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选题25道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2.2018年9月5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暖湿化加剧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
A.青稞适种的潜在区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有下降
B.高原森林储蓄量上升,特有物种存在减少的风险
C.冰崩、冰湖溃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率减少
D.青藏高原生长季中植被覆盖率以及绿化程度增加
3.“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分布的规律性 D.地域的差异性
4.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5.如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平衡功能 D.选择功能
6.如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如图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7.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9.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多,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周期性
10.读下列漫画,回答。
沙进我退 我进沙退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11.如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2.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13.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14.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空气和水的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
A.水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岩石圈 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15.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B.具有平衡功能
C.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D.具有生产功能
16.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方框分别表示: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b.降水增加;c.空气湿度增大;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图中方框序号①②③④对应abcd的排序正确的是( )
A.badc B.cbad C.adbc D.acdb
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解答题(共8小题)
18.图1、图2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2M、图2N分别为图1、图2中M、N地的气温曲线一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Ma(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板块运动,距今23.7Ma,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已成为平缓的陆地。距今2.48Ma,青藏地区隆起成高原,现今横断山区形成了“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地貌景观,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明显,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推测地质时期横断山区“陆地形成”阶段的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及其成因。
(2)解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形成过程。
(3)分析横断山区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形成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对长江源区的河流补给类型变化及流量变化的影响。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虽然是世界驰名的羊毛地毯和羔皮(羊幼体的皮)的重要产地,但羊肉、羊奶的出口量不大。畜牧业以游牧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在河源地带,受山地牧场特殊性的影响,每年需要转场放牧。在秋季转场时,当地牧民往往都要避开北坡草场。在牧畜类型方面,一般以体重轻、灵活性高的细毛羊为主,牛则很少。如图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地形图。
(1)根据山地牧场的特殊性,推测该地河源地带的畜牧业以牧羊为主的原因。
(2)分析河源地带的牧民在秋季转场时避开北坡草场放牧的原因。
(3)推测当地羔皮的出口量远大于羊肉和羊奶出口量的原因。
(4)当地羊毛地毯样式精美、做工精细,有人建议当地应大力发展机织羊毛地毯,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如图)位于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
某年6~9月,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进行藏北高原地质与植被考察,发现: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后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导致藏北高原气候发生变化,使两湖逐渐分离;文部乡所在的湖滨居然种植着青稞、油菜等一些农作物,着实令人惊奇。
(1)说明藏北高原的科考时间大多选择在6~9月的理由。
(2)与同海拔地区相比,分析文部乡湖滨适宜青稞、油菜等作物种植的自然原因。
(3)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
(4)推测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对藏北高原湖泊群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南美洲独特的自然景观。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后形成化石,后出露地表,即为石化森林,巴塔哥尼亚地区保存有大面积石化森林。
化石能源是由生物遗体沉积后,经没长地质作用形成。智利矿产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极为短缺。近年来,为了摆脱能源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发本土能源资源。
(1)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2)推测智利化石能源缺乏的原因。
23.林芝附近的野桃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区域,寿命可达千余年。每年3~5月,树高花繁,开得狂野,映衬着湛蓝的云天和磅礴的雪峰,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林芝赏桃花、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等,桃花节每年主题不同。如图示意林芝地理位置。
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并说明林芝桃花节对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产业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新兴产业。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我国沙产业发展较早地区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昔日生态问题严重的毛乌素沙地正朝着绿水青山稳步转变,2018年底,沙地几乎被消灭变成森林。如图示意毛乌素沙地位置。
(1)指出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发展沙产业的有利条件。
(3)说明毛乌素沙地大力发展沙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里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如图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
(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选题25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分析】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因此②④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概念分析即可完成,属于识记内容.
2.2018年9月5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暖湿化加剧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
A.青稞适种的潜在区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有下降
B.高原森林储蓄量上升,特有物种存在减少的风险
C.冰崩、冰湖溃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率减少
D.青藏高原生长季中植被覆盖率以及绿化程度增加
【分析】结合材料中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分析对青藏高原的农业、森林、动物、植被、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产生的影响。
【解答】解: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说明青藏高原水热条件改善,青稞适种的潜在区域扩大,但由于降水增多,光照减弱,单位面积产量有下降,A对;高原的森林储蓄量上升,但特有动物不适宜高原变化的环境,物种存在减少的风险,B对;青藏高原水热条件改善,生长季中植被覆盖率以及绿化程度增加,D对。由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降水增多,冰崩、冰湖溃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率增多,C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环境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3.“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分布的规律性 D.地域的差异性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和整体性;差异性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整体性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解答】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2)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故选:A。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4.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解答】解: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A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5.如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平衡功能 D.选择功能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平衡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故选:C。
【点评】难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图形的解读与课本知识的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如图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西北为准噶尔界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部为北天山,是一个略呈三角形的封闭式内陆盆地,盆地腹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6.9%.中国第二大盆地。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很大,A错误;
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B错误;
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C正确;
高山冰雪融水主要是补给河流,对沙漠区的植被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关系,要求学生读图、析图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7.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解答】解: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发育了红壤,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即可。
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分析】组成陆地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解答】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变导致万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题干的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9.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多,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周期性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整体;一个要素改变引起其他要素随之变化。
故选:B。
【点评】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联系课本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读下列漫画,回答。
沙进我退 我进沙退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解答】解:我国西北内陆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由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发育河流少;风力作用强烈,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地表多沙漠。
故选:A。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1.如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图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地理环境各要素为载体,考查整体性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看图即可完成.
12.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图形的解读与课本知识的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13.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气温升高,“雪冠”融化,逐渐缩小.
【解答】解:A、气候变暖使渤海湾出现舟山渔场鱼种,故不符合题意;
B、气候变暖使日本本州岛樱花开放提前,故不符合题意;
C、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增强,故不符合题意;
D、气候变暖使山地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升高,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理解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分析解答.
14.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空气和水的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
A.水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岩石圈 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除此之外还有空气和水镉污染,也导致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因此,镉进入大米的途径是生物循环,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5.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B.具有平衡功能
C.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D.具有生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长期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是自然地理自我调节的结果,属于平衡功能。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6.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方框分别表示: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b.降水增加;c.空气湿度增大;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图中方框序号①②③④对应abcd的排序正确的是( )
A.badc B.cbad C.adbc D.acdb
【分析】读图中内容,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湿度增大又导致土壤热容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又使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少;土壤湿度增大又导致c。空气中湿度增大;地面蒸发增多,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会导致b。降水增多;降水增多,又导致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
【解答】根据图中各方框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知,土壤热容量增大,可使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地面蒸发增多会使空气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增强会使空气湿度增大,同时也会使降水量增多。降水量的增加会使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所以图中数码①对应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②对应c。空气湿度增大,③对应d。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④对应b。降水增加。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读图体会方框中内容的相互之间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①正确,②错误;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③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难度小。
二.解答题(共8小题)
18.图1、图2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2M、图2N分别为图1、图2中M、N地的气温曲线一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分析】(1)从C、D两图可以看出,N、M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方面.从降水量和季节分配两方面来说明.因为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所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
(2)从热带雨林的功能方面来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雨林对气候、对水循环有利影响被破坏.
(3)可以借鉴评价资源的开发条件的知识来回答.包括地形、交通、市场等.
【解答】解:(1)读图,两地都有赤道穿过,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两地海拔低,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所以两地降水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植被丰富,含沙量小.位于热带,河水无结冰现象.
(2)该地雨林被破坏后,由于环境的整体性,对大气圈、水圈对造成不利影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的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刚果盆地四周地形崎岖,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在河流下游流速快,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木材需求量小.所以用伐木业不发达.
故答案为:(1)相同: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现象.
(2)不利影响:径流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原因: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题目信息.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Ma(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板块运动,距今23.7Ma,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已成为平缓的陆地。距今2.48Ma,青藏地区隆起成高原,现今横断山区形成了“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地貌景观,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明显,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推测地质时期横断山区“陆地形成”阶段的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及其成因。
(2)解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形成过程。
(3)分析横断山区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形成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对长江源区的河流补给类型变化及流量变化的影响。
【分析】(1)从横断山地的成因和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分析。
(2)从板块运动与流水的外力作用分析。
(3)从纬度、地形分析。
(4)从水文特征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1)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夏季横断山区升温更快,海洋形成高压,西南季风增强。
(2)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受阻向东扭转,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南北走向高山谷地;随着地层抬升,落差增大,向下侵蚀剧烈,河流不断下切,形成深谷;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由于板块继续碰撞挤压,空间不断压缩,使并列的河谷相距越来越接近。
(3)从图中的纬度可以看出,横断山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地势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导致生物类型多样;山高谷深,地形起伏较大,环境封闭,受外境的干扰少,使独特物种保存至今。
(4)青藏高原隆起,气温降低,降水减少,以雨水补给为主变为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变小;夏季冰雪融水量大,冬季冰雪融水量小,流量年际变化减小,季节变化增大。
故答案为:
(1)变化:西南季风增强。
成因:(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大。
变化:西南季风增强或由弱变强。成因:(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或陆地面积增大,或地壳抬升;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或夏季陆地温度升高。
(2)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受阻向东扭转,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南北走向)高山谷地;随着地层抬升,河流不断下切(向下侵蚀),形成深谷;由于板块继续碰撞挤压,空间不断压缩,使并列的河谷相距较近。
(3)横断山区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地势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导致生物类型多样;山高谷深,环境封闭,受外境的干扰少,使独特物种保存至今。
(4)以雨水补给为主变为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小;流量年际变化减小(或季节变化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分析思维,并能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虽然是世界驰名的羊毛地毯和羔皮(羊幼体的皮)的重要产地,但羊肉、羊奶的出口量不大。畜牧业以游牧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在河源地带,受山地牧场特殊性的影响,每年需要转场放牧。在秋季转场时,当地牧民往往都要避开北坡草场。在牧畜类型方面,一般以体重轻、灵活性高的细毛羊为主,牛则很少。如图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地形图。
(1)根据山地牧场的特殊性,推测该地河源地带的畜牧业以牧羊为主的原因。
(2)分析河源地带的牧民在秋季转场时避开北坡草场放牧的原因。
(3)推测当地羔皮的出口量远大于羊肉和羊奶出口量的原因。
(4)当地羊毛地毯样式精美、做工精细,有人建议当地应大力发展机织羊毛地毯,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分析】(1)从地形特点角度分析河源地带的畜牧业以牧羊为主的原因。
(2)从地形、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题需要注意北坡在该季节的主要劣势。
(3)该题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羔皮的优势以及羊肉、羊奶的劣势回答。
(4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明观点以及阐述理由。
【解答】解:( 1 )本题需要抓住与牛群相比,羊群的特点以及优势,同时需要注意河源地区的地形特点。读图可知,河源地区地形为山地,山地地形崎岖,空间有限,不利于牧牛业发展,但羊群体积小,灵活度高,更有利于转场;其次,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少,羊的食草量比牛少。
(2 )该题需要注意北坡在该季节的主要劣势。首先,该地海拔高,气温低,而北坡为阴坡,同时也是秋冬季节盛行风向的迎风坡,气候寒冷,牲畜容易出现冻害;其次,北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多暴风雪,积雪覆盖率高,可利用草场少,且由于积雪覆盖转场过程中危险性高。
(3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是世界驰名的羊毛地毯和羔皮(羊幼体的皮)的重要产地“可知,当地羔皮品质好,知名度高,生产羔皮获得的利益远大于羊肉与羊奶;其次,该区域气候干旱,牧草缺乏,宰杀羔羊可减轻草场压力,且牧草含水量较低,羊奶产量相对较小。最后,该区域深居内陆,离经济发达地区远,而羔皮储存时间长,适合长距离运输,羊肉与羊奶容易变质,不适宜远距离运输。
(4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明观点以及阐述理由。
①赞同,可从当地发展机织羊毛地毯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首先,该区域羊毛品质好,地毯原料优质;其欺,羊毛毯品质优良,市场广阔(有利条件);再次,羊毛地毯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可增加居民收入;最后,发展机织羊毛地毯,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影响)。
②不赞同,可从当地发展机织羊毛地毯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首先,当地气候干旱,草场载畜量有限,扩大机织生产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并且原料需求加大可能导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从而破坏河源地的植被和生态平衡,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湖泊泥沙淤积;其次,大力发展机织羊毛地毯,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性水污染,影响河湖水质。
故答案为:(1)山地地形绮岖,空间有限,不利于牧牛业发展;羊群体积小,灵活度高,更有利于转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少,羊的食草量比牛少。
(2)该地海拔高,气温低,北坡为阴坡,气候寒冷,牲畜容易出现冻害;北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多暴风雪,积雪覆盖率高,可利用草场少。
(3)牧草缺乏,宰杀羔羊可减轻草场压力;当地羔皮品质好,知名度高,生产羔皮获得的利益远大于羊肉与羊奶;深居内陆,离经济发达地区远,羔皮比羊肉与羊奶在远距高运输与储藏时间更有优势。
(4)赞同。理由:羊毛品质好,地毯原料优质;羊毛毯品质优良,市场广阔;羊毛地毯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可增加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不赞同。理由:扩大地毯生产易产生水污染,影响河湖水质;当地气候干旱,草场载畜量有限,扩大机织生产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原料需求加大可能导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破坏河源地的植被和生态平衡,加剧河流湖泊泥沙淤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阐述地理原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如图)位于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
某年6~9月,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进行藏北高原地质与植被考察,发现: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后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导致藏北高原气候发生变化,使两湖逐渐分离;文部乡所在的湖滨居然种植着青稞、油菜等一些农作物,着实令人惊奇。
(1)说明藏北高原的科考时间大多选择在6~9月的理由。
(2)与同海拔地区相比,分析文部乡湖滨适宜青稞、油菜等作物种植的自然原因。
(3)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
(4)推测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对藏北高原湖泊群的影响。
【分析】(1)6﹣﹣9月为藏北高原的夏季,从交通、气候、植被分析解答。
(2)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解答。
(3)从地形影响降水导致湖泊的水位变化分析。
(4)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
【解答】解:(1)藏北高原的科考时间大多选择在6~9月是由于藏北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6~9月,恶劣天气较少,道路通行便利,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旺盛。
(2)与同海拔地区相比,文部乡湖滨适宜青稞、油菜等作物种植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湖泊面积大,空气较湿润,保温作用较强,气温较高且日较差较小,夜晚不易发生低温冷害;地形相对闭塞,受外界冷空气影响小。
(3)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使两湖逐渐分离。
(4)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会使得藏北高原湖泊群的湖泊数量变多,湖泊总面积变小。
故答案为:
(1)图示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6~9月,恶劣天气较少,道路通行便利;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旺盛。
(2)湖泊面积大,空气较湿润,气温较高且日较差较小,夜晚不易发生 低温冷害;地形相对闭塞,受外界冷空气影响小。
(3)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使两湖逐渐分离。
(4)湖泊数量变多,总面积变小。
【点评】本题考查藏北高原地理环境特点,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南美洲独特的自然景观。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后形成化石,后出露地表,即为石化森林,巴塔哥尼亚地区保存有大面积石化森林。
化石能源是由生物遗体沉积后,经没长地质作用形成。智利矿产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极为短缺。近年来,为了摆脱能源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发本土能源资源。
(1)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2)推测智利化石能源缺乏的原因。
【分析】(1)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考查能源资源开发的知识,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资金、技术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1)“石化森林”的存在说明这里曾经有森林,可以推测西风能带来水汽,没有山脉的阻挡,后来山脉形成过程中,火山喷发埋没了森林,后经外力作用才露出地表.
(2)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等)为古代生物沉积而形成,而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沙漠气候,生物量小,所以缺乏生成化石能源的条件。
故答案为:
(1)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变成化石;外力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2)智利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以抬升为主,缺乏沉积地质环境;地质时期可能生物生长量少,缺少形成化石燃料的原料。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智利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区域认知能力。
23.林芝附近的野桃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区域,寿命可达千余年。每年3~5月,树高花繁,开得狂野,映衬着湛蓝的云天和磅礴的雪峰,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林芝赏桃花、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等,桃花节每年主题不同。如图示意林芝地理位置。
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并说明林芝桃花节对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从青藏高原海拔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温差大分析,旅游业的影响说的是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可从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温差大。桃花要达到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才会开花,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米﹣4200米的山区,分布范围广,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不同海拔的桃树会在不同时间开花,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林芝桃花节对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利于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吸引游客;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林芝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原因: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
作用:有利于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吸引游客;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林芝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林芝地理位置为背景,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产业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新兴产业。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我国沙产业发展较早地区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昔日生态问题严重的毛乌素沙地正朝着绿水青山稳步转变,2018年底,沙地几乎被消灭变成森林。如图示意毛乌素沙地位置。
(1)指出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发展沙产业的有利条件。
(3)说明毛乌素沙地大力发展沙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分析】(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3)毛乌素沙地大力发展沙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主要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解:(1)森林的生态效益中有涵养水源作用,能减低地表水的流速,截流降水,延缓地表径流汇聚,使调蓄地表水能力增强;森林覆盖率增加,地下根系发达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水能更多的转化成地下水,涵养水源能力强。所以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会减少,也使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2)沙产业一般是指利用沙地、荒莫半荒莫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由社会投资并实现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西部不毛之地上发展新兴产业一一沙产业,即利用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使用节水技术,以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新兴产业。利用沙漠面积大、阳光充足的有利条件,采取少用水的高新技术,在温室大棚内,生产出我国日常需要的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利用太阳能生物转化器进行微海产业化,利用大莫风光发展旅游业且有国家政策扶持、支持等。所以光热贤源丰富,能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寺等是发展沙产业的有利条件
(3)沙产业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能源优势推动沙区经济发展,使产业类型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当地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済落后,发展沙产业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困地区的脱致富;能加强生态保护,增加植波積盖率,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生态恢复;沙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限,在发展沙产业的同时能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的承载力,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故答案为:
(1)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原因:植被类型多样,截留降水效果更好;植被覆盖率高,延缓地表径流汇聚,调蓄地表水能力增强;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
(2)光热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等。
(3)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生态恢复;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区位图为载体,涉及森林的环境效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位因素分析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表述能力。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里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如图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
(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分析】(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
(2)首先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影响。
(3)主要从鸟粪的市场和运输条件进行分析,欧洲对鸟粪需求量大,再加上海运的便利条件,大量的鸟粪运往欧洲。
(4)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解答】解:(1)“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原因是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读图文材料,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是饮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读图文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是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4)由题干可知,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是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故答案为: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饮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4)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发展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