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20 17:30:0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福建)科隆自贸区和新太平洋自贸区(下图)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状况,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隆自贸区以运河航运为基础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2007年,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太平洋自贸区建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的成本上升 B.地理位置优势弱化
C.制造业的比例增加 D.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巴拿马建立新太平洋自贸区可直接(  )
A.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 B.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C.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D.提升运河转运能力
3.与新太平洋自贸区相比,中国首选科隆自贸区作为中拉贸易投资平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经济腹地 C.基础设施 D.地理位置
(2021·福建)1997年以来,宁夏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逐步发展为“金沙滩”。2012年闽宁镇开始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未来将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光伏应用产业为闽宁镇提供绿色能源的同时,还能(  )
A.增加年降水量 B.减少风沙威胁
C.增大昼夜温差 D.降低地下水位
5.若应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与6月1日相比,闽宁镇7月1日光伏面板(  )
A.正午影子长度较长 B.跟踪调整时长较短
C.仰角移动幅度较小 D.水平转动角度较大
(2021·福建)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量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 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
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 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7.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8.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
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2021·福建)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10.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2021·福建)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1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1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上图中的(  )
A. B.
C. D.
(2021·福建)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下表),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站点 海拔(m)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土壤冻结天数(天)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cm)
① 663 22.8 276 97 41
② 776 21.2 352 103 56
③ 1106 19.6 554 120 64
④ 1210 19.2 599 126 103
⑤ 1854 16.5 802 144 85
14.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的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
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854米
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
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
15.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积雪深度 B.风力大小 C.冬季气温 D.太阳辐射
16.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1·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厘清鱼类洄游规律,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
分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并解释小黄鱼沿该线路产卵洄游的现象。
18.(2021·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数百年来,贵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下图),种植品种多样的糯稻,并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形成"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2011年被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每年11月,丰收的糯稻晾晒在禾架上,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从梯田位置角度,分析Z村在种植水稻时,选择品种多样糯稻的原因。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约0.4米。解释Z村“稻-鱼-鸭”系统中,梯田田埂高达1.5米的现象。
(3)稻谷通常铺置于地面晾晒。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晒糯稻的原因。
(4)简述Z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
19.(2021·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解析】【点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工业区位因素也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与农业区位因素比较工业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比农业小,特别是地形、气候和土壤,故工业区位选择在空间和时间更具有灵活性。以上分析属于综合分析,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想得到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政府政策优惠等。
1.A.自贸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市场等因素,劳动力因素对自贸易的发展影响较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会导致自贸区陷入困境,A错误;
B.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便捷的交通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科隆自贸区位于巴拿马运河沿线,科隆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越来越明显,B错误;
C.制造业的比例增加会促进科隆自贸区的发展,不是自贸区发展的障碍因素,C错误;
D.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可以推知众多的自贸区的建立,各自贸区之间的竞争剧烈,导致了科隆自贸区市场份额降低是导致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可知,新太平洋自贸区是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其建立可以直接增加巴拿马国内的就业机会,制造业的发展会加大巴拿马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提升运河运转能力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之后的影响,并非直接影响。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根据材料可知,科隆自贸区早期(1948年)依托交通优势发展转口贸易,而后(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而新太平洋自贸区是在2007年建立的,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因此,与新太平洋自贸区相比,科隆自贸区产业结构较优化,而新太平洋自贸区产业结构单一;两个自贸区在经济腹地、基础设施和地理位置方面差异不大。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4.B
5.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原因。
(4)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4.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会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地面辐射会减弱,白天最高气温会降低,昼夜温差会减小,光伏面板及大棚覆盖在地表,具有减弱风速的作用,能够减少当地风沙的威胁。光伏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的气候严重较小,不会导致年降水量的增加,光伏产业的发展,会减弱当地水分蒸发,地表及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减少,地下水位不会降低,而会上升,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宁夏闽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始终在南方。根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宁夏闽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最大,与6月1日(距6月22日21天)相比,闽宁镇7月1日(距6月22日8天)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正午物体的影子长度较短,昼长较长,光伏面板跟踪太阳光的时间较长,日出方位东偏北角度更大,日落方位西偏北角度更大,光伏面板水平转动角度较大。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6.C
7.D
8.C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
【解析】【点评】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6.A.影响城市人口数量多少与城市建成时间早晚没有关系,A错误;
B.由图可知,MK新城与早期卫星城相比距离剑桥大学城和牛津大学城较远,城市等级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并非人口数量多的原因,B错误;
C.由图可知,MK新城介于伦敦和伯明翰中间位置,MK新城有连接伦敦—伯明翰、剑桥大学城—牛津大学城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捷,是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地租高低不是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7.根据材料,MK新城以服务业(服务业一般规模较小,且不适宜集中,适合分散布局)为主,道路呈网格状,其建设主要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且MK 新城有铁路、高速公路与大学城、伦敦、伯明翰相通,因此可以推测MK新城的就业点应该相对比较分散,有利于人口生产生活。 选项D的就业点分散设置符合MK新城的规划。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8.根根据材料,“智慧城市”就是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推动MK新城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群,有利于MK新城担负伦敦的某些(服务业方面)职能。“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改变城市职能,MK新城以服务业为主,“智慧城市”建设不会使工业集聚,MK新城人口在2020年人口仅有27万,城市化发展,还没有处于逆城市化阶段。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C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湖泊面积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其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9.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罗布泊在干涸过程中,湖泊面积逐渐减小,湖水盐度逐渐升高,因此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盐壳含盐量逐渐增加,因此最先形成的盐壳含盐量较小,后期形成的盐壳含盐量较大。据盐壳含盐量图可知,甲处盐壳含盐量最小,乙处含盐量最大,故可以推测,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甲、丙、乙。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0.根据上题的分析,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已经干涸了,形成了盐壳,据地下水埋深图可知,甲处地下水埋深较深,地下水水位较低;乙处仍然由湖水存在,可以提供大量的水进行蒸发,蒸发量较大;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经形成,而乙处、丙处仍为湖水覆盖,甲处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乙处、丙处,夜间甲处降温快,气温低于乙处、丙处,根据图文信息不能确定甲、乙、丙三处降水量的多少,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11.B
12.A
13.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乡村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村寨显得雄伟险峻。而且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山区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
11.根据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即我国1月份0℃等温线南移,说明当地当时气候趋向寒冷,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主要为窑洞,窑洞建筑几乎不用木材,说明当时当地森林资源短缺,降水较少,因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冷干。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根据图文资料可知,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木材消耗量很大,说明在仰韶文化早、中期森林砍伐量大。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原有的农田、聚落被淹没,该地区聚落被迫向高处迁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可知,“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图中信息显示,窑洞建在坡度较陡的坡地上,在坡地上横向开凿窑洞,门口处上覆黄土层较薄,故门口处宽度较小,随着向纵深开凿,黄土层厚度逐渐增大,窑洞内部宽度应该逐渐变大,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A选项符合窑洞开凿要求。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14.C
15.A
16.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国的气候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4.A.从表中资料可看出五个站点中,站点⑤海拔1854米(最高),降水最多,只能说明是五个站点中降水最多,并不能说是其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在1854米,A错误;
B.表格中五个站点的年降水量与7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对降水的影响是不大的,气温降低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不是气温低降水多,B错误;
C.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山脉L谷地季节性冻土广布,说明该山脉纬度较高,且冻土只能在气温低时(冬季)存在,⑤处海拔高度1854米,土壤冻结天数144天,大致5个月,是最冷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份,C正确;
D.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D错误故答案为:C。
15.A.从表中资料可看出,⑤站点的降水比④站点多了200mm左右,降水多,冬季积雪可能大,积雪的深度就大,积雪深度有效地保持地温,因此土壤冻结最大深度比④站点小,A正确;
B.风力大小对地温的影响不大,且④、⑤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风力大小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
C.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⑤站点的冬季气温比④站点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应该更大,但表中土壤冻结最大深度⑤站点比④站点小,C错误;
⑤站点海拔比④站点高,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⑤站点可能更强,但⑤站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不一定更强,不能确定④站冻结深度更大,D错误。
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6.A.太行山地处暖温带地区,海拔较低,为温带季风气候,海拔663米处不可能存在41cm的季节性冻土,A错误;
BC.长白山、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的半湿润和湿润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少于400mm,因此可以确定该山脉不可能是长白山脉、横断山脉,BC错误;
D.天山山脉地处内陆,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山麓地带降水较少,在半山腰处受西风带影响,从大西洋带来大量水汽,随着地势抬升形成形成大量降水,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较少,在1000米以上的地带,降水较多,因此L谷地故可能是位于天山山脉,D正确。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7.【答案】条件:丁海域受陆地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解释:3月初沿海海域水温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丙产卵场纬度较低,水温较高;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乙、甲产卵场依次逐渐符合要求。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 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影响水域的温度高低进行分析,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丁海域位于我国东海,纬度较低,水温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距大陆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较高;分析小黄鱼的洄游线路及其产卵洄游现象的原因,主要从各个水域的温度随着季节变化进行分析说明,小黄鱼3月初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路线选择,根据小黄鱼是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随水温变暖启动,甲乙丙三个产卵场,应该首先选择在丙海域,因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随着太阳直射点西北移动,北半球各海域水温逐渐升高,小黄鱼应该由丙继续北行,依次到达乙产卵场、甲产卵场产卵。如图所示:
【点评】洋流对沿岸气温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减温降湿的作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减温减湿的作用;对海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的海域,往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加快海水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使污染的范围扩大;对航海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航行速度快,逆着洋流航行速度慢。
18.【答案】(1)梯田位于海拔较高的群山密林间,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糯稻耐阴、耐寒;不同梯田朝向和海拔不同,光热组合多样。
(2)高埂增大梯田的蓄水量,利于抵抗干旱,且可养殖更多鱼鸭;足够的鱼鸭粪可满足糯稻生长的养分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糯稻稻株高达2米,可适应深水梯田环境。
(3)11月光照较弱,气温较低,晾晒需要时间较长;Z村地势起伏大,平地少;禾架晾晒可通风透气,缩短晾晒时间且节省土地。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旅游人数。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Z村在种植水稻时,选择品种多样糯稻的原因,主要从该地适宜多种糯稻随着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可知,糯稻耐阴、耐寒。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贵州省乙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林下光照不足,适宜耐阴、耐寒的糯稻生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梯田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水热组合状况多样,垂直分异规律明显,适宜种植多种糯稻。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约0.4米。解释Z村“稻—鱼—鸭”系统中,梯田田埂高达1.5米的的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地理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云贵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短缺。该地梯田田埂高度升高,有利于提高蓄水量,为“稻—鱼—鸭”系统提供充足水源,有利于养殖更多的鱼鸭;鱼鸭增多,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的病虫害,并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根据材料信息“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可知,糯稻植株高度较高,适宜在深水中生长。
(3)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晒糯稻的原因,主要从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该地位于贵州,1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贵州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光照条件不足,气温较低不利于晾晒,平地晾晒所需时间较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少,可供晾晒稻谷的面积较小;禾架晾晒可以增大稻谷之间的间隙,促进通风,有利于缩短晾晒时间;禾架晾晒可以减少晾晒稻谷占用的土地面积。
(4)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发挥区域的优势,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求措施。具体应该是: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旅游人数。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答案】(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知识点】河流地貌;季风环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河流地貌的地区的分布可知,在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最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根据图文资料可知,2万年前恒河河口处原为下切河谷,说明当属该地地处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河谷为“V”字形河谷。“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 ”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海水淹没,形成河口湾(海湾);“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携带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2)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该从该段时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来推测西南季风的强弱。若西南季风变强,流域内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多,上游侵蚀作用增强,在下游的泥沙堆积增多,若西南季风变弱,流域内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上游侵蚀作用减弱,在下游的泥沙堆积减少。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携沙能力没有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3)分析恒河三角洲萎缩的条件,主要从气候变暖、区域降水减少、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西南季风在减弱,会导致恒河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剧,会导致恒河泥沙含量降低;在未来如果地壳发生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也会导致恒河三角洲面积萎缩。
【点评】河流地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福建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福建)科隆自贸区和新太平洋自贸区(下图)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状况,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隆自贸区以运河航运为基础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2007年,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太平洋自贸区建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的成本上升 B.地理位置优势弱化
C.制造业的比例增加 D.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巴拿马建立新太平洋自贸区可直接(  )
A.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 B.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C.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D.提升运河转运能力
3.与新太平洋自贸区相比,中国首选科隆自贸区作为中拉贸易投资平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经济腹地 C.基础设施 D.地理位置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解析】【点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工业区位因素也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与农业区位因素比较工业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比农业小,特别是地形、气候和土壤,故工业区位选择在空间和时间更具有灵活性。以上分析属于综合分析,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想得到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政府政策优惠等。
1.A.自贸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市场等因素,劳动力因素对自贸易的发展影响较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会导致自贸区陷入困境,A错误;
B.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便捷的交通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科隆自贸区位于巴拿马运河沿线,科隆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越来越明显,B错误;
C.制造业的比例增加会促进科隆自贸区的发展,不是自贸区发展的障碍因素,C错误;
D.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巴拿马建立科隆自贸区,发展转口贸易(从各国进口商品再批发到拉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可以推知众多的自贸区的建立,各自贸区之间的竞争剧烈,导致了科隆自贸区市场份额降低是导致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可知,新太平洋自贸区是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其建立可以直接增加巴拿马国内的就业机会,制造业的发展会加大巴拿马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提升运河运转能力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之后的影响,并非直接影响。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根据材料可知,科隆自贸区早期(1948年)依托交通优势发展转口贸易,而后(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产业,而新太平洋自贸区是在2007年建立的,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因此,与新太平洋自贸区相比,科隆自贸区产业结构较优化,而新太平洋自贸区产业结构单一;两个自贸区在经济腹地、基础设施和地理位置方面差异不大。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021·福建)1997年以来,宁夏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逐步发展为“金沙滩”。2012年闽宁镇开始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未来将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光伏应用产业为闽宁镇提供绿色能源的同时,还能(  )
A.增加年降水量 B.减少风沙威胁
C.增大昼夜温差 D.降低地下水位
5.若应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与6月1日相比,闽宁镇7月1日光伏面板(  )
A.正午影子长度较长 B.跟踪调整时长较短
C.仰角移动幅度较小 D.水平转动角度较大
【答案】4.B
5.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原因。
(4)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4.发展光伏大棚、光伏发电等光伏应用产业,会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地面辐射会减弱,白天最高气温会降低,昼夜温差会减小,光伏面板及大棚覆盖在地表,具有减弱风速的作用,能够减少当地风沙的威胁。光伏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的气候严重较小,不会导致年降水量的增加,光伏产业的发展,会减弱当地水分蒸发,地表及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减少,地下水位不会降低,而会上升,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宁夏闽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始终在南方。根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宁夏闽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最大,与6月1日(距6月22日21天)相比,闽宁镇7月1日(距6月22日8天)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正午物体的影子长度较短,昼长较长,光伏面板跟踪太阳光的时间较长,日出方位东偏北角度更大,日落方位西偏北角度更大,光伏面板水平转动角度较大。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1·福建)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量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 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
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 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7.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8.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
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答案】6.C
7.D
8.C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
【解析】【点评】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6.A.影响城市人口数量多少与城市建成时间早晚没有关系,A错误;
B.由图可知,MK新城与早期卫星城相比距离剑桥大学城和牛津大学城较远,城市等级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并非人口数量多的原因,B错误;
C.由图可知,MK新城介于伦敦和伯明翰中间位置,MK新城有连接伦敦—伯明翰、剑桥大学城—牛津大学城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捷,是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地租高低不是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7.根据材料,MK新城以服务业(服务业一般规模较小,且不适宜集中,适合分散布局)为主,道路呈网格状,其建设主要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且MK 新城有铁路、高速公路与大学城、伦敦、伯明翰相通,因此可以推测MK新城的就业点应该相对比较分散,有利于人口生产生活。 选项D的就业点分散设置符合MK新城的规划。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8.根根据材料,“智慧城市”就是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推动MK新城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群,有利于MK新城担负伦敦的某些(服务业方面)职能。“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改变城市职能,MK新城以服务业为主,“智慧城市”建设不会使工业集聚,MK新城人口在2020年人口仅有27万,城市化发展,还没有处于逆城市化阶段。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1·福建)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10.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9.B
10.C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湖泊面积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其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9.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罗布泊在干涸过程中,湖泊面积逐渐减小,湖水盐度逐渐升高,因此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盐壳含盐量逐渐增加,因此最先形成的盐壳含盐量较小,后期形成的盐壳含盐量较大。据盐壳含盐量图可知,甲处盐壳含盐量最小,乙处含盐量最大,故可以推测,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甲、丙、乙。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0.根据上题的分析,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已经干涸了,形成了盐壳,据地下水埋深图可知,甲处地下水埋深较深,地下水水位较低;乙处仍然由湖水存在,可以提供大量的水进行蒸发,蒸发量较大;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经形成,而乙处、丙处仍为湖水覆盖,甲处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乙处、丙处,夜间甲处降温快,气温低于乙处、丙处,根据图文信息不能确定甲、乙、丙三处降水量的多少,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1·福建)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1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1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上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11.B
12.A
13.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乡村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村寨显得雄伟险峻。而且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山区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
11.根据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即我国1月份0℃等温线南移,说明当地当时气候趋向寒冷,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主要为窑洞,窑洞建筑几乎不用木材,说明当时当地森林资源短缺,降水较少,因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冷干。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根据图文资料可知,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木材消耗量很大,说明在仰韶文化早、中期森林砍伐量大。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原有的农田、聚落被淹没,该地区聚落被迫向高处迁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可知,“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图中信息显示,窑洞建在坡度较陡的坡地上,在坡地上横向开凿窑洞,门口处上覆黄土层较薄,故门口处宽度较小,随着向纵深开凿,黄土层厚度逐渐增大,窑洞内部宽度应该逐渐变大,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A选项符合窑洞开凿要求。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021·福建)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下表),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站点 海拔(m)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土壤冻结天数(天)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cm)
① 663 22.8 276 97 41
② 776 21.2 352 103 56
③ 1106 19.6 554 120 64
④ 1210 19.2 599 126 103
⑤ 1854 16.5 802 144 85
14.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的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
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854米
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
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
15.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积雪深度 B.风力大小 C.冬季气温 D.太阳辐射
16.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答案】14.C
15.A
16.D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国的气候
【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4.A.从表中资料可看出五个站点中,站点⑤海拔1854米(最高),降水最多,只能说明是五个站点中降水最多,并不能说是其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在1854米,A错误;
B.表格中五个站点的年降水量与7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对降水的影响是不大的,气温降低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不是气温低降水多,B错误;
C.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山脉L谷地季节性冻土广布,说明该山脉纬度较高,且冻土只能在气温低时(冬季)存在,⑤处海拔高度1854米,土壤冻结天数144天,大致5个月,是最冷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份,C正确;
D.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D错误故答案为:C。
15.A.从表中资料可看出,⑤站点的降水比④站点多了200mm左右,降水多,冬季积雪可能大,积雪的深度就大,积雪深度有效地保持地温,因此土壤冻结最大深度比④站点小,A正确;
B.风力大小对地温的影响不大,且④、⑤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风力大小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
C.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⑤站点的冬季气温比④站点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应该更大,但表中土壤冻结最大深度⑤站点比④站点小,C错误;
⑤站点海拔比④站点高,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⑤站点可能更强,但⑤站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不一定更强,不能确定④站冻结深度更大,D错误。
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6.A.太行山地处暖温带地区,海拔较低,为温带季风气候,海拔663米处不可能存在41cm的季节性冻土,A错误;
BC.长白山、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的半湿润和湿润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少于400mm,因此可以确定该山脉不可能是长白山脉、横断山脉,BC错误;
D.天山山脉地处内陆,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山麓地带降水较少,在半山腰处受西风带影响,从大西洋带来大量水汽,随着地势抬升形成形成大量降水,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较少,在1000米以上的地带,降水较多,因此L谷地故可能是位于天山山脉,D正确。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1·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厘清鱼类洄游规律,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
分析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画出3月初小黄鱼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线路,并解释小黄鱼沿该线路产卵洄游的现象。
【答案】条件:丁海域受陆地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解释:3月初沿海海域水温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丙产卵场纬度较低,水温较高;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乙、甲产卵场依次逐渐符合要求。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 丁海域成为小黄鱼越冬场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影响水域的温度高低进行分析,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丁海域位于我国东海,纬度较低,水温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距大陆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较高;分析小黄鱼的洄游线路及其产卵洄游现象的原因,主要从各个水域的温度随着季节变化进行分析说明,小黄鱼3月初从丁越冬场出发,经过甲、乙、丙三个产卵场的洄游路线选择,根据小黄鱼是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随水温变暖启动,甲乙丙三个产卵场,应该首先选择在丙海域,因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随着太阳直射点西北移动,北半球各海域水温逐渐升高,小黄鱼应该由丙继续北行,依次到达乙产卵场、甲产卵场产卵。如图所示:
【点评】洋流对沿岸气温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减温降湿的作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减温减湿的作用;对海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的海域,往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加快海水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使污染的范围扩大;对航海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航行速度快,逆着洋流航行速度慢。
18.(2021·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数百年来,贵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下图),种植品种多样的糯稻,并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形成"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2011年被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每年11月,丰收的糯稻晾晒在禾架上,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从梯田位置角度,分析Z村在种植水稻时,选择品种多样糯稻的原因。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约0.4米。解释Z村“稻-鱼-鸭”系统中,梯田田埂高达1.5米的现象。
(3)稻谷通常铺置于地面晾晒。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晒糯稻的原因。
(4)简述Z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梯田位于海拔较高的群山密林间,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糯稻耐阴、耐寒;不同梯田朝向和海拔不同,光热组合多样。
(2)高埂增大梯田的蓄水量,利于抵抗干旱,且可养殖更多鱼鸭;足够的鱼鸭粪可满足糯稻生长的养分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糯稻稻株高达2米,可适应深水梯田环境。
(3)11月光照较弱,气温较低,晾晒需要时间较长;Z村地势起伏大,平地少;禾架晾晒可通风透气,缩短晾晒时间且节省土地。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旅游人数。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Z村在种植水稻时,选择品种多样糯稻的原因,主要从该地适宜多种糯稻随着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可知,糯稻耐阴、耐寒。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贵州省乙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林下光照不足,适宜耐阴、耐寒的糯稻生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梯田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水热组合状况多样,垂直分异规律明显,适宜种植多种糯稻。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约0.4米。解释Z村“稻—鱼—鸭”系统中,梯田田埂高达1.5米的的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地理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云贵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短缺。该地梯田田埂高度升高,有利于提高蓄水量,为“稻—鱼—鸭”系统提供充足水源,有利于养殖更多的鱼鸭;鱼鸭增多,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的病虫害,并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根据材料信息“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可知,糯稻植株高度较高,适宜在深水中生长。
(3)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晒糯稻的原因,主要从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该地位于贵州,1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贵州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光照条件不足,气温较低不利于晾晒,平地晾晒所需时间较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少,可供晾晒稻谷的面积较小;禾架晾晒可以增大稻谷之间的间隙,促进通风,有利于缩短晾晒时间;禾架晾晒可以减少晾晒稻谷占用的土地面积。
(4)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发挥区域的优势,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求措施。具体应该是: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旅游人数。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2021·福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答案】(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知识点】河流地貌;季风环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河流地貌的地区的分布可知,在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最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根据图文资料可知,2万年前恒河河口处原为下切河谷,说明当属该地地处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河谷为“V”字形河谷。“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 ”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海水淹没,形成河口湾(海湾);“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携带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2)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该从该段时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来推测西南季风的强弱。若西南季风变强,流域内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多,上游侵蚀作用增强,在下游的泥沙堆积增多,若西南季风变弱,流域内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上游侵蚀作用减弱,在下游的泥沙堆积减少。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携沙能力没有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3)分析恒河三角洲萎缩的条件,主要从气候变暖、区域降水减少、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西南季风在减弱,会导致恒河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剧,会导致恒河泥沙含量降低;在未来如果地壳发生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也会导致恒河三角洲面积萎缩。
【点评】河流地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