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原子核的组成 学科素养提升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天然放射现象是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的,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以元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
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有力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的结构
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后不再具有放射性
D.、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2.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原子内部存在电子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确定了原子核的存在
C.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并提出分子电流假说
D.英国科学家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定律
3.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定量规律、电流的磁效应、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学家探究发现,他们依次是( )
A.开普勒、库仑、洛伦兹、贝克勒尔
B.牛顿、库仑、奥斯特、贝克勒尔
C.卡文迪许、库仑、奥斯特、贝克勒尔
D.牛顿、库仑、安培、卢瑟福
4.下列说法丕正确的是( )
A.根据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B.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C.用平行的单色光垂直照射一个刀片,发现屏上刀片的阴影的边缘模糊不清,这是光的衍射现象
D.摄影师在拍摄玻璃橱窗的陈列物时,在照相机镜头前装偏振滤光片,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减弱玻璃的反射光,使影像清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按时间先后,顺序为“玻尔原子结构假说一核式结构模型一枣糕模型”
B.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不会发出射线
C.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D.只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宏观物体只具有粒子性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更好接收波长为300m的无线电波,应把收音机的调谐频率调到1000
B.在同一金属的光电效应中,黄光照射下逸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不一定比绿光照射下逸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小
C.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同时粒子散射实验也是用来估算原子核半径最简单的办法
D.原子序数大于83的原子一定有天然放射现象,而小于83的原子都没有天然放射现象
7.以下事实为“原子核可再分”的依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 B.粒子散射实验
C.氢原子发光 D.天然放射现象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B.天然放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C.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中子,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
D.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是从原子核中出射的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将每一份最小能量称为“光子”
B.汤姆孙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让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波尔的原子模型可以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D.原子核中的中子与其他核子间无库仑力,但有核力,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
10.卢瑟福通过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发现了质子,它的符号是( )
A. B. C. D.
11.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定量规律、电流的磁效应、原子核天然放射性现象由不同的物理学家探究发现,他们依次是( )
A.开普勒、库仑、洛伦兹、贝克勒尔
B.牛顿、库仑、奥斯特、卢瑟福
C.卡文迪许、库仑、奥斯特、卢瑟福
D.牛顿、库仑、奥斯特、贝克勒尔
12.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α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
C.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出了的电子的电荷量
D.贝克勒尔提出了光电效应方程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子衍射现象的发现为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
B.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C.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的结构
14.质子数与中子数互换的核互为镜像核,例如是的镜像核,同样也是的镜像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互为镜像核
B.和互为镜像核
C.和互为镜像核
D.互为镜像核的两个核质量数相同
15.是镭的一种同位素,对于这两种镭的原子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质量数
B.它们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和不同的原子序数
C.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和不同的中子数
D.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和不同的化学性质
二、解答题
16.在探索原子核的结构时,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在发现质子后,人们根据什么认为原子核并不仅仅是由质子构成的?
17.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的结构是从什么现象开始的?为什么?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有些原子核不稳定,可以自发地衰变,但不是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故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的结构,故B正确;
C.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关,故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故C错误;
D.、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故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原子内部存在电子。A正确;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原子核还有复杂的结构。B错误;
C.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C错误;
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纽曼和韦伯提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定律。D错误。
故选A。
3.B
【解析】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发现库仑定律,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贝克勒尔发现原子核具有放射性,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D
【解析】
A.多普勒效应常用来测量相对运动物体的速度,故可以用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A正确;
B.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B正确;
C.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一个刀片,发现屏上刀片的阴影边缘模糊不清,这是光的衍射现象,C正确;
D.拍摄玻璃窗内的物品时,反射光的振动方向和玻璃橱窗内的物品光的振动方向不同,所以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可以减弱玻璃表面反射光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A.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按时间先后,顺序为“枣糕模型一核式结构模型一波尔原子结构假说”,故A错误;
B.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些也会发出射线,故B错误;
C.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元素,两者相差就越大。故C正确;
D.根据德布罗意的观点,宏观物体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故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
A.为更好接收波长为300m的无线电波,其波长与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有
又因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可得,电磁波在任何介质中的频率均为1000,所以,应把收音机的调谐频率调到1000,A不符合题意;
B.光电效应中发射出的光电子初动能大小不同,所以,在同一金属的光电效应中,黄光照射下逸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不一定比绿光照射下逸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小,B不符合题意;
C.由物理学史,可知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同时粒子散射实验也是用来估算原子核半径最简单的办法,C不符合题意;
D.原子序数大于83的原子一定有天然放射现象,而小于83的原子也可能有天然放射现象,比如放射性同位素,D错误。
故选D。
7.D
【解析】
天然放射现象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无关,说明射线来自原子核,其它选项均不能作为“原子核可再分”依据,故选D。
8.C
【解析】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但是不能说明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故A错误;
B.天然放射现象中的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并不是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故B错误;
C.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中子,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故C正确;
D.光电效应中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是从原子中出射的,并不是原子核,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A.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将每一份最小能量称为“能量子”,故A错误;
B.汤姆孙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让人们认识到原子本身具有内部结构,故B错误;
C.波尔的原子模型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故C错误;
D.原子核中的中子与其他核子间无库仑力,但有核力,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
A.表示氢原子核,即质子,故A正确;
B.表示氦原子核,即α粒子,故B错误;
C.表示电子,故C错误;
D.表示中子,故D错误。
故选A。
11.D
【解析】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库伦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定量规律,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贝克勒尔发现了原子核天然放射性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C
【解析】
A.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卢瑟福通过а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错误;
B.a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原子具有核式结构,B错误;
C.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发现了电荷量的量子化,C正确;
D.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D错误。
故选C。
13.A
【解析】
A.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谢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故A正确;
B.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故B错误;
C.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有的甚至几乎达到而被反弹回来,卢瑟福根据该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故C错误;
D.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故D错误。
故选A。
14.ACD
【解析】
AB.根据镜像核的定义及质量数A等于核电荷数Z和中子数n之和,可知和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互换了,互为镜像核;和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互换了,互为镜像核.故AC两项正确.
B.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8;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8,没有互换,不是镜像核.故B项错误.
D.互为镜像核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互换,质子数加中子数不变,所以互为镜像核的两个核质量数相同.故D项正确.
故选ACD。
15.AC
【解析】
ABC.原子核的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是相等的,且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由此知这两种镭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均为88,核子数分别为228和226,中子数分别为140 和138,故AC正确,B错误;
D.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核外电子数决定,因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故D错误。
故选AC。
16.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它的质量数不相等
【解析】
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它的质量数不相等,也就是说,原子核除去含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外,还应该含有其他的粒子。
17.见详解;见详解
【解析】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放出的α射线、β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光子,能量也很高,从原子核内部能够射出这样高能的粒子,使人们意识到原子核是一个能量的宝库,揭示了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结构。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