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1 17: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一、选择题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民主进程进行过合理的设计,准备分三期逐步完成。后来“见让位于袁(世凯),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由此可见,《临时约法》
A.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 B.有悖于民主共和精神
C.坚持了基本立法原则 D.实现了民主宪政目标
3.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5.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它(  )
A.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B.团结了一些开明地主
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10.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11.(2016·安徽高三一模)“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这直接反映了
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
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12.(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 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 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
13.(2021·陕西高三二模)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14.(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该规定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16.(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月考)1912年民国成立后,唐群英、张昭汉、沈佩贞等60余人以中华民国女界代表的名义,上书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提出将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议案被否决后,女界中激进分子于3月19日以“武装的状态”闯入参议院的议事厅。因有众多警卫把守,求见议长未果,遂将议院会场门窗玻璃击破,并将欲阻止其行动的一个警卫兵踢倒在地,唐群英等坚持几个小时才散去。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女性参政意识深入人心 B.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C.民国初期民主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革命与女权革命同步交织进行
17.(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抗战后期,一批先进的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抗战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
A.从历史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尝试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问题
C.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 D.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制造舆论
二.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 溥仪退位诏书。诏书影印件如图所示:
提取如图中有关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共和”是怎么来的?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
﹣﹣摘编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自拟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1.C
【详解】
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在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错误。
2.A
【详解】
根据材料“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得出《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故A选项正确;《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而制定,没有体现是否坚持立法原则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废除,没有实现民主宪政的目标,故D选项错误。
3.B
【详解】
材料“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在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大在文革时期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力,文革后人大恢复了其原来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要完善民主程序,故C项排除;投票方式与依法治国理念无关,故D项错误。
4.A
【详解】
根据题干“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权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并非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
5.A
【详解】
材料中“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是宋教仁被杀事件。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A正确;护国运动是导火线是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B错误;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C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D排除。
6 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民主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C项正确。
8 C 
【解析】材料强调人民是统治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故选C项。
9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法律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表明其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故B项正确。
10 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家管理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出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B项错误;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不能随意扩大,故C项错误。
11.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主要使用者是政客,其他人士很少使用,这一现象说明“公民”一词只是政客用来政治表达的工具,政客们借此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反映出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励,A项正确;“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公民政治不发达,排除B项;“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民众参与政治意愿不强烈,排除C项;“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公民政治进展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集中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权力和开辟外交新局面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故A项正确;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维护海外侨民利益,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保障人民权利的决心,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是无法反映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中国与荷兰双方外交谈判过程,只呈现了最终结果,无法说明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京临时政府遵守国家惯例,故D项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村长选举工作的宣传,用好村长的标准对民众加以引导,说明晋察冀根据地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C正确;选村长不属于文娱生活范畴,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统一战线思想更多体现在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来抗日,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注重,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思想,D排除。
14.A
【详解】
从材料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的出身来看,说明的是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第一届政协未确立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排除。故选A。
15.B
【详解】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共政权,边区政府设置参议院选举条例中的规定,“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是中共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尝试,B正确;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排除A;陕甘宁边区成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之后,排除C;规定实施之后才能起到提高民众政治觉悟的作用,排除D。
16.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女子参政权历经波折,但还是未果,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B正确;深入人心不能体现,排除A;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与材料的主旨,排除C;“同步”表述错误,排除D。
17.D
【详解】
历史研究服务于社会现实,抗战后期一批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从历史中寻找依据,符合当时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制造社会舆论的需要。故选D;A选项“从历史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目的,排除;BC项都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18.【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解答】根据材料“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得出,这一诏书承认了共和制,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根据材料“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可得出,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根据材料“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得出,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可得出,诏书承认了袁世凯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故答案为:
信息提取 说明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19.【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解答】论题:根据材料中关于“共和”来源的争论以及“‘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可得出观点“妥协”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阐述: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阐述妥协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具体而言,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离不开“妥协”策略及运用。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清皇室等势力的妥协既保存了革命力量,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妥协”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阐述: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离不开“妥协”策略及运用。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清皇室等势力的妥协既保存了革命力量,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
(其他“论题”和“阐述”契合题意,与史实相符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