激的结构位于(▲)
A.鼓室和耳蜗 B.耳蜗和前庭 C.鼓室和半规管 D.半规管和前庭
【答案】D
【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耳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详解】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闭眼坐车时,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及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选:D。
15.人产生听觉的大致过程是(▲)
A.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
B.声波→鼓膜→外耳道→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小骨
C.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
D.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听觉的形成过程。要回答此题应明确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部位等知识点。
【分析】结合记忆听觉的形成效果好。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选:A。
16.“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发出声音时,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你发出的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1)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扬声器主要由固定的永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组成.当线圈通过交变电流时,线圈受到磁铁的吸引或排斥,线圈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产生振动并带动纸盆也来回振动,于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音色又称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4)声音在同种介质中,同种温度下,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分析】本题以时下流行的游戏软件为内容考查声音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详解】A.手机发出声音时,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手机中没有猫,所以A错;B.“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分辨声音的不同就是靠音色的不同,所以B正确;C.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同一个声音的频率是固定的,只是响度太小的原因,所以C错误;D.你发出的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D正确;应选B。
17.有两部手机都开通了来电显示功能,且来电铃声已开启。用手机A拨通手机B时,手机B发出响声,并且显示屏上显示手机A的号码,若将手机A置于一个透明的真空罩中,用手机B拨通手机A时,则(▲)
A.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并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B.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C.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但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D.既不能听到手机A发出的铃声,也不能看到手机B的号码
【答案】B
【解析】(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但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分析】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详解】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拨打真空罩中手机不能听到手机铃声;手机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能在电磁波真空中传播,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到呼叫信号;故选B。
18.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计时员分别根据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开始记录同一运动员的成绩,若甲的记录结果为11.3s,则乙的记录结果约为(▲)
A.11.0s B.11.3s C.11.6s D.11.9s
【答案】A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因此可知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应该是看到冒烟时开始计时。
【分析】理解光速比声速快,运动员、发令枪、计时员的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过解答本题要明白:甲计时员看到冒烟的时间和运动员听到枪声的时间基本上是一样的,乙计时员听到枪声的时间要比运动员晚,晚的时间其实就是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
【详解】乙计时的起始时间相差的时间为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由v=得:t==≈0.3s,故真实的时间是11.3s,所以乙的记录结果是:t=11.3s-0.3s=11.0s;故答案为:11.0。故选:A。
19.发生地震时,困在废墟中的人向外求救,一种好的方法是通过敲击铁管来向外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能(▲)
A.传热 B.传声 C.导电 D.通风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分析】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详解】地震后,当我们被埋在废墟下时,大声呼救或静下来等待营救等都不能使外界的营救人员知道,可以通过用硬物敲击墙壁或铁管,利用固体能传声的特点,让声音通过固体传播出去,向外界发出信息求救;故选B。
20.电影院的墙壁往往做成凹凸不平的,这是为了(▲)
A.增强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改善声音的音色
【答案】B
【解析】】由于电影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长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做成凹凸不平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回声的产生。
【分析】【详解】电影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也可以说是防止声音的反射干扰;故选B。
21.一头牛的叫声和一只蚊子的声音,下列关于它们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牛的叫声音调高,蚊子的声音音调低
B.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音调高低相同
C.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蚊子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答案】C
【解析】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是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的。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和音调的定义和决定因素区分。
【详解】牛的声带振动幅度较大,牛叫声响度大;蚊子的翅膀煽动频率较快,蚊子叫声音调高;所以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故选C。
22.如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
B.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
C.用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
D.吹口哨,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
【答案】A
【解析】轻敲和重击鼓面,振幅不同,可根据振幅与响度的关系进行解答。
【分析】应该掌握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别;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详解】A中小球弹起的高度不一样,说明振幅不同,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符合题意,B为探究声音的传播;C和D为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所以只有A选项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选A。
23.如图所示,老师把钢尺紧按在讲台面上,一端伸出讲台边(保持伸出讲台边的长度不变),第一次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第二次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小明听到了钢尺两次所发出的声音。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探究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钢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小明耳朵的
D.该实验探究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B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的三要素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重点是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各特征的因素。
【详解】(1)用手拨动钢尺,既能听到声音,又可以看到钢尺的振动,故该实验能够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小明耳朵的;(2)较小的力与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的振动幅度不同;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由于钢尺的振动长度相同,所以振动频率不变,因此不能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选B。
24.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解析】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与应用。
【详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故答案为 C。
25.地震是地球发生的剧烈振动,而人耳却听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这是由于(▲)
A.声音不够响 B.声音是噪声而不是乐音
C.频率低于20Hz D.频率高于20000Hz
【答案】C
【解析】地震是地球发生的剧烈振动,而人耳却听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这是由于频率低于20Hz。
【分析】本试题考查的是次声波的应用。
【详解】地震发出的是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耳却听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选项C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
26.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声音: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教室外婚庆的爆竹声;⑥山涧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音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分析】此题注意考查生活中噪声,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详解】题目中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的声音有: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教室外婚庆的爆竹声,所以选项C正确;故选C。
27.有这样一则笑话:“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突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请问,笑话中真正的噪声制造者是(▲)
A.甲 B.乙 C.邻居 D.没有人制造噪声
【答案】A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情况,需要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讨论研究。
【详解】甲三更半夜吹喇叭妨碍邻居晚上休息,他的喇叭声属于噪声;邻居夜间正常的休息受到了干扰,所以跑来猛按甲家的门铃是情有可原的;所以笑话中真正的噪声制造者是甲,故选A。
28.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由A、B和D三个声波的c波形图可以看出,发声体的振动是有规律的,是乐音;而由D图的波形图可以看出,发声体的振动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属于噪声,故选C。
29.在经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这是利用哪一种途径减弱噪声(▲)
A.在人耳处 B.在声源处 C.在传播过程中 D.在人耳处和声源处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生活中常用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题中在经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30.“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以下关于“B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太小 B.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C.它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答案】A
【解析】(1)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而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2)超声波也是声波,所以也能传递信息,也能发生反射。
【分析】知道并理解超声波的定义、传播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详解】A、“B超”机的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此频率高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超声波,不是声音太小导致的,故A错误;B、超声波也是声波,所以也发生反射,故B正确;C、超声波也是声波,所以也能传递信息,故C正确;D、据课本知识可知,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故D正确;此题是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A,故选A。
31.现代战争中,次声波可作为军事武器,这是因为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导致器官变形、移位、甚至破裂。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的下列哪种特点(▲)
A.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 B.能传递信息 C.音调低 D.能传递能量
【答案】D
【解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3)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分析】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声的应用,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对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了解比较少,课后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详解】由题可知,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说明次声波将能量传递给人的器官,引起器官的振动,所以运用了次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故选D。
32.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
A.至少要安装一个扬声器 B.至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
C.至少要安装三个扬声器 D.至少要安装四个扬声器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如果在剧场里安装一个扬声器,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虽有差异,但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强弱差别不大,达不到理想的音响效果;如果在剧场里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扬声器,不同位置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到人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即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至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故选B。
33.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
A.空气→水→鱼 B.地面→空气→水→鱼
C.空气→鱼缸→水→鱼 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
【答案】A
【解析】声音可以在一切的固体、流体和气体中传播,此题可以根据声音依次通过的途径得出答案。
【分析】该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注意题中要求的是“主要过程”。
【详解】该同学在鱼缸外拍掌时,发出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然后大多数声音通过水传到鱼耳内,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通过鱼缸、水传给鱼,故选A。
34.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能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D.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答案】C
【解析】不同声音的频率不同,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接收声音的频率也不同。需要根据图片所给信息进行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频率的掌握情况,同时需要学会对图片信息的分析总结能力。
【详解】根据图片,可得: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都比听觉范围要小,但都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人和蝙蝠的听觉范围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听到20-2000Hz的声音,蝙蝠只能听到1000-120000Hz的声音,故选C。
35.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答案】A
【解析】使用助听器的病人都是传导性的障碍,听觉神经是完好的,可通过助听器将声音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分析】此题考查助听器的原理,是一道联系实际题。
【详解】助听器是利用固体来传声的,发声体的振动引起空气的运动,通过助听器的放大作用,引起头骨、颌骨的振动,再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选A。
36.蛇没有耳朵,它总是把头部紧贴在地面,不四处观望,却能知道周围是否有猎物出没。蛇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A.骨传导 B.空气 C.气味 D.耳传导系统
【答案】A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还有快一些,传播效果也要好一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骨传导具体应用的理解能力,属于基础的考查。
【详解】蛇没有耳朵,它只能通过骨头传导声音,可以将声音信息进行传递,这就是“骨传导”,
故选A。
37.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对这种做法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D.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答案】C
【解析】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可据此进行解答。
【分析】此题借助战争实例,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
【详解】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因此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能更早的听到敌人骑兵的活动情况,从而及早的发现敌情,这个现象说明了:①振动的物体可以发声,②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只有C选项的解释有误,符合题意;故选C。
38.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后,再播放出来。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
B.平常听自己的声音,依靠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肌体,听录音机声音依靠空气传播
C.录音机将声信号转变为电磁信号再转变为声信号,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D.录音机将声信号转变为电磁信号再转变为声信号,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1)我们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主要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传到内耳后,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形成听觉的;而听自己的录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2)骨的传声性能比空气好,所以两者听起来有差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骨传导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理解不同介质在传播声音上的效果是不同的。
【详解】听到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是通过气体传播的.自己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骨传导的效果比空气传导的效果好些。所以听起来会感到不像自己的声音,故选B。
39.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于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答案】B
【解析】弦的长短、松紧、粗细都影响弦的振动快慢,影响振动频率,影响音调。
【分析】(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2)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注意区分;(3)掌握管乐、弦乐、打击乐的音调的影响因素,如何改变它们的音调和响度。
【详解】(1)演员经常调节弦的松紧,弦的松紧程度决定着振动的频率,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2)用力大小能改变弦偏离原位置的大小,能改变振幅,能改变响度;(3)音色的影响因素是材料和结构,改变松紧时,没有改变弦的材料和结构,没有改变音色.故选B。
40.甲、乙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发声,仪器测得分贝数是65dB;第二次由乙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分贝数为50d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远 B.乙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远
C.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近 D.甲发声体距仪器一定近
【答案】C
【解析】声音的响度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物体的振幅,二是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的大小可以通过分贝作为单位来进行比较。分贝数越大,响度越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响度相关因素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由于甲的分贝数值比乙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甲距仪器近,二是甲的振幅大。也可能是由于乙离仪器远,或乙的振幅小,故选D。
41.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A.大于34m B.大于17m C.等于17m D.等于34m
【答案】B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要想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必须比原声晚0.1s以上。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回声和原声区分的条件的了解和掌握。
【详解】由于回声是来回的传播途径,那么间隔时间应大于t=×0.1s=0.05s,那么要想听到回声,离高墙的距离应大于s=υt=340m/s×0.05s=17m,故选B。
42.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教室内学生能更快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万米高空中客机声音传来,所需时间很长,飞机早已飞出视线,故A正确。B、汽车的喇叭声传播的太慢,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是正常时的,听到的与表演不一致,影响欣赏效果,故C正确;D、从假设学生离老师6m远,老师发出声音后,经过6s学生才能听到,故D错误;故选:D。
43.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
【答案】A
【解析】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②如果铁管太短,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在空气中、铁中、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如果铁管较长,可能听到三次,先后经过铁管、水和空气传来。
【分析】问题情境中听到三次声的前提是铁管足够长,如果太短,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是分辨不出两声的,就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
【详解】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铁管、水、空气共有三种介质,因为铁管太短,声音在空气中、铁中、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只能听到一次;故答案为:A。
44.某年的春晚王菲演唱时有“破音”现象。所谓“破音”是指人情绪紧张发生的呼吸较沉重、声音沙哑、高音刺耳等现象。从物理学角度看,“声音沙哑”“高音刺耳”指的是声音的哪些特性发生了变化(▲)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音调 C.响度和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D
【解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分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与声音的特征进行比对即可。
【详解】呼吸较沉重、声音沙哑是指声音的响度变小,且音色也发生变化;“高音刺耳”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变高;故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都发生了变化;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45.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
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
【答案】C
【解析】周期与频率的关系是f=,根据此公式分别求出蟋蟀和蝙蝠发声的振动周期。
【分析】本题考查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详解】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蟋蟀,就要模拟蟋蟀的发声频率f=5.0×103Hz,所以模拟蟋蟀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2×10-4s;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就要模拟蝙蝠的发生频率f=1.25×105Hz,所以模拟蝙蝠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8×10-6s,故选C。
46.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
B.“145dB”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
【答案】B
【解析】(1)声能传递能量,声波具有能量。(2)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表示声音的响度。(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4)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详解】A、“金嗓子”噪声响度比较大,噪声可以振破鼓膜,声波具有能量。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145dB”表示声音的响度很大。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真空不能传声,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可以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47.舒涵从超市买了一根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她回家后马上用了一下,却听不到什么超声波,这是因为(▲)
A.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响度太小,人耳听不到
D.超声波的频率超出了人耳的听力范围
【答案】D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都能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此题结合超声波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知道超声波具有能量。
【详解】A、超声波也是声波,即其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B、超声波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因为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所以音调很高,超出了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故不能听到,故C错误;D、据上可知,超声波的频率超出了人耳的听力范围,所以人耳朵听不到,故D正确;故选D。
48.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
A.声音的音色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
【答案】C
【解析】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是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首先计算频率,然后判断音调。
【分析】本题考查了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详解】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蜜蜂载花蜜飞行频率小于不载花蜜飞行频率,蜜蜂载花蜜飞行音调低于不载花蜜飞行音调。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是根据蜜蜂的音调来判断的,故选C。
49.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音调大 B.“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的音色美
C.“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响度高 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的音调低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能辨别物体,音色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分析】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正确区分音调、响度、音色。
【详解】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大,响度大;B、“悦耳动听”,说明声音好听,是指声带好,是指振动物体的材料好,指的是音色好;C、“尖厉刺耳”,指的是声音比较高,指音调高;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小,响度小;故选B。
50.磁带录放机可高速播放正常录制的声音,在高速播放时最有可能听不到的声音是正常录音时(▲)
A.音调较低的声音 B.音调较高的声音 C.响度较小的声音 D.响度较大的声音
【答案】B
【解析】高速播放,改变了频率不能改变振幅,所以音调变化,响度不变。
【分析】在此题中了解声音的音调跟频率有关,人的听觉频率有一定的范围,过高的就不会听到。
【详解】AB、当磁带正常录音,正常播放就是正常的声波。当高速播放正常录制的声音时,正常频率就会大大提高,频率就可能超出人的耳朵能感知的范围,成为超声波,就无法听到了。而原来音调低的,就有可能还没有达到超出人的耳朵能感知的范围,所以还有可能听到.故选项A错误,B正确。CD、高速播放时,声波的振幅不变,响度不变。CD选项都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5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被感觉成一个点。人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阈。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大小与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下表是温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mm)
裸露部位 覆盖部位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颌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 组织,触觉是在 ▲ (部位)形成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 ▲ (具体部位)对刺激最为敏感,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密度 ▲ ,这体现了 ▲ 的生物学特点。
【答案】(1)神经;大脑皮层;(2)中指指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解析】(1)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皮肤的结构以及反射弧的结构。
【详解】(1)在皮肤的真皮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人体能产生触觉.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触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触觉中枢形成的;(2)分析上表可以看出:上唇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是5.5,最小,所以敏感度最强;背部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是44.0,最大,所以敏感度最弱。说明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密度大,从而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故答案为:(1)神经;大脑皮层;(2)中指指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2.探究:味觉与嗅觉在辨别食物味道时是否相互影响?
所需器材:A牌薯片(味道较淡)8∽10片,B牌薯片(味道较浓)4∽5片。
(1)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吗?答: ▲ 。
(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薯片的味道。在这次实验中,你
能得到什么结论? ▲ 。
【答案】(1)能;(2)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解析】舌是人的味觉器官,鼻子是人的嗅觉器官.味觉与嗅觉有互通性,当嗅觉受到影响灵敏度减弱,味觉虽然不受影响,但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分析】关键点:味觉与嗅觉有互通性,当嗅觉受到影响灵敏度减弱,味觉虽然不受影响,但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详解】(1)舌是人的味觉器官,小明先闭上眼睛,慢慢品味A牌薯片,他通过舌能尝到A薯片的味道;(2)小明继续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把几片B牌薯片靠近他的鼻孔,呼吸几次.现在他再尝另一片A牌薯片,这次A牌薯片的味道与第一次所尝到的不一样,有些B牌署片的味道。说明味觉与嗅觉有互通性,当嗅觉受到影响灵敏度减弱,味觉虽然不受影响,但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故答案为:(1)能;(2)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53.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灵敏地感知环境变化。请想象你是下面这个情景中的主角,阅读并回答问题:
星期天,小丽在家做饭的时候,接听了一个电话。正接着电话时,她闻到了一股逐渐浓重的焦味,连忙跑进厨房,关了煤气。打开锅盖的时候,感到手被热气烫了一下。看锅里的饭已经变成了黄褐色,尝了一小口,好苦啊!
(1)在这个生活情景中,小丽有哪些感觉? ▲ ; ▲ ; ▲ ; ▲ ; ▲ 。
(2)这些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 ▲ ; ▲ ; ▲ ; ▲ 。
(3)这些感觉对于小丽处理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1)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2)耳;鼻;皮肤;眼;舌;(3)这些感觉功能使小丽能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时间的发生,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解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此外,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分析】关于感觉器官的内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1)根据资料分析可知,接听了一个电话与听觉有关;正接着电话时,她闻到了一股逐渐浓重的焦味,与嗅觉有关;连忙跑进厨房,关了煤气.打开锅盖的时候,感到手被热气烫了一下,与触觉有关;看锅里的饭已经变成了黄褐色,尝了一小口,好苦啊!与视觉和味觉有关;(2)人的听觉器官是耳;嗅觉器官是鼻;触觉器官是皮肤;视觉器官是眼;味觉器官是舌;(3)这些感觉功能使小丽能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事件的发生,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故答案为:(1)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2)耳;鼻;皮肤;眼;舌;(3)这些感觉功能使小丽能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事件的发生,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54.动脑的帕斯卡
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从小不仅喜欢问问题,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他小时候有一次到厨房去玩,听到厨房里做菜的师傅把盘子弄得叮叮当当响,这种声音响了千百年,谁都认为很正常。餐刀碰到盘子总会响的,但这平常的声音却使小帕斯卡着了迷。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敲击发出声音的话,那为什么刀离开了盘子,声音不会立即消失呢?想啊想,他就跑回家自己做实验,他发现盘子敲打后,声音连绵不断,但只要用手一按盘子边,声音就立即停止,呵!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上,还有点发麻呢!“哈!我知道了!”小帕斯卡高兴地叫起来,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而不是敲打,敲打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继续发出声音来。帕斯卡十一岁就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他在十六岁就发表数学论文,二十二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二十四岁完成著名的真空实验......这些和他从小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常州天宁寺,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后,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呵!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上,还有点发麻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阅读这篇短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B;(2)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且声音具有能量;(3)通过帕斯卡的故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振动不止,声音就不会消失,反之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2)根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声音具有能量进行解答;(3)根据文中帕斯卡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精神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的条件和声音具有能量,关键是抓住文中的关键点和体现的物理规律。
【详解】(1)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故A不正确;B.在人们敲响打钟后,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故B正确;C.在人们敲响打钟后,大钟的振动不停止,故C不正确;D.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故D不正确;(2)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盘子敲打后,盘子在振动,具有能量,当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时,还有点麻的感觉;(3)通过帕斯卡的故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故答案为:(1)B;(2)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且声音具有能量;(3)通过帕斯卡的故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答案合理即可)。
三、解答题
55.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υ1=υ0+a(t-t0),其中:υ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υ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
液体 t0/℃ υ0/m/s a/m/(s·℃)
丙酮 20 1192 -5.5
水 25 1500 2.5
甘油 20 1923 -1.8
水银 20 1451 -0.46
酒精 20 1180 -3.6
(1)分析表可知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 。
(2)如图,是酒精和水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像,其中 ▲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答案】(1)增大;(2)b
【解析】观察图象或表格,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题,这类题是当今中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解题的关键就是要认真读图,找出图中与题目要求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如本题就是要利用数学知识,从图象中找出三种物质的温度系数之间的关系,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找出各自对应的物质即可解题。
【分析】【详解】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知道水的α是一个正数,所以当温度升高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会增大;酒精的α值是负的,所以速度会随温度减小,b图象符合要求。故答案为:增大;b。
56.小明在参考书上看到这样一道例题:
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评析:因为此题中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引起振动的是瓶内的空气,发声体是空气柱而不是瓶子。丙图中空气柱最长,振动得最慢,则音调最低;丁图中空气柱最短,振动得最快则音调最高。故此题中与四个音阶相对应的顺序是(丙)、(乙)、(甲)、(丁)。
有一次,小明往水瓶里冲开水时,爸爸突然说:“水快满啦。”爸爸是怎样判断水快满了的?答: ▲ 。
【答案】水越满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瓶中水越满,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的了解,是中招的热点。
【详解】小明往水瓶里冲开水时,水越满,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小明爸爸就是这样判断出水快满了的,故答案为:水越满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57.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
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
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
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
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声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均能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1)根据刚才的阅读,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2)在生活中比较高档的音箱四周都用多孔的海绵包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1)由上述材料可以知道,多孔的物体吸音效果要比实的物体吸音效果好;(2)音箱在使用过程会振动发声,为了减小噪声对音响效果的影响,常用多孔的海绵包着,这样可以吸收大部分的噪音,使音箱发出的声音纯正一些。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物体在多孔和少孔时对声音的影响效果不同,即不同的物体吸音效果不同,结合此理论可以分析音箱周围包海绵的原因。
【分析】此题是材料分析题目,要结合题意联系相关的知识进行具体分析解答。
【详解】略
5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然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 ▲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 ▲ (选填“音调”或“响度”)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频率较低,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问题:(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 ,② ▲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
(3)从材料三中可以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 ▲ Hz。
材料四 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4)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波传播时向 ▲ (选填“上”或“下”)拐弯。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的传播路径向 ▲ (选填“上”或“下”)拐弯。
【答案】(1)①超声;②音调;(2)次声;(3)20;(4)上;(5)下
【解析】【分析】【详解】(1)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所以①应是:超声波。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与水振动的快慢不同,杯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②应是:音调;
(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
(3)只有当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时才能产生共振现象,亚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20Hz左右;
(4)(1)声音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2)深夜空气温度较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较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故答案为:(1)①超声;②音调;(2)次声;(3)20;(4)①上;②下。
59.请回答下列有关声音的问题
(1)以下是两位同学的一段对话。请你对两位同学的对话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并给出证明。
甲同学:如果飞机在无风情况下做水平飞行,当你听到从头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发现飞机已掠过头顶,在你前上方,说明飞机是超音速飞行。
乙同学:如果飞机在无风情况下做水平飞行。无论飞机是否超音速飞行,当你听到从头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飞机一定已掠过你的头顶,在你前上方了。所以我们无法据此来判飞机是否超音速飞行。
(2)下列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的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请你利用给出的图,用刻
度尺、直角尺等工具估测下图a、b、c中飞机飞行的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要求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答案】(1)如果飞机在无风情况下作水平飞行,当听到从头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飞机一定已掠过头顶,因此飞机的声音传播到人的耳朵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飞机在不停的飞行,因此无法确定是否是超音速飞行;(2)当飞机运动到某圆圆心时,在周围激发起声波,声波从圆心运动r和飞机从圆心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相同.设A点离某圆圆心距离为x,该圆半径为r,则υ=340×,x和r都可在图中量出.因此,从图上可以看出,a图飞机速度小于声速,b图等于声速,c图大于声速
【解析】(1)声音产生到人耳听到,需要一定的时间;(2)abc三个图可分别理解为:a、飞机运动到A点时,声波已传播到前面了,即飞机运动慢于声音;飞机运动与声音同步;飞机运动到A点时,声波还在后面,即飞机运动快于声音。
【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普勒效应的应用,知道当飞机运动到某圆圆心时,在周围激发起声波,声波从圆心运动r和飞机从圆心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相同,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详解】略
60.城市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国外早就出现了“噪音病”一词,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全世界噪声污染调查认为,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
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噪声可谓无孔不入。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
来自机动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声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而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虽然相对“静止”,但噪声的强度和持续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一般在90dB以上,最高达到130dB。
与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相比,来自室内的生活噪声往往容易被忽略。家庭中的电视机、风扇、电脑、洗衣机所产生的噪声可达到50至70dB,电冰箱为34至45dB。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音污染超过30dB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扰,而持续生活在7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对听力的损害,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
耳痛和听力下降。若在8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除此之外,噪声还可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长期在噪声中,特别是夜间噪音中生活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增加。噪声还可导致女性生理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的心理效应多反映在噪声影响人的休息、睡眠和工作,从而使人感到烦躁、萎靡不振,影响工作效率。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声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请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环保意义上讲 ▲ 叫作噪声。
(2)家庭中有噪声吗?请你举出来源于室内的生活噪声2例。
(3)丽丽家有一台电冰箱,当压缩机进行工作时会发出非常大的声音。到了晚上,这个声音会更加的明显。冰箱发出来的这种声音对丽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如何能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危害,说出
你的方法和理由。
(4)丽丽发现每次下雪后,周围环境会变得非常的安静。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她知道由于刚下的雪非常的松软,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请你根据丽丽的发现,提出一个有效治理城市噪声的方案。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用品来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答案】(1)从环保意义上讲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2)家庭中有噪声,例如,过大的音响声音,拖动桌椅发出的声响等;
(3)冰箱发出来的这种声音影响丽丽的休息和睡眠.尽管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但是关闭冰箱不太合适,经常带上耳罩也不太舒服,所以可以将厨房门关上,可减弱噪声危害;
(4)由“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可以将临街墙面做得粗糙一些,从而可以减弱噪声。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用木板和泡沫塑料做成相同的盒子,将一小收音机分别放入其中,在盒口收听声音的大小。
【解析】(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运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意义上讲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得出答案;
(3)从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上考虑,看哪一种比较合理可行;
(4)根据材料中的“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可设计出方案。
【分析】此题属于信息给予题,一般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题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答案就不难得出,但第(4)小题“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用品来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给此题增加了难度。
【详解】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