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学科素养提升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学科素养提升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20 20: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学科素养提升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一群处于能级的氢原子,最终跃迁到能级状态,在此过程中能放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钍的半衰期为24天,1g钍经过120天后还剩0.2g钍
D.核反应方程中的为质子
2.发生放射性衰变变为,半衰期约为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与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四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为11400年
C.衰变为的过程中放出射线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的衰变
3.如图,一个原子核X经如图所示的一系列、衰变后,生成稳定的原子核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此过程中放射出氦核的总个数为11个
B.在此过程中共经历6次衰变
C.原子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射线是电子流,因为原子核内没有电子,所以射线是核外电子逸出原子形成的
D.在此过程中增加温度可加快核反应速度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入人体,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在人体内衰变放出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相遇而湮灭转化为一对光子,被探测器探测到,经计算机处理后产生清晰的图像。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入人体,的主要用途是(  )
A.利用它的射线 B.作为示踪原子
C.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 D.有氧呼吸
5.关于核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是中子 B.,X是电子
C.,X是质子 D.,X是粒子
6.现在医院一般采用呼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半衰期是5730年,而且大部分是衰变,所以对人体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方程为
B.衰变过程中的质量等于和电子的质量之和
C.100个原子,经过11460年后还剩25个
D.如果将来全球变暖,的半衰期会缩短
7.下列原子核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可能为
B.“人造太阳”是一种氘核、氚核结合生成氦核、中子的热核反应,核反应方程式是
C.铀238的α衰变方程
D.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式为
8.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新的粒子而变为,同时伴随有射线产生,其方程为,的半衰期为24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射线是镤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B.是钍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化成一个中子时产生的
C.为质子
D.100个原子核经过24天后还剩50个
9.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2018年8月23日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下列核反应方程中为中子的是(  )
A. B.
C. D.
10.下列表示放射性元素碘131()β衰变的方程是(  )
A.→+ B.→Xe+
C.→+ D.→+
11.关于原子核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快慢取决于环境温度的高低 B.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射线是电子流,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的 D.原子核衰变均会放出能量
12.“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是由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下面可能表示我国第一个钚238同位素电池的衰变方程的是(  )
A. B.
C. D.
13.钍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新的粒子而变为镤,同时伴随有γ射线产生,其方程为→+X,钍的半衰期为24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为质子
B.X为电子
C.X是钍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时产生的
D.1g钍经过120天后还剩0.3125g
14.C具有放射性,其衰变方程为CNe,C的半衰期为5730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的质量大于N和电子的质量之和
B.探测到某古树中C的含量为原来的 ,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为22 920年
C.衰变中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D.一个静止碳核在匀强磁场中发生衰变,氮核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比电子大
15.活体生物由于需要呼吸,其体内的14C含量大致不变,死后停止呼吸,体内的14C含量开始减少。由于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个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人们可通过测定古木的14C含量,来估计它的大概年龄,这种方法称之为碳定年法。14C衰变为14N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约为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古木的死亡时间约为5730年
B.14C与14N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升高古木样品所处环境的温度将加速14C的衰变
二、解答题
16.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静止的,发现了放射性磷和另一种粒子,并因这一伟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写出这个过程的核反应方程式;
(2)若该种粒子以初速度与一个静止的核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核反应,该粒子碰后的速度大小为,运动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求碰撞后核的速度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
B.一群处于能级的氢原子,最终跃迁到能级状态,在此过程中能放出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B正确;
C.钍的半衰期为24天,1g钍经过120天后还剩钍
选项C错误;
D.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核反应方程
中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为中子,选项D错误。
故选B。
2.B
【解析】
A.、、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A错误;
B.设原来的质量为,衰变后剩余质量为,则有
其中为发生半衰期的次数,由题意可知剩余质量为原来的,故
所以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为11400年,B正确;
C.衰变为的过程中质量数没有变化而核电荷数增加1,所以是其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以放出射线,C错误;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以及化学环境无关,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AB.由图可知,X的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则质量数为238,Y的中子数为124,质子数为82,则质量数为206,质量数减少
发生衰变的次数为
所以放出的氦核的总个数为8个,发生衰变的次数为
故B正确,A错误;
C.射线是高速电子流,来自原子核内部中子的衰变,发生衰变时,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故C错误;
D.半衰期由放射性元素本身决定,衰变的速度与温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4.B
【解析】
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入人体后,由于它能放出正电子,并能与人体内的负电子产生一对光子,从而被探测器探测到,所以它的用途是作为示踪原子。
故选B。
5.A
【解析】
由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有
解得
则X是中子。
故选A。
6.A
【解析】
A.衰变过程中遵循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所以衰变方程为
故A正确;
B.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质量会亏损,遵循的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而非质量守恒规律,所以衰变过程中是的质量不等于和电子的质量之和,故B错误;
C.半衰期是大量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个别的原子核没有意义,故C错误;
D.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因素决定,与外界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所以地全球变暖不会影响半衰期,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A.方程
其中质量数不守恒,不可能是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故A错误;
B.方程
其中电荷数不守恒,不可能是核反应方程,故B错误;
C.方程
质量数不守恒,不可能是铀238的α衰变方程,故C错误;
D.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式为
故D正确。
故选D。
8.A
【解析】
A.射线是镤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故A正确;
BC.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知衰变过程中放出了一个电子,即X为电子,是由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产生的,故BC错误;
D.半衰期是一个统计规律,只对大多数原子核才能成立,对少数原子核是不成立,故D错误。
故选A。
9.D
【解析】
根据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选项A的核反应方程中的质量数为零,电荷数为1,为正电子;选项B的核反应方程中的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为氦核;选项C的核反应方程中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1,为质子;选项D的核反应方程中的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为中子。
故选D。
10.B
【解析】
β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释放一个β粒子(即电子)产生新核的过程,原子核衰变时质量数与电荷数都守恒,结合选项分析可知,选项B正确。
故选B。
11.D
【解析】
A.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快慢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即与环境温度,压强,及质量多少均无关,故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中的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但是不能揭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B错误;
C.β射线是原子核发生β衰变产生的,不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的,故C错误;
D.原子核衰变时发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能量释放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12.B
【解析】
方程式A是重核裂变,不是衰变方程,错误;CD中电荷数都不守恒;只有B满足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且是衰变方程。
故选B。
13.BC
【解析】
AB.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知,钍核衰变过程中放出了一个电子,即X为电子,选项A错误,B正确;
C.发生β衰变时释放的电子是由钍核内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时产生的,选项C正确;
D.钍的半衰期为24天,经过120天即经过5个半衰期,故1g钍经过120天后还剩0.03125g,选项D错误。
故选BC。
14.AC
【解析】
A.该反应放出能量,有质量亏损,则C的质量大于N和电子的质量之和,选项A正确;
B.探测到某古树中C的含量为原来的 ,则已经经过了两个半衰期,则该古树死亡时间距今大约为11460年,选项B错误;
C.衰变中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选项C正确;
D.一个静止碳核在匀强磁场中发生衰变,根据动量守恒可知,氮核和电子的动量等大反向,根据
可知,电量较大的氮核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比电子小,选项D错误。
故选AC。
15.AC
【解析】
A.设原来14C的质量为M0,衰变后剩余质量为M,则有
M=M0()n
其中n为发生半衰期的次数,由题意可知剩余质量为原来的,故
n=1
所以死亡时间为5730年,A正确;
B.14C的中子数是8个,14N的中子数是7个,B错误;
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质量数没有变化,而核电荷数增加1,是14C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了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放出β射线,C正确;
D.放射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以及化学环境无关,D错误。
故选AC。
16.(1) (2)运动方向与该粒子原运动方向相同
【解析】
(1)根据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知核反应方程式为:。
(2)设该种粒子的质量为m,则核的质量为,碰撞后核的速度为v2
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解得:
则碰撞后核的运动方向与该粒子原运动方向相同。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