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自主提升过关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5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自主提升过关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21 01:0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自主提升过关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他微粒都没有波粒二象性
B.随着电磁波频率的增大其粒子性越来越显著
C.大量光子的行为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显示粒子性
D.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光的衍射和干涉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2.对于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是一种机械波 B.光是一种电磁波
C.光的能量是连续的 D.光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力是短程力,只存在于相邻的核子之间
B.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C.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的暗条纹区域没有光子到达
D.在微观物理学中,粒子没有动量
4.以下关于物质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物粒子与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故实物粒子与光子是本质相同的物体
B.一切运动着的物体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
C.机械波、物质波都不是概率波
D.实物粒子的动量越大,其波动性越明显,越容易观察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速度越小,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越低
B.在振荡电路中,当线圈中电流变大时,电容器里的电场强度也变大
C.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
D.照相机镜头表面的镀膜是光的偏振现象的应用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体辐射强度与温度、材料种类、表面状况有关
B.电子衍射实验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C.单缝衍射中央亮条纹最宽,圆孔衍射中会出现泊松亮斑
D.自然光通过一偏振片a后得到偏振光,该偏振光再通过另一偏振片b,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成45°,则没有光透过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速度越高,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越低
B.在振荡电路中,当线圈中电流变大时,电容器里的电场强度也变大
C.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
D.照相机镜头表面的增透膜是光的偏振现象的应用
8.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
C.在光的干涉中,暗条纹的地方是光子不会到达的地方
D.在光的干涉中,光子一定到达亮条纹的地方
9.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同学用a、b两种单色光分别照射同一光电管,发现a光对应的遏止电压大于b光对应的遏止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小 B.a光光子的能量小于b光光子的能量
C.a光的粒子性比b光的粒子性明显 D.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b光
10.关于物质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长
B.动能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短
C.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中子的波长短
D.如果甲、乙两电子的速度远小于光速,甲电子的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则甲电子的波长也是乙电子的3倍
11.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粒子的动量越小,其波动性越易观察
B.速率相同的质子和电子,质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电子长
C.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
D.电子的衍射现象可以证明光具有粒子性
12.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光的粒子性越明显
B.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C.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13.、是两种单色光,其频率分别为、,且,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子动量之比为
B.若、光射到同一干涉装置上,则相邻条纹的间距之比为
C.若、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之差
D.若、是处于同一激发态的原子跃迁到A态和B态产生的,则A、B两态的能级之差
14.根据下列图像所反映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对应的三种光中“黄光(强)”的光子能量最强
B.根据图甲分析可知若用橙光照射同一实验装置可能没有光电流产生
C.图乙中现象说明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D.图丙中现象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可运用波动规律确定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具体位置
15.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规律解释
C.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装置后形成干涉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D.一个动量为p的电子对应的物质波波长为hp(h为普朗克常量)
二、解答题
16.请针对“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17.历史上美国宇航局曾经完成了用“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实验。探测器上所携带的重达370kg的彗星“撞击器”将以1.0×104 m/s的速度径直撞向彗星的彗核部分,撞击彗星后“撞击器”熔化消失,这次撞击使该彗星自身的运行速度出现1.0×10-7 m/s的改变。已知普朗克常量h=6.6×10-34 J·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求:
①撞击前彗星“撞击器”对应的物质波波长;
②根据题目中相关信息数据估算彗星的质量。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玻璃二象性,故A错误;
B.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频率越大的光,光子能量越大,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故B正确;
C.光即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大量光子的行为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显示粒子性,故C正确;
D.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光的衍射和干涉揭示了光的波动性,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项,故选A。
2.B
【详解】
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可知,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A
【详解】
A.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原子核的半径数量级在,所以核力只存在于相邻的核子之间,核力是原子核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故A正确;
B.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故B错误;
C.光波是概率波,其个别光子的行为是随机的,光子到达暗条纹处的概率很小,但也有光子到达暗条纹处,到达明条纹处的概率很大,故C错误;
D.在微观物理学中,粒子具有动量,动量为
故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A.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实物粒子与光子不是本质相同的物体,故A错误;
B.无论是大到太阳、地球,还是小到电子、质子,都与一种波相对应,这就是物质波,故B正确;
C.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物质波是概率波,故C错误;
D.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公式
可知,粒子的动量越小,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明显,越容易观察,故D错误。
故选B。
5.A
【详解】
A.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速度越小,则电子动量越小,根据
可知电子的波长越长,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越弱,故A正确;
B.在LC振荡电路中,当线圈中电流变大时,电容器正在放电,则电容器里的电场强度变小,选项B错误;
C.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不变的电场,选项C错误;
D.在光学元件中,由于元件表面的反射作用而使光能损失,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常在光学元件表面镀层透明介质薄膜,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其原理是薄膜干涉。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黑体辐射强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的强度增加,而与材料种类、表面状况无关,A错误;
B.电子衍射实验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B正确;
C.单缝衍射中央亮条纹最宽,小的圆形障碍物衍射中会出现泊松亮斑,C错误;
D.自然光通过一偏振片a后得到偏振光,该偏振光再通过另一偏振片b,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成45°时,仍有光透过b,当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成90°时,没有光透过b,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A.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速度越高,则其动量越大,由
可知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就越短,越不容易发生衍射,则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就越高,故A错误;
B.在振荡电路中,当线圈中电流变大时,说明电容器正在放电,由
可知电容器里的电场强度在变小,故B错误;
C.泊松亮斑是光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光照射不透明的圆盘时阴影的中心出现一个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造成的,故C正确;
D.照相机镜头表面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使反射光减弱,从而增加透射光,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光的波动性是对大量光子集体行为的一种描述,所以不能说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故A错误;
B.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故B正确;
CD.在光的干涉中,亮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高的位置,暗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低的位置,光子并不是一定到达亮条纹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就不出现在暗条纹的地方,故C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B.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
a光对应的遏止电压大于b光对应的遏止电压,所以a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a光的频率较大,a光光子的能量大于b光光子的能量,故AB错误;
C.a光的频率较大,所以a光的粒子性比b光的粒子性明显,故C正确;
D.a光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故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
A.由
可知,动量大的波长短,电子与质子的速度相等时,电子质量小,动量小,波长长,故A正确;
B.电子与质子动能相等时,由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可知,电子的动量小,波长长,故B错误;
C.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其波长相等,故C错误;
D.如果甲、乙两电子的速度远小于光速,甲电子的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甲电子的动量也是乙电子的3倍,则甲电子的波长应是乙电子的,故D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
A.由
知,p越小,λ越大,其波动性越易观察,A正确;
B.由

质子的质量大于电子的质量,质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电子短,B错误;
C.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特性,C错误;
D.电子的衍射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D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
A.光的波长越短,光的频率越大,根据
知光子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A正确;
B.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B正确;
C.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C正确;
D.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D错误。
故选D。
13.BD
【详解】
A.光子的动量为

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的波长
双缝干涉装置上相邻亮条纹的间距为
所以
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其中为金属的逸出功;则有
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是由处于同一激发态的原子跃迁到A态和B态时产生的,设初始激发态的能量为,则有
所以
同理

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D。
14.BC
【详解】
A.因为蓝光的遏止电压最大,根据
则图甲中对应的三种光中“蓝光”的光子能量最强,所以A错误;
B.因为橙光的频率比上面两种光的小,根据图甲分析可知若用橙光照射同一实验装置可能没有光电流产生,所以B正确;
C.图乙中现象说明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所以C正确;
D.图丙中现象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不能运用波动规律确定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具体位置,因为电子波为概率波,无法确定单个电子的运动位置,则D错误;
故选BC。
15.AC
【详解】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A正确;
B.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量子理论来解释,但不能用光的波动性解释,B错误;
C.电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正确;
D.根据德布罗意波波长公式,一个动量为p的电子对应的物质波波长
(h为普朗克常量),D错误。
故选AC。
16.见解析
【详解】
光一直被认为是最小的物质,虽然它是个最特殊的物质,但可以说探索光的本性也就等于探索物质的本性;历史上,整个物理学正是围绕着物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而展开的;光学的任务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辐射、传播和接收的规律;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生理效应等)以及光学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观客体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这一科学理论最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在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从而肯定了光既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
17.①②
【详解】
①撞击前彗星“撞击器”的动量为:
则撞击前彗星“撞击器”对应物质波波长为:
②以彗星和撞击器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规定彗星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υ=M△υ
则得彗星的质量为:
答:①撞击前彗星“撞击器”对应物质波波长是1.8×10﹣40 m.
②彗星的质量是3.7×101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