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系统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教材,对于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能正确读、写分数。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带了几块月饼,我们来分一分好吗?
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知道你就大声说出来,每人几块,是这样的吗?(板书:2块)
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这样可以吗(板书:1块)
我这有1块大一点的月饼,还是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半块)
如果这半块用一个数来表示,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那就需要一个新的数是吗?那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半块月饼呢?(0.5、 1/2)是这个数吗 见过吗?它叫——分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的大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谁呀?——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来写你们来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二分之一
1.实物中建立1/2
(1)直观演示:
不等分:就把这块月饼,分给他们俩。(把月饼剪成大小不一的两半)这半给你,这半给你。是这么分吗?(不是)为什不是呀?(不公平)
平均分:你想怎么分?(生折纸、老师剪)
他也把这块月饼分成2份,比一比,这2份大小怎样?(大小一样)
他这种分法是什么分?(板书:平均分)
那1/2在哪呢?被平均分的这个月饼的一半就是整块月饼的1/2,另一半也是这块月饼的1/2.(边说边帖)
对比深化:黑板上的月饼是平均分,我拿的是平均分吗?(拿出开始剪的一大一小的两块)这一小半能用1/2来表示吗?(不能)
小结:看来,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刚才,在我们平均分月饼的过程中,其实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那就是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
在很早以前,人们在分物品的时候,比如说分月饼,分着分着就得不到完整的一块了。这个时候还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了)怎么办呀?怎么办?(用分数表示)对呀,就用分数来表示。所以,分数是由于我们的需要而产生的。
(3)根据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意义:
其实,人类认识分数,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开始的时候,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当时是用算筹来表示,后来印度出现了用上下两个数表示分数。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分数表示方法就一直用到了今天。
那你知道这条分数线表示什么意思吗?他表示平均分,表示什么?(平均分)
分数线下边这个2表示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知道的?他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在分数线下边写2,他的名字叫分母,叫什么?(分母)
分数线上边这个1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后其中的一份,他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分子,叫什么?(分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进一步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动手操作,深化理解1/2
(1)类比推理:
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除了月饼,你还想到了那些物体的二分之一呢?
(2)动手操作:
你们能找到这块月饼的1/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方形的纸,你能找到它的1/2吗?(能)那好,开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找到这张纸的1/2,请你把其中的1/2 ,用水彩笔快速的涂上颜色,用小斜线涂出阴影就可以,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多,动作最迅速,开始!
展示作品:
谁是第一个,举起手来,挺好,用动作告诉我你已经完成了。
其实人有想法是最重要的,而且别人的想法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启发。现在就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作品好吗?
(4)对比深化
我把这两名同学的作品放在大屏上(出示课件)有的同学发现了,诶-!老师怎么多了一张作品呀?是呀,你们看这第三个作品,这一个三角形是不是这张纸的1/2呀?(是)
所以,折法不同没关系,折出的形状不同也没关系,只要平均分份(2份),那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2。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5)巩固练习
咱们同学动手能力非常强,那现在要考考你的观察力了,快看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 )里画“√”
我们用动作表示,你认为正确就打“√”,你认为错误就打“×”好吗?
准备,该出手时再出手,请看第一幅图,想好了吗?出——!让我看到你的选择,谁想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听明白了吗?真好,准备,看第二幅图(握拳)想好了吗?准备——!出——!
都是“×”啊!你要说人家错了,你得讲道理,为什么他错了?
同意吗?这位同学的回答的掷地有声,因为不是平均分,所以涂色部分不是它的1/2。
那么好(看第三幅图)准备——!出——!
我仔细看了看真的是平均分,你们为什么还打“×”?为什么?
噢!那是这幅图被平均分成3份,那每一份应该是它的(1/3),你们观察得太仔细了。的确是这样,那我们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他的1/2,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3。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1/3。】
研究几分之一
1.动手操作
太好了,那么我们认识1/2和1/3,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啊?
看来同学们对分数还是很感兴趣的。现在就利用你手中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把你心目中的那个几分之一折出来,用阴影表示出来,听明白了吗?开始!(生动手,折画。)
2.作品展示
还是有想法最了不起;能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更了不起,我们先看前面的同学,好吗?(4名同学)请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分数是多少。
好,会学习的孩子是最会观察的,请你们看他们心目中的分数都是1/4,问题来了,明明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
同学说的我听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4。那只不过这个1/4是谁的1/4,什么形?(长方形的1/4)。那这个1/4是谁的1/4?(圆形的1/4)他的1/4呢?(正方形的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3.相同图形——比大小
(1)作品展示:
我还想采访一下,谁用了圆形啊?你表示的是圆的几分之一?请你看看,涂色部分是圆的几分之一 (1/2、 1/3、 1/6、 1/8、 边贴边说边写)
(2)观察发现:
好孩子可是会观察的,请你观察这些分数,看它有什么规律,快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分子没变,分母变了)分子都是几呀?分子没变说明分子都是相同的(板:分子相同)
分母在变,我们看看分数,再看看图形。1/2 的分母是2,就是把这个图形怎么样?(平均分成2份)真好!1/3分母是3,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1/6分母是6,把这个圆平均分成(6份)。分母越来越大,说明分的份数就越来越多,反而这一份,快来看看,反而怎么样啊?(越来越小)的确是,一份反而越来越小,那也就是它们的分子相同的时候,分母越大它表示的分数反而越小,那就是分母大则数小(板;分母大则数小),我们来齐说一下。
(3)空间想象:
有的同学发现这一规律了,有的同学没有。没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时候想象会帮助我们思考,你喜欢吃西瓜吗?(喜欢)
有一个西瓜这么大,都给你吃,你吃这么大个对吗?现在妈妈回来了,要几个人吃这个西瓜。(2个)那就是把西瓜平均分成。(2份)你吃其中一份,吃了多少?(1/2)用手比一比吃了多少?啊,爸爸又回来了,现在需要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几份(3份)那你要吃多少?(1/3)同学比比看多少了?小了点,是吗?那要是4四个人吃,要平均分成(4份)你吃多少?(1/4)比一下你吃多少?1/3和1/4比较起来谁小一些?来了10人,平均分成(10份),比一下你吃1/10是多少?那要是100个人,你只吃多少?(1/100)比一比你吃了多少,就这么点了是吗?1/10和1/100比较起来谁更小一些呢?
有的同学发现了?来的人越多,分的份数越多,你吃的那一份就越小,的确这样的,看来同学们都是会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可是会学习的孩子不但会观察、会思考、更要会读书。现在把书轻轻翻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你快速的阅读,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没有问题看完书就把书合上。
三、巩固练习
出示习题: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看大屏。
四、深化练习
用分数讲故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喜欢这个朋友吗?你能用分数讲一个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