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光的反射及面镜成像规律》培优训练
1.如图是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里所谓“镜子时刻”的场景,像这样多次反复成像所需要的平面镜至少(▲)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答案】B
【解析】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画图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镜面反射的原理与性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就是左右上下互换.利用作图的方法说明比较有说服力。
【详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可知,若只有对面的一块平面镜只能成一次像,根据成像的情况,说明有另一块平面镜与其相对且平行放置,
因此出现这样的场景至少需要2块平面镜,A在左右两个平面镜中分别成像为A1、A2,左边的像A1会在右边镜中成像为A3,以此类推,如图所示
故选B。
2.如图是丽水市国家级风景名胜-缙云仙都,平静的水面形成的“倒影”是由于(▲)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
【解析】 有些“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有些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有些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分析是由哪种方式形成的,关键是看光的传播路径。
【分析】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看水中的物体、电影、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详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故选A。
3.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击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B
【解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详解】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如图,平面镜上方有一发亮点S,SO为入射光线,下图中对于其反射光线OC的作图过程,正确规范的是(▲)
【答案】C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物点S的像点S′,连接CS′,与镜面的交点O为入射点,再画出入射光线SO。
【分析】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是物像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所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要过像点。
【详解】作出物点S的像点S′,连接C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A,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
A图中,反射光线方向错误;B图反射光线没有画上箭头,D图中S′O应该是虚线,因此只有C图正确。故选C。
5.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也会损坏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A.汽车车窗玻璃贴防晒膜
B.晚上学习时用护眼灯
C.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汽车车窗玻璃上贴太阳膜主要是防止太阳对人体的晒伤,故A不符合题意;B.晚上的光线较暗,故用护眼台灯可以起到对眼睛的保护作用,故C也不符合题意;C、当光照射在玻璃幕墙时,会发生镜面反射,故B符合题意;D、利用塑料的透光功能,建大棚时能够使大棚的温度升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雨过天晴的月夜,行走时为了防止踩到小水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双选)
A.迎着月光走,应走亮处 B.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
C.背着月光走,应走亮处 D.背着月光走,应走暗处
【答案】BC
【解析】(1)当迎着月光走时,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地上明处部分是水;(2)当背着月光走时,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反射光没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地上暗的部分是水。
【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判断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能依据其反射光线是否平行,依据的标准应当是反射面是否是光滑的平面,发生镜面反射时,只能在特定的范围看到很强的光,而在其他角度看不到光,感觉镜面是暗的,发生漫反射时光的反射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但其反射光线是扩散的,因此只有部分光线进入观察者的眼睛,就会感觉暗一些。
【详解】(1)当迎着月光走时,地面发亮处有水,因为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人应走暗处;
(2)背着月光走时,地面发暗处有水.因为背着月光虽然水面仍然是镜面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全部射到人的后背,几乎没光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故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故此时地面较亮,所以地上暗处部分是水,人应走亮处,故选BC。
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是(▲)
A.白纸和平面镜都较亮
B.白纸和平面镜都较暗
C.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较暗
D.平面镜被照亮而白纸较暗
【答案】C
【解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平行光线射向平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平行光线射向粗糙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分析】(1)掌握人看到物体的条件;(2)正确区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详解】如图,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故选C。
8.小明在一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个同学的眼睛,无论这平面镜多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平面镜看到小明的眼睛,这是因为(▲)
A.光的漫反射 B.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C.光的镜面反射 D.光的折射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因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可知,原来的人射光线成为反射光线,所以当小明在平面镜中看到他人的眼睛时,对方也一定能看到小明的眼睛。故选B。
9.关于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立的 B.虚像 C.等大的 D.折射形成的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且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选D。
10.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因此当MN分开后,猫在两个镜子上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本题答案选D。
11.座钟钟面正对平面镜,在镜里见到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座钟实际指的时刻是(▲)
A.10点45分 B.1点15分 C.7点15分 D.7点45分
【答案】A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总是“上下一致、前后对应、左右互换”的特点,像与物体左右互换了,再把它互换回来即可。
【分析】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类题可以认为表面上的刻度是左右相反的,或者把纸翻过来看更方便解答.
【详解】方法1:逆时针读数法(座钟时针、分针本来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左右互换”后,变成了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因此,按逆时针读数就很快读出,其实际指的时刻是10点45分。
方法2:背面透视读数法(平面镜成像左右互换了,由正面看改为从背面透过纸看,从左右又互换回来了,做法是将作图面翻过去,从纸背面透过纸去看座钟,按正常的顺时针方向读数,此时读出实际指的时刻为10点45分。
方法3:由数学公式得出,实际时刻等于12点减去平面镜中的钟面指示时刻,即实际时刻=12点-1点15分=10点45分,故选A。
12.自行车的尾灯,能将入射到尾灯的光平行反向射回,起到警示作用,它的结构应当是(▲)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如图,
当两块平面镜互相垂直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OM⊥ON,所以∠OBC+∠OCB=90°,因此∠ABM+∠DCN=90°所以∠ABC+∠BCD=180°-∠ABM- ∠OBC+180°-∠OCB- ∠DCN=360°-18C=180°所以AB//CD。因此若平行光照射到互相垂直的平面镜上时,将反向射回。则司机便可以知道前面由障碍物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故选B。
13.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
C.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像重合
【答案】A
【解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的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成像物体越亮,像越清晰。(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如果实验中上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自然使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进行物理实验时,要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进行改进,这是试题的走向。
【详解】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A正确;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故B错误;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C错误;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D错误,故选A。
14.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像照射时,观察到的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A.光射到像上,所以会变亮
B.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变亮
C.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
D.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变亮了
【答案】C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实质: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确定经过镜面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再根据物体反射光线的多少进行分析物体的明暗。
【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的掌握情况,会根据物体所反射的光线多少判断物体的明暗程度。
【详解】因为当手电筒对着像照射射时,反射光线刚好射到物体上,而物体反射出去的光线增多,因此物体变亮,像随之也变亮,故选 C。
15.如图所示,P是一个光屏,屏上有直径为5cm的圆孔。Q是一块平面镜,与屏平行放置且相距10cm。
O1、O2是过圆孔中心O垂直于Q的直线,已知P和Q都足够大,现在直线O1O2上光屏P左侧5cm处放置一点光源S,则平面镜上的反射光在屏上形成的亮斑面积为(▲)
m2 B. C. D.
【答案】C
【解析】设出圆孔的半径与光斑的半径,通过画图找出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再运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分析】此题虽然是一道光学题,但难不在光学知识,却是数学知识,画出图形,通过三角形的关系找出两个圆的半径关系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步。
【详解】设圆孔的半径为d,亮斑的半径为r。作出光的传播路线图,由三角形的知识可得:r:d=25:5=5:1而亮斑的面积:
S=πr2-πd2
=π(r2-d2)
=π[(5d)2-d2]
=π24d2
=π24×(2.5cm)2
=π150cm2
=0.015πm2
=,故选C。
16.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所示,这种检查视力的方法,视力表的像与人眼的距离为(▲)
A.2.9m B.4.6m C.5.0m D.5.4m
【答案】B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结合图示,先求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然后减去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
【分析】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包括图示),搞清题干的问题和各已知条件的关系。
【详解】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故选B。
1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M,桌面上的小球按图示方向滚动。要使小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a应为(▲)
A.90° B.60° C.45° D.30°
【答案】C
【解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小球水平向右运动,小球的像竖直向下运动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到平面镜一定通过的两个点,判断出平面镜的位置。
【分析】确定平面镜的位置时,多利用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特点,并且注意找到平面镜通过的两个点,从而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详解】根据题意,小球水平向右运动,小球的像竖直向下运动,所以小球到达A点时,像也到达A点,所以平面镜应过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交点A;根据题意,当小球在图示中的B点时,像点在竖直方向的C点,平面镜过BC连线的中点D;
平面镜一定在AD连线上,其中:∵BD=CD,AD⊥BC,∴AD是∠BAC的角平分线,
又∵∠BAC=90°,∴∠BAD=45°,如图所示:所以题干中的夹角α=45°。故选C。
18.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 的光路图,如图。他作图的步骤有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
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任意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将这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延长线的交点即为点光源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
【分析】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从点光源S向镜面任意发出两条入射光线,SO1、SO2,入射点分别是O1、O2,画出法线O1N1、O2N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这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O1A1、O2A2,;将这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于点S′,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④。故选B。
19.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凸透镜
【答案】A
【解析】生活中的面镜有三种: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观后镜的工作原理。
【详解】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所以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用凸面镜做成的,故答案为:A。
20.耳鼻喉科医生头上戴的反光镜是(▲)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面镜 D.不能确定
【答案】C
【解析】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在医学上,医生检查耳道就利用这点,聚集光线,看清耳鼻喉内的病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凹面镜和凸面镜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耳鼻喉科医生头上带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耳鼻喉科医生就是利用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聚集更多的光线,来看清楚耳鼻喉内的症状。故选:C。
21.以相等的人射角射到镜面上的某点的光线数(▲)
A.只能有一条 B.可以有两条 C.可以有四条 D.可以有无数条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从立体角度考虑,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的某点的光线,可以从四面八方射向该点,故会有无数条入射光线。故选D。
22.一束平行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进入一竖井中,镜面与水平方向成的角应为(▲)
A.60° B.30° C.45° D.55°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30°=120°,那么入射角等于60°,而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60°=30°,所以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30°=60°,故选A。
23.“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里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答案】B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只有明确了像的形成过程,才明确看到的鱼和鸟为什么都说是虚像。
【详解】看到的水中的鸟是空中的鸟以水面为反射面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于它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看到的鱼是由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是鱼的虚像.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于它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故选:B。
24.由于水位降低,气温居高不下,太湖爆发“蓝藻事件”,市区许多地区的自来水产生异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后来在政府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通过人工降雨等手段,太湖水质问题得到了缓解。如图是小明设计的可探测水位高低的装置,当光斑Q向上移动时,则水位(▲)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光的反射的题目,解题可以假设水面上升或者下降,然后做出光路图,再来判断题设中的情景,这样就不易出错了。
【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假设水面升高,则光路图为:
假设水面下降,则光路图为:
根据两个图光线反射的情况,当光斑Q向上移动时,则表示水位在升高,故选A。
25.如图所示,一把透明塑料尺子放在平面镜前一定距离处,则尺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图中的(▲)
【答案】A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牢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特点可知,尺子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像与尺子关于镜面对称,故BD错误;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A正确,C错误,故选:A。
26.一束光与平面镜成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夹角变为(▲)
A.60° B.120° C.140° D.160°
【答案】C
【解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3)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但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以及利用反射定律对反射角和入射角进行计算;重点是熟记反射定律的内容。
【详解】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等于60°。当入射角增大10°时,则入射角变为60°+10°=70°,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变为70°,所以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0°+70°=140°,故选C。
27.合理用“光”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用光不当也会造成污染,下列会带来光污染的是(▲)
A.在南极考察戴墨镜
B.低矮房内,墙壁涂成白色以减轻压抑感
C.城市高大建筑物大量安装镀膜玻璃
D.黑板用可以用毛玻璃制作,教室墙壁涂成黄绿色
【答案】C
【解析】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目前的光污染主要是由于镜面反射引起的。
【分析】该题考查了用光不当在生活中造成的光污染,加强学生保持环境的意识。
【详解】A、南极到处是冰天雪地,冰雪反射的光线会伤害眼睛,而且紫外线强度大,也会伤害眼睛,所以需要戴墨镜,不符合题意;B、白色的墙壁可以反射所有色光,使得光线更亮,减轻压抑感,故B不符合题意;C、建筑物上的镀膜玻璃对太阳光发生镜面反射,使太阳光反射到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符合题意;D、黑板如果用毛玻璃做成,光射到上面会发生慢反射,使得各个方向的学生看清黑板上的字,不符合题意,故选C。
有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着,如图所示,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通过镜面可以看到该物体的像的个数是(▲)
A.2 B.3 C.4 D.无数
【答案】B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到此处共有两面镜子,点S在两面镜子中都会成像,而这两个像点会再次在另一平面镜中成像。
【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极易出错.错点一般是不会想到像点会在另一面平面镜中再次成像或者意识不到再次所成的像点是重合的。
【详解】S在平面镜M中成的像为S′,在平面镜N中所成的像为S″;S′在平面镜N中成的像为S°,而S″在平面镜M中所成的像点也是S°,即再次成像的像点是重合的,所以一共有3个像,如图所示:
故选B。
29.美国海军用一束高亮度激光持续照射一架无人机,数秒内无人机起火燃烧并坠入海中。下列针对该激光武器的防御措施中,无效的是(▲)
A.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比热容大、熔点低、沸点低的物质
B.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表面光滑、颜色较浅的物质
C.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耐高温、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板
D.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表面粗糙、颜色较深的物质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比热容大的物质、熔点低、沸点低的物质,比热容大,在吸热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的很低,物质在熔化或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可保持不变,所以可使温度不致太高,A有效;B、表面光滑、颜色较浅的物质容易反射光,所以可减轻机身温度的升高,所以B有效;C、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耐高温、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样可以将高强度的激光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所以C有效;D、表面粗糙、颜色较深的物质容易吸热,更容易使机身的温度升高,发生着火事件,所以D无效,故选D。
30.如图所示,某人站在湖边高出水面30m的山顶A处,望见一艘飞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处并观察到飞艇底部标志P点的仰角为45°,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为60°,则飞艇离湖面的高度为(已知=1.732,只考虑镜面反射,不考虑折射)(▲)
A.111.96m B.81.96m C.84.32m D.114.32m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作点P至湖面的对称点P′,连接AP′,结合EP′=OE+OP′=AE+60m解Rt△AP′E可得OP的大小,即得到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俯角、仰角的定义,要求学生能借助俯角、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详解】作点P至湖面的对称点P′,连接AP′,如图所示:
在Rt△AEP中∠PAE=45°,则∠P=45°,所以PE=AE,由平面成像知识可得OP′=OP=PE+EO=AE+30m,
在Rt△AP′E中,tan∠EAP′==tan60°,又EP′=OE+OP′=AE+60m,所以=tan60°≈1.732,解得AE≈81.96m,所以OP=AE+30≈111.96m,故选A。
31.有一种自行车安装有激光系统,人在晚上骑车时,该系统发出的激光在路面上形成“虚拟自行车道”,如图所示。它可以提醒来往车辆,注意行车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司机能看见“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
D.“虚拟车道”是光源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激光在真空中可以传播,故错误;B、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x108m/s,故错误;C、司机能看见“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故正确;D、“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不是光源,故错误;故选C。
32.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答案】D
【解析】人看到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甲在明亮的室内,甲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平面镜能再次反射,进入乙的眼睛,乙能看到甲。乙在黑暗的室内,乙不能发光,也不能反射光,不会有乙的光线进入甲的眼睛,甲不会看到乙。
【分析】: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甲乙都在明亮的室内,甲能看到乙,乙一定能看到甲。
【详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故选D。
33.如图所示,房间内一墙角处相临两墙面挂了两个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在该墙角紧靠镜面处放有一个脸盆,盆内有水。某同学通过镜面和水面最多能看到自已像的个数为(▲)
A.3 B.6 C.9 D.无穷
【答案】B
【解析】由于角度都是垂直的,因此每个镜子里只能反射到2个像,脸盆里的水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因此有6个像。
【分析】本题要求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原理和光的反射定律,而且还和实验现象紧密联系。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论。
【详解】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人在每个平面镜中都会成一个像,而每个像又会在另一个平面镜中成像,因为两个平面镜互相垂直,后两个像是重合的,这样会成3个像,加上水盆,每个像在水中各成一个像,一共6个。
故选B。
34.水平轨道上有A、B两辆小车,小车B的侧面竖着一平面镜如图所示,若A车静止,B车沿轨道以速度υ向右运动,则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
A.2υ向左运动 B.2υ向右运动 C.υ向左运动 D.υ向右运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分析】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像移动的距离是平面镜移动距离的2倍,所以像移动的速度是平面镜移动速度的2倍。
【详解】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当平面镜以速度υ沿水平方向右靠近A车时,则A车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υ速度向右平面镜靠近,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是平面镜移动的速度的2倍,故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2υ向右运动。故选B。
35.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之间的夹角为9°,自平面镜B上的某点P射出一条与B镜面成β角的
线,在β角由0°至180°范围内(不包括0°)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当β取某角度时,光线经镜面一次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则符合该要求的β的有(▲)
A.1个 B.4个 C.6个 D.9个
【答案】D
【解析】两平面镜A和B之间的夹角为α,自平面镜B上的某点P射出一条与B镜面成θ角的光线,在θ角由0°至180°范围内(不包括0°)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当θ取某角度时,光线经镜面一次或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则把180分解成两个整数相乘,有几种分解方法就有几个要求的。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因光线经镜面一次或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所以就是要求我们把180°分解成两个整数相乘,此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竞赛题。
【详解】此题有两种解法:(1)当θ取某角度时,光线经镜面一次或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则把180分解成两个整数相乘,把180度分解成几个整数相乘,就有几个符合该要求的β的个数.则180°=90°×2=60°×3=45°×4=36°×5=30°×6=20°×9=18°×10=15°×12=180°×1.共有9个。(2)可按以退求进法解,因为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为90垂直时即可原路返回.所以一次反射就能返回则,β=90-α=90-9=81。若2次反射后返回则,β=90-2α=90-2×9=72,三次则β=90-3α=63。这样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分别都可以按照β=90-na算出来。到当第九次时β=9,此时若第十次则为负了,所以不可能再有第十次。故选D。
36.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成15°夹角交于O点,从C点处垂直于A镜射出一条光线,此光线在两镜间经多次反射后不再与镜面相遇。试问:有几次反射?而最后一次反射发生在哪个镜面上?(镜面足够长)(▲)
A.5次,B镜 B.6次,B镜 C.5次,A镜 D.6次,A镜
【答案】A
【解析】由题中的“光线在两镜间经多次反射后不再与镜面相遇”,可知,最后一次反射光线必然与A或B镜面平行,最后一次的反射角一定为75°,所以每反射一次,入射角增加15°,=5(次)第一次在B镜反射,第二次在A镜反射,以此类推,奇数一定在B镜反射。
【分析】:明确不再相遇的含义是解决此题的入手点.通过前两次的反射,明确角度的变换规律,推出=5(次)是难点。
【详解】发生第一次反射时,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两个镜面间的夹角为15°,可以求得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75°,此时的入射角为15°,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此时的反射角也为15°,即可求出此时的反射光线与上面平面镜的夹角为105°;同样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以求出这条反射光线以与下面的平面镜成75°夹角射向下面的平面镜发生第二次反射.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以推出第二次反射时的反射光线与下面的平面镜的夹角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也为75°,经过两次反射后,光线由最初的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变为75°。以此类推,每经过两次反射,每反射一次,入射角增加15°,=5(次)第一次在B镜反射,第二次在A镜反射,以此类推,奇数一定在B镜反射.所以当经过5次反射后,此时的出射光线与上面的平面镜平行,不再相遇,故选A。
37.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A.522 B.552 C.225 D.252
【答案】D
【解析】关于镜子的像,像中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是轴对称图形,根据相应数字的对称性可得实际数字。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镜面对称,得到相应的对称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若是竖直方向的对称轴,数的顺序正好相反.不可能改变。
【详解】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竖直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225,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水平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522,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倾斜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有可能是552,总之,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252,故选D。
3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如镜面垂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平面镜MO和NO中分别作出P的像A和B,A又在NO平面镜中成像,B又在MO平面镜中成像,两个像重合,物体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间,我们在平面镜中能看到三个像.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过程中,像C被物体P阻挡,照相机不能照到像C,能照到物体P的白面,能照到A像、B像,并且AB像是对称的。
【分析】本题首先确定物体放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之间成三个像,物像一共有四个,物体、像C、照相机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不能拍摄像C,从而排除A和B选项,照相机正对物体P拍摄,只能拍摄到物体P的白面来确定最后答案。
【详解】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物体P在平面镜MO中的像A,对于球的黑白两部分,要作黑白分界线直径的像来确定。同理作物体P在平面镜NO中的像B。像A在平面镜NO中成像,像B在平面镜MO中成像重合得到像C。照相机和物体P,像C在同一条直线上,照相机只能照到物体P的白面,所以照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是D。
故选D。
39.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答案】B
【解析】哈哈镜由凸面镜和凹面镜组成.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成缩小的虚像;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放大的虚像。
【分析】此题通过哈哈镜考查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像,所以人像变短;凹下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成放大的像,所以人像变长。故选B。
40.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一条光线与ON成角α,α=50°。该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画出光路图如图:
由图可知: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1=90°-2=90°-50°=40°第二次入射角∠2=90°-∠ABE ∠ABE= ∠BAO+∠θ ∠BAO=90°- ∠ 1第二次入射角∠2=90°-90°+ ∠1-θ=40°-0同理∠3=40°-3θ 第n次入射角:∠n=40°-nθ 要想延原路返回,需要光线某次入射角为0。 ∴有40°-nθ=0 ∴θ= 由于n为自然数:θ不可能等于3°故选:B。
41.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许多的科学原理。如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应该为 ▲ 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如果要投入一张100元纸币,使观众能看见两张100元纸币,则投币口应开在 ▲ 的位置。(选填“上面”“下面”或“侧面”)。
【答案】45;下
【解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2)如果要投入一张100元纸币,使观众能看见两张100元纸币,一张是真实的,一张是人民币的像,所以人民币要放在箱子底面和平面镜之间,可以确定投币口。
【分析】从该题中我们认识到了魔术的虚幻以及知识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知识能识破一些魔术和骗术.掌握科学知识很重要。
【详解】(1)从甲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方格子,整体好象是一个空箱子,而从乙图中看出观察口正前方没有方格纸,有一个倾斜平面镜,所以甲图中的空箱子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得到的,因此镜面与箱底的夹角为45度;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实际上纸币在平面镜后面。(2)如果要投入一张100元纸币,使观众能看见两张100元纸币,一张是真实的,一张是人民币的像,所以人民币要放在箱子底面和平面镜之间,投币口可以在下面设置.故答案为:45;下。
42.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小明同学首先使纸板A和纸板B处于同一平面,可以在纸板B上观察到反射光线OF。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的操作应该是 ▲ 。
(2)小明想探究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他的操作应该是 ▲ 。
(3)如果人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此时反射角为 ▲ 度。
(4)某同学想用白纸来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他的理由是光射到任何物体上都可以发生反射。结果实验不成功,请你解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将纸板B向后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还有光线;(2)将另一条光线沿FO方向射入;(3)0;(4)因为白纸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在白纸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纸板上不可能出现一条很亮反射光线。
【解析】【分析】【详解】(1)要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向后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还有光线,若没有,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若将光线沿FO的方向入射,反射光线沿OE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明想探究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应将另一条光线沿FO方向射入;(3)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0°,入射角为0°;(4)由于白纸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在白纸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纸板上不可能出现一条很亮反射光线,所以实验不能成功.故答案为:(1)将纸板B向后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还有光线;(2)将另一条光线沿FO方向射入;(3)0;(4)因为白纸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在白纸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纸板上不可能出现一条很亮反射光线。
43.舒涵同学在家里的一问黑暗房子里做了有关光反射的探究实验,她首先在黄色的桌子上放了一张试卷大小白纸,然后再在纸上面放了一块小平面镜,最后她打开手电筒正对平面镜,请你和舒涵同学一起在旁边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结果发现了以下现象:
(1)镜子是 ▲ (选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
(2)白纸是 ▲ (选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
(3)桌面是 ▲ (选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
(4)按亮到暗依次排列是 ▲ 、 ▲ 、 ▲ 。
(5)此时桌子的颜色是 ▲ 的,理由是 ▲ 。
【答案】(1)暗,镜子发生了镜面反射;(2)亮,白纸发生了漫反射;(3)亮,桌面发生了漫反射;(4)白纸,桌面,镜子;(5)黄色,它只反射黄色的光,其它颜色都被吸收了。
【解析】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某一处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物体颜色一致的光线;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光线;黑色物体不反射光线。
【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和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特点.这些实验只要学生动手做过,就会明白其中包含的光学道理,不要误认为镜面反射一定是亮的,要看镜面反射的光是否进入人眼,如果不进入人眼,反而比漫反射更暗。
【详解】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白纸、桌面发生漫反射,镜子发生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的光几乎没进到人眼,而漫反射的光有一部分进入人眼,所以白纸、桌子比镜子亮;由于白纸反射所有光线,而桌子只反射黄色光线,因此经白纸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要多;故按亮到暗依次排列是白纸,桌面,镜子;并且看到桌子的颜色由桌子的反射光线决定的,故答案为:(1)暗,镜子发生了镜面反射;(2)亮,白纸发生了漫反射;(3)亮,桌面发生了漫反射;(4)白纸,桌面,镜子;(5)黄色,它只反射黄色的光,其它颜色都被吸收了。
44.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坐标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坐标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
(3)图乙中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坐标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根据“坐标纸”上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 。
(4)此实验中选用的玻璃板越 ▲ 越好。(选填“厚”或“薄”)
(5)联系实际,你认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 ▲ 关。(选填“有”或“无”)
【答案】(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2)物像大小相等;(3)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薄;(5)无
【解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的位置会偏上或偏小。(2)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5)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分析】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详解】(1)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透明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的位置偏上或偏下了。(2)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物像大小相等。(3)由坐标纸上的三次实验得,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5)物体在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平面镜大小无关。故答案为:(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2)物像大小相等;(3)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4)薄;(5)无。
45.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反射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凹面镜。我们都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小明首先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先找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凹面镜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他将10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来平行光,然后对着凹面镜照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
请你根据上述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小明可得出:凹面镜对光线具有 ▲ 作用。
(2)如果将点光源放在图中的F点,其发出的光线经凹面镜的反射会成为 ▲ 光线。
(3)举出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凹面镜的两个实例 ▲ 。
(4)请你猜想: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凸面镜)对光线具有 ▲ 作用。
【答案】(1)会聚;(2)平行;(3)太阳灶;(4)发散
【解析】【分析】【详解】(1)观察图象可以发现:平行光经过凹面镜的反射,反射光线会聚在一点,说明了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将点光源放在图中的F点,其发出的光线经凹面镜的反射会成为平行光线。(3)根据凹面镜可以会聚光线的特点,我们制成了太阳灶、探照灯等。(4)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于凹面镜相反,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故答案为:(1)会聚;(2)平行;(3)太阳灶;(4)发散。
46.为了连续改变反射光的方向,并多次重复这个过程,方法之一是旋转由许多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面体棱镜(简称镜鼓),如图所示。当激光束以固定方向入射到镜鼓的一个反射面上时,由于反射镜绕竖直轴旋转,反射光就可在屏幕上扫出一条水平线。依次,每块反射镜都将轮流扫描一次。如果要求扫描的范围θ=45°且每秒钟扫描48次,那么镜鼓的反射镜面数目是 ▲ 个,镜鼓旋转的转速是 ▲ r/min。
【答案】16;180
【解析】已知入射光线不变,根据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求出法线转过的角度,然后利用转过一圈的角度和法线转过的角度即可求出镜面的个数;又知道每秒钟扫描的次数和镜面的个数,求出每秒转的圈数,最后转化为一分钟转的圈数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关键点是弄清楚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以及法线转过的角度。
【详解】因为要求扫描的范围θ=45°,入射光线不变,所以反射光线要转过45°,即法线转过的角度为×45°=22.5°;也就是每个镜面所对应的圆心角是22.5°,这样镜鼓每转22.5°就会让激光照射到下一块镜子上,又重新开始扫描,所以镜面的数目==16个;又因为每秒钟扫描48次,所以每秒钟转的圈数==3转.那么每分钟转的圈数为3×60=180转,故镜鼓旋转的转速为180转/min.故答案为;16;180。
47.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所示:光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细束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器接收;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 ▲ (选填“上升”或“下降”);当液面升降高度一定时,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有没有关系? ▲ (选填“有”或“没有”)。若图中长方体储水容器的底面积为8㎡,光束发射器发出的光与水平面成45°角,则当S1向左移动20cm时,容器中的水的质量改变了 ▲ Kg。
【答案】上升;没有;800
【解析】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可以作图利用光的反射分析。
【分析】本题利用了镜面反射来解释分析液面微变监视器的原理.同时体现了物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关键能够正确画出光路,并根据几何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图所示,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上升的;
由图知,s1与s2之间的距离等于AC与A′C之差,若照射角度与水平面为α,则AC=2h1tanα,A′C=2h2tanα,s1与s2间的距离AA′=2tanα(h1-h2),可知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液面上升的高度差有关,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是没有关系的.当α=45°时,20cm=2tan45°(h1-h2),可得h1-h2=10cm,液面上升了10cm,则改变的质量:m=ρ水V=1×103kg/m3×8m2×10×10-2m=800kg。故答案为:上升;没有;800。
48.如图1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厚为5mm的透明玻璃、平面镜各一个;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上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有 ▲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
(2)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 。
(3)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 ▲ (选填“已”或“未”)点燃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 。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 ▲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这里所采用研究方法是 ▲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烛焰的像;
(6)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
(7)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2所示。则正确的
是 ▲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8)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 ▲ (选填“前表面”或“后表面”)反射所成的像。
(9)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玲玲同学进行该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她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竖立一块玻璃板;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点燃蜡烛A,然后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如图3甲所示,进行实验。玲玲按照图3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2 5.0 6.8 10.0
像距v/cm 3.7 4.5 6.3 9.5
【分析与论证】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
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 ▲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 ▲ cm。因此我们实验时应取较 ▲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做实验。
【答案】(1)平面镜;刻度尺;(2)垂直;(3)未;物象大小是否相等;(4)A;等效替代法;(5)不能;(6)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7)C;(8)后表面;(9)不正确;0.5;薄
【解析】【分析】【详解】(1)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所以上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是平面镜;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2)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3)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未点燃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能确定了像的位置又能验证物像大小是否相等;(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用蜡烛B代替蜡烛A的像和蜡烛A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5)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6)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很具有偶然性。(7)A、物与像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故本选项错误;B、测量的是物体距离镜面的最里面和像距离镜面的最外面,误差较大,故本选项错误;C、测量的是物体距离镜面的最里面和像梦距离镜面的最里面,误差较小,故本选项正确;D、测量的是物体距离镜面的最外面和像距离镜面的最里面,误差较大,故本选项错误;(8)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玻璃的前面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像,一部分光折射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玻璃的后面反射的光比玻璃前面的光少,所以较远的像较暗。(9)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B到平面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李玲测量的像距是A'到Q的距离,因此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4.2cm-3.7cm=0.5cm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故答案为:(1)平面镜;刻度尺;(2)垂直;(3)未;物象大小是否相等;(4)A;等效替代法;(5)不能;(6)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7)C;(8)后表面;(9)不正确;0.5;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光的反射及面镜成像规律》培优训练
1.如图是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里所谓“镜子时刻”的场景,像这样多次反复成像所需要的平面镜至少(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2.如图是丽水市国家级风景名胜-缙云仙都,平静的水面形成的“倒影”是由于(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3.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击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4.如图,平面镜上方有一发亮点S,SO为入射光线,下图中对于其反射光线OC的作图过程,正确规范的是( )
5.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也会损坏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A.汽车车窗玻璃贴防晒膜
B.晚上学习时用护眼灯
C.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6.雨过天晴的月夜,行走时为了防止踩到小水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双选)
A.迎着月光走,应走亮处 B.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
C.背着月光走,应走亮处 D.背着月光走,应走暗处
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是( )
A.白纸和平面镜都较亮
B.白纸和平面镜都较暗
C.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较暗
D.平面镜被照亮而白纸较暗
8.小明在一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个同学的眼睛,无论这平面镜多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平面镜看到小明的眼睛,这是因为( )
A.光的漫反射 B.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C.光的镜面反射 D.光的折射
9.关于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立的 B.虚像 C.等大的 D.折射形成的
10.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11.座钟钟面正对平面镜,在镜里见到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座钟实际指的时刻是( )
A.10点45分 B.1点15分 C.7点15分 D.7点45分
12.自行车的尾灯,能将入射到尾灯的光平行反向射回,起到警示作用,它的结构应当是( )
13.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
C.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像重合
14.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像照射时,观察到的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
A.光射到像上,所以会变亮
B.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变亮
C.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
D.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变亮了
15.如图所示,P是一个光屏,屏上有直径为5cm的圆孔。Q是一块平面镜,与屏平行放置且相距10cm。
O1、O2是过圆孔中心O垂直于Q的直线,已知P和Q都足够大,现在直线O1O2上光屏P左侧5cm处放置一点光源S,则平面镜上的反射光在屏上形成的亮斑面积为( )
m2 B. C. D.
16.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所示,这种检查视力的方法,视力表的像与人眼的距离为( )
A.2.9m B.4.6m C.5.0m D.5.4m
1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M,桌面上的小球按图示方向滚动。要使小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a应为( )
A.90° B.60° C.45° D.30°
18.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 的光路图,如图。他作图的步骤有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
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19.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凸透镜
20.耳鼻喉科医生头上戴的反光镜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面镜 D.不能确定
21.以相等的人射角射到镜面上的某点的光线数( )
A.只能有一条 B.可以有两条 C.可以有四条 D.可以有无数条
22.一束平行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进入一竖井中,镜面与水平方向成的角应为( )
A.60° B.30° C.45° D.55°
23.“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里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24.由于水位降低,气温居高不下,太湖爆发“蓝藻事件”,市区许多地区的自来水产生异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后来在政府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通过人工降雨等手段,太湖水质问题得到了缓解。如图是小明设计的可探测水位高低的装置,当光斑Q向上移动时,则水位(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确定
25.如图所示,一把透明塑料尺子放在平面镜前一定距离处,则尺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图中的( )
26.一束光与平面镜成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夹角变为( )
A.60° B.120° C.140° D.160°
27.合理用“光”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用光不当也会造成污染,下列会带来光污染的是( )
A.在南极考察戴墨镜
B.低矮房内,墙壁涂成白色以减轻压抑感
C.城市高大建筑物大量安装镀膜玻璃
D.黑板用可以用毛玻璃制作,教室墙壁涂成黄绿色
有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着,如图所示,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通过镜面可以看到该物体的像的个数是( )
A.2 B.3 C.4 D.无数
29.美国海军用一束高亮度激光持续照射一架无人机,数秒内无人机起火燃烧并坠入海中。下列针对该激光武器的防御措施中,无效的是( )
A.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比热容大、熔点低、沸点低的物质
B.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表面光滑、颜色较浅的物质
C.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耐高温、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板
D.给无人机表面覆盖一层表面粗糙、颜色较深的物质
30.如图所示,某人站在湖边高出水面30m的山顶A处,望见一艘飞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处并观察到飞艇底部标志P点的仰角为45°,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为60°,则飞艇离湖面的高度为(已知=1.732,只考虑镜面反射,不考虑折射)( )
A.111.96m B.81.96m C.84.32m D.114.32m
31.有一种自行车安装有激光系统,人在晚上骑车时,该系统发出的激光在路面上形成“虚拟自行车道”,如图所示。它可以提醒来往车辆,注意行车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司机能看见“虚拟车道”是激光在路面上发生了漫反射
D.“虚拟车道”是光源
32.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33.如图所示,房间内一墙角处相临两墙面挂了两个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在该墙角紧靠镜面处放有一个脸盆,盆内有水。某同学通过镜面和水面最多能看到自已像的个数为( )
A.3 B.6 C.9 D.无穷
34.水平轨道上有A、B两辆小车,小车B的侧面竖着一平面镜如图所示,若A车静止,B车沿轨道以速度υ向右运动,则平面镜中A车的像相对地面将以速度( )
A.2υ向左运动 B.2υ向右运动 C.υ向左运动 D.υ向右运动
35.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之间的夹角为9°,自平面镜B上的某点P射出一条与B镜面成β角的
线,在β角由0°至180°范围内(不包括0°)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当β取某角度时,光线经镜面一次多次反射后,恰好能返回到P点,则符合该要求的β的有( )
A.1个 B.4个 C.6个 D.9个
36.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成15°夹角交于O点,从C点处垂直于A镜射出一条光线,此光线在两镜间经多次反射后不再与镜面相遇。试问:有几次反射?而最后一次反射发生在哪个镜面上?(镜面足够长)( )
A.5次,B镜 B.6次,B镜 C.5次,A镜 D.6次,A镜
37.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
A.522 B.552 C.225 D.252
3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发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39.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40.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一条光线与ON成角α,α=50°。该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
A.2° B.3° C.4° D.5°
41.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许多的科学原理。如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应该为 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如果要投入一张100元纸币,使观众能看见两张100元纸币,则投币口应开在 的位置。(选填“上面”“下面”或“侧面”)。
42.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小明同学首先使纸板A和纸板B处于同一平面,可以在纸板B上观察到反射光线OF。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的操作应该是 。
(2)小明想探究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他的操作应该是 。
(3)如果人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此时反射角为 度。
(4)某同学想用白纸来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他的理由是光射到任何物体上都可以发生反射。结果实验不成功,请你解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3.舒涵同学在家里的一问黑暗房子里做了有关光反射的探究实验,她首先在黄色的桌子上放了一张试卷大小白纸,然后再在纸上面放了一块小平面镜,最后她打开手电筒正对平面镜,请你和舒涵同学一起在旁边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结果发现了以下现象:
(1)镜子是 (选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2)白纸是 (选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3)桌面是 (选填“亮”或“暗”)的,理由是 。
(4)按亮到暗依次排列是 、 、 。
(5)此时桌子的颜色是 的,理由是 。
44.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坐标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坐标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中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坐标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根据“坐标纸”上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
(4)此实验中选用的玻璃板越 越好。(选填“厚”或“薄”)
(5)联系实际,你认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 关。(选填“有”或“无”)
45.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反射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凹面镜。我们都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
小明首先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先找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凹面镜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他将10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来平行光,然后对着凹面镜照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
请你根据上述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实验小明可得出:凹面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2)如果将点光源放在图中的F点,其发出的光线经凹面镜的反射会成为 光线。
(3)举出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凹面镜的两个实例 。
(4)请你猜想: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凸面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46.为了连续改变反射光的方向,并多次重复这个过程,方法之一是旋转由许多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面体棱镜(简称镜鼓),如图所示。当激光束以固定方向入射到镜鼓的一个反射面上时,由于反射镜绕竖直轴旋转,反射光就可在屏幕上扫出一条水平线。依次,每块反射镜都将轮流扫描一次。如果要求扫描的范围θ=45°且每秒钟扫描48次,那么镜鼓的反射镜面数目是 个,镜鼓旋转的转速是 r/min。
47.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所示:光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细束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器接收;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 (选填“上升”或“下降”);当液面升降高度一定时,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有没有关系? (选填“有”或“没有”)。若图中长方体储水容器的底面积为8㎡,光束发射器发出的光与水平面成45°角,则当S1向左移动20cm时,容器中的水的质量改变了 Kg。
48.如图1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厚为5mm的透明玻璃、平面镜各一个;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上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有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
(3)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 (选填“已”或“未”)点燃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这里所采用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烛焰的像;
(6)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7)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图2所示。则正确的
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8)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 (选填“前表面”或“后表面”)反射所成的像。
(9)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玲玲同学进行该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她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竖立一块玻璃板;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点燃蜡烛A,然后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如图3甲所示,进行实验。玲玲按照图3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 4.2 5.0 6.8 10.0
像距v/cm 3.7 4.5 6.3 9.5
【分析与论证】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
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 cm。因此我们实验时应取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做实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