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11: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学习目标
萧红 (1911—1942年),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其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等。
作者介绍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背景资料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简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时候,萧红写下《回忆鲁迅先生》。本文就是节选自这篇散文。
写作背景
鲁迅和许广平及儿子
1956年,鲁迅墓迁到上海虹口公园,由毛泽东题署墓碑。
鲁迅墓
鲁迅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来电吊唁。22日,送葬群众多达数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读准字音
迺( ) 舀( ) 揩( )
调羹( ) 草率( ) 解剖( )
咳嗽( ) 薪金( ) 抹杀( )
校对( ) 疙瘩( ) 悠然( )
阖眼睛( ) 深恶痛绝( )
nǎi
yǎo
kāi
ɡēnɡ
shuài
pōu

xīn
sòu
ɡē da
yōu
jiào


揩:擦,抹。
心境:心情,心绪。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简要概括。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势;(3)夜谈沉思; (4)饮食习惯
(5)鲁迅开玩笑;(6)读青年来信;(7)不在意校样;(8)看电影;
(9)翻书休息; (10)夜里工作;(11)尝鱼丸; (12)包书;
(13)病中工作。
1.这些小事分别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简要概括出来。
日常琐事
神情姿态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待人接物
休闲娱乐
3.这些小事分别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语句加以分析。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敏捷、性急、坚毅
神情姿态
饮食起居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简单随和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待人接物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和蔼、周到、热情
休闲娱乐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关爱他人、谦逊礼让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珍惜时间
工作习惯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休息,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严谨、细致、认真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既是一位热情的主人、可敬的长者,又是一位风趣的智者,更是一位敬业的伟人。
4.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2.鲁迅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坚毅、倔强、刚硬的“硬骨头”性格。
不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只是作者在书写鲁迅先生的实际喜好,不应该过分解读。
1.“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说天放晴了,另一方面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之情。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表现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表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3.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为了培养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重点研读
1.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海婴、许广平。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写许广平的忙碌,对客人的招待,寄邮件等从侧面表现出鲁迅的热情。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更真实。伟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
②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
③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④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写作特色
虽是怀人散文,却具备史传性与文学性的双重因素。
本文以真实的人物为记叙对象,素材来自亲历、亲闻、亲见,所以既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裁剪提炼,又具备散文的审美特质——对回忆对象充满缅怀、崇敬之情。
捕捉人物生活中的灵性细节,从细微处见精神。
本文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通过捕捉鲁迅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他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人格,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这篇回忆性文章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主 题
拓展延伸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名言
学习文中作者刻画鲁迅先生形象的写法,试着写一个片段,展现你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业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