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3:4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秋天的怀念
一、填空题(共1小题;共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dāo dāo( )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fǎng shàn(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cǎi biǎn( )一个……”
二、解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2.《秋天的怀念》中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阅读《天上梯田听古歌》,完成问题。
天上梯田听古歌
张永权
①南疆春早,当北国还是一片千里冰封时,这里早成了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红河两岸,哈尼山寨,层层梯田,一片繁忙,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②天不亮,哈尼妇女就起来煮好红鸡蛋、红米饭和腊肉,背到梯田边,让全家享用。男人们把田里的秧苖拔起来打捆挑到栽插的田间。女人们一排排下到田里栽秧。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地向着蓝天伸去。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
  ③这里就是称雄天下、有大山雕塑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三千多级的梯田,从山脚伸进云天,气象万千,雄奇磅礴。梯田在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景观,冬天清水滢滢,阳光下的玉梯,波光闪烁;春夏翡翠绿梯,耀眼悦目;秋搭金梯,辉煌灿烂,气势非凡。一千个梯田,就有一千个太阳;一万个梯田,就装着一万片奇幻的云彩。
  ④哈尼人,只要一说话,就会唱歌,说红河两岸人人都是歌唱家绝非夸张,此时那些栽秧的女人唱起歌来,歌声此起彼伏,四山回应。有的高亢嘹亮,有的低迴优美。外人听不懂歌词,但美好的旋律却也让人陶醉。合唱、独唱、对唱,女人们一边栽秧,一边唱歌,让梯田成了神奇的赛歌台,把希望的秧苖插在歌声里。
  ⑤人群中有个姑娘,她放声一唱,四周便一片寂静,这时,只有她那山泉般清纯的声音,流淌在秧田之中,流淌在天上人间。陪同的哈尼族诗人朋友告诉我,她唱的是一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中表现栽秧生活的古歌,诗人译出的歌词大意,也充满诗意:冬天是春天的母亲,冬天老了,春天就长大了。春天飞来白鹇鸟,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今天长大的秧姑娘要出嫁,红河两岸的木棉花举起玛瑙酒杯来祝贺,秧姑娘要在梯田安个新家……这古歌的歌词想象浪漫奇特又很原生态,这是真正的诗。他还吿诉我,这个栽秧女可是见过大世面的。自从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哈尼梯田和哈尼古歌,就闻名世界了。2015年5月她和哈尼古歌艺术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半年之久,惊艳海外。像她这样唱哈尼古歌的农民,生在哈尼山寨,哈尼梯田和他们生生不息,不离不弃,相依为命。正如他们在古歌中唱的:“没有哈尼族的天上梯田,就没有哈尼人的今天。”
  ⑥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说到要唱古歌,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他唱了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坡”,即迁徙古歌。这时,山风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⑦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灾难毁了他们北方的家园,哈尼人南迁寻找他们美好的诺玛阿美--太阳升起的光明之地。他们翻过重重高山,越过条条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经过大渡河流域、洱海之滨,再到滇池湖畔,建起了幸福的家园。但美好的地方遭恶人妒忌引来战乱,善良的哈尼人让出新的家园继续南迁。天上的雄鹰引着他们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深谷大河,来到红河之南,这里成了他们的诺玛阿美。在那儿,竹鼠和小猴一起游戏,野鸭野鸡和家鸡家鸭在一起玩耍,大象和野牛在河里喷水洗澡,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森林里的蘑菇很大很鲜美,白鹇鸟从远方衔来了红米种子,山上种出的哈尼红米喷喷香。
⑧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坡开田种庄稼,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才有了真正美好的诺玛阿美。
  ⑨老人唱古歌动情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一座庄严的雕像,屹立在天上梯田。
⑩古歌中的哈尼梯田,就这样和一个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史书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口耳传承的古歌中,它的历史还更加久远深厚。
从某种角度说,是哈尼古歌把哈尼桸田唱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歌源于梯田,人人心中都有一首梯田里的古歌,个个眼里都有一片古歌中的天上良田,代代传唱,世代耕耘,古歌永远,梯田永远。
(1)文章首先描写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农耕图,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 , ,
,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每空限10个字以内)
(2)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梯田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3)“诺玛阿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指的是心中理想的家园,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二次指的是: 。
第三次指的是: 。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里,有很多闪闪发亮的普通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一位环卫工老人来到派出所户籍室,在柜台上放下一个纸包便匆匆离开。工作人员打开纸包只见到一万两千元现金。老人随后被记者找到,面对采访他只说道:“国家有困难,我就出一份力,不要写我的名字,也不要报道我。”
河南嵩县竹园沟村民听说武汉疫情严重,村支书朱德林带 300 村民用手刨出 10 万斤大葱送去武汉,村支书送完回来后自己隔离。
武汉“ 95 后”护士李慧提交了请战书,她写道:“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字句铿锵。
她的父亲在网上看到消息,才知道女儿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抗击疫情一线,忍不住给女儿打了视频电话,一度哽咽,但他还是对女儿说:“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等你回家!”
驰援武汉的医疗救援队中,有一支 138 名队员的特殊队伍——四川医疗救援队。除了医务人员的天然使命,他们内心还有一个深埋的情结:
“2008 年汶川地震全国各地的救援队来支援我们四川的时候,义无反顾,这次的疫情也是一样,所有成都医院都愿意派出自己的救援队。报名的人太多太多了,全是自愿的。也算是报恩吧。”
……
请从“爱国”“责任”“团结”“感恩”中任选一个角度,写出你的感受。
三、复合题(共5小题;共36分)
6.根据括号内的词义,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成语。
(1).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2).那 (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3).当我感到 (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7.阅读《阿咪》,完成下列问题。
阿咪
丰子恺
①阿咪者,小白猫也。十五年前我曾为大白猫“白象”写文。白象死后又曾养一黄猫,并未为它写文。最近来了这阿咪,似觉非写不可了。盖在黄猫时代我早有所感,想再度替猫写照。但念此种文章,无益于世道人心,不写也罢。黄猫短命而死之后,写文之念遂消。直至最近,有人送了我这阿咪,此念复萌,不可遏止。率尔命笔,也顾不得世道人心了。
②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态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便是它的游戏伴侣,百玩不厌。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用姿态动作代替言语,和你大打交道。此时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暂时撇开,与它应酬一下;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颜开。哭的孩子看见了阿咪,会破涕为笑呢。
③我家平日只有四个大人和半个小孩。半个小孩者,便是我女儿的干女儿,住在隔壁,每星期三天宿在家里,四天宿在这里,但白天总是上学。因此,我家白昼往往岑寂,写作的埋头写作,做家务的专心家务,肃静无声。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厨房里常有保姆的说话声或笑骂声,其对象便是阿咪。室中常有陌生的笑谈声,是送信人或邮递员在欣赏阿咪。来客之中,送信人及邮递员最是枯燥,往往交了信件就走,绝少开口谈话。自从家里有了阿咪,这些客人亲昵得多了,常常因猫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送出了信件还是留连,不忍遽去。
④访客之中,有的也很枯燥无味。他们是为公事或私事或礼貌而来的,谈话有的规矩严肃,有的啰嗦疙瘩,有的虚空无聊,谈完了天气之后只得默守冷场。然而自从来了阿咪,我们的谈话有了插曲,有了调节,主客都舒畅了。有一个为正经而来的客人,正在侃侃而谈之时,看见阿咪姗姗而来,注意力便被吸引,不能再谈下去,甚至我问他也不回答了。又有一个客人向我叙述一件颇伤脑筋之事,谈话冗长曲折,连听者也很吃力。【甲】谈至中途,阿咪蹦跳而来,无端地仰卧在我面前了。这客人正在愤慨之际,忽然转怒为喜,停止发言,赞道:“这猫很有趣!”便欣赏它,抚弄它,获得了片时的休息与调节。有一个客人带了个孩子来。我们谈话,孩子不感兴味,在旁枯坐。我家此时没有了小主人可陪小客人,我正抱歉,忽然阿咪从沙发下钻出,抱住了我的脚。于是大小客人共同欣赏阿咪,三人就团结一气了。
⑤后来我应酬大客人,阿咪替我招待小客人,我这主人就放心了。原来小朋友最爱猫,和它厮伴半天,也不厌倦;甚至被它抓出了血也情愿。因为他们有一共通性:活泼好动。女孩子更喜欢猫,逗它玩它,抱它喂它,劳而不怨。因为她们也有个共通性:娇痴亲昵。
⑥写到这里,我回想起已故的黄猫来了。这猫名叫“猫伯伯”,它是特殊而引人注目的。我的女儿最喜欢它。有时她正在写稿,忽然猫伯伯跳上书桌来,面对着她。端端正正地坐在稿纸上了。她不忍驱逐,就放下了笔,和它玩耍一会。有时它竟盘拢身体,就在稿纸上睡觉了,身体仿佛一堆牛粪,正好装满了一张稿纸。
⑦有一天,来了一位难得光临的贵客。我正襟危坐,专心应对。“久仰久仰”,“岂敢岂敢”,有似演剧。忽然猫伯伯跳上矮桌来,嗅嗅贵客的衣袖。我觉得太唐突,想赶走它。贵客却抚它的背,极口称赞:“这猫真好!”话头转向了猫,紧张的演剧就变成了和乐的闲谈。后来我把猫伯伯抱开,放在地上,希望它去了,好让我们演完这一幕。岂知过得不久,忽然猫伯伯跳到沙发背后,迅速地爬上贵客的背脊,端端正正地坐在他的后颈上了!这贵客身体魁梧奇伟,背脊颇有些驼,坐着喝茶时,猫伯伯看来是个小山坡,爬上去很不吃力。【乙】此时我但见贵客的天官赐福的面孔上方,露出—个威风凛凛的猫头,画出来真好看呢!我以主人口气呵斥猫伯伯的无理,一面起身捉猫。但贵客摇手阻止,把头低下,使山坡平坦些,让猫伯伯坐得舒服。如此甚好,我又何必做煞风景的主人呢?于是主客关系亲密起来,交情深入了一步。
⑧可知猫是男女老幼一切人民大家喜爱的动物。猫的可爱,可说是群众意见。而实际上,如上所述,猫的确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那么我今为猫写照,恐是未可厚非之事吧?猫伯伯行年四岁,短命而死。这阿咪青春尚只有三个月。希望它长寿健康,像我老家的老猫一样,活到十八岁。这老猫是我的父亲的爱物。父亲晚酌时,它总是端坐在酒壶边。父亲常常夹些豆腐干喂它。六十年前之事,今犹历历在目呢。
(选自《缘缘堂新笔》,有删改)
(1). 文章第三至五段向读者描述了阿咪给“我”的家庭氛围、待客状态带来的改变。先前“我”家往往是岑寂的,阿咪来之后,家中就变得 了;先前“我”应酬访客,常有因枯燥无味以致 的时候,阿咪来之后,有了调节,主客都舒畅了。
(2). 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文字生动形象,画面感很强。请从这个角度,在文章【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本文标题为“阿咪”,为什么还要写“猫伯伯”和“我老家的老猫”?请结合第⑧段内容简要回答。
8.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
(3).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他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毀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 。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简要分析第 1 段中画线句所包含的意思。

(4).下列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话,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做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5).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10.寂静除夕夜
①每当 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 地想起 20 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③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 的打击令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④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⑤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 5 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才明白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⑥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⑦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来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地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⑧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⑨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⑩“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三十那天,吃过晩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 岁的二姐守前门,11 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 15 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 。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20 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愿你们永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 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清脆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申冤
C.清脆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申冤
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 突如其来 平反昭雪
(2).下面对文义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第 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第 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第 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3).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4).结尾写“我深深懂得……”,“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答案
第一部分
1
絮絮叨叨
,
仿膳
,
踩扁
第二部分
2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解析】
【分析】看花是文章的主要事件,通过看花,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是刻画母亲形象的需要。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3
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解析】
【分析】母亲的举动,对我的影响,都深刻地刻画了一位坚强自立的母亲形象。从文章的有关母亲的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可以清楚地发现、理解。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4
哈尼人爱唱歌
将歌与劳动融合
用梯田开创新家园

真正生存的家园
幸福生活希望
【解析】
【分析】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哈尼人的古歌与开创的梯田,文章首先描写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农耕图,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哈尼人爱唱歌、将歌与劳动融合、用梯田开创新家园,最后写古歌和梯田永驻哈尼人的心田。表达了作者对勤劳哈尼人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时需要根据题干内容中的“三个层次”和“农耕图”等关键词,回到原文中对文章进行拆分,按照“三个层次”对“农耕图”定位,并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具体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每空限10个字,概括时不要超过字数。文章在写完农耕图后,第四至六段,主要写哈尼人爱唱歌,并能将生活、劳动都唱入了歌中。第七至八段,写的是哈尼人对家园的重建,“在山坡开田种庄稼,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可见哈尼人用梯田开创出新家园。
(2)本题考查句子的比较分析。解答时需要先从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任选一点,然后对比两处划线句的相同点。比如,阅读两个句子,可见都是表现梯田的美,但是表现美的角度与方法不同。第一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梯田的高,“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形成美的画面。第二个句子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写了梯田季的美。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先根据题干提示,在原文第⑦段中找到指“心中理想家园”的“诺玛阿美”,接下来在第⑦段后半部分及第⑧段中继续中圈画出第二次、第三次“诺玛阿美”,联系文章前后文,可知第⑦段中指的是真正的生存家园。根据第⑧段中的“一代又一代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可知这里的“诺玛阿美”指的是生活的希望。
答案:
(1)哈尼人爱唱歌、将歌与劳动融合、用梯田开创新家园
(2)相同点:表现梯田的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
不同点:第一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梯田的高,于是形成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的美丽图景;第二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表现梯田的四季之美,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
(3)真正生存的家园 幸福生活希望
【点评】词语的含义解题的一般规律是:明确词语原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故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5
(示例)环卫工老人一句“国家有困难,我就出一份力,不要写我的名字,也不要报道我”,感动了不少中国人,我们不知道这一万两千元钱对于这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意味着什么,我们只知道当国家遭遇困难时,我们之中总会涌现出无数像这位老人这样,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解析】
从“爱国”“责任”“团结”“感恩”中任选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有理、充满正能量即可。
第三部分
6 (1)
精益求精
(2)
孤苦伶仃
(3)
惊慌失措
7 (1)
热闹
,
默守冷场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③段“因此,我家白昼往往岑寂,写作的埋头写作,做家务的专心家务,肃静无声。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提炼“热闹”;根据④段“访客之中,有的也很枯燥无味。他们是为公事或私事或礼貌而来的,谈话有的规矩严肃,有的啰嗦疙瘩,有的虚空无聊,谈完了天气之后只得默守冷场”提炼“默守冷场”。
(2)
示例一:甲“蹦跳而来”生动地写出阿咪的活泼可爱,“无端地仰卧在我面前”写出了阿咪孩子般的天真有趣、自由自在,以及对主人全然的亲昵和信赖。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使阿咪的可爱形象生动如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示例二:乙这句话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将“贵客”“天官赐福”的面孔与猫伯伯“威风凛凛的猫头”叠加在一起,严肃中有活泼,画面感十足,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甲处:先确定赏析角度。“蹦跳而来”“仰卧”运用动作描写。“阿咪蹦跳而来”形象地写出阿咪动作的活泼可爱,像小孩子一样;“仰卧在我面前”形象地写出了阿咪“卧下”的情态,这一动作既表现了阿咪孩子般的自由自在,也表现了它对主人的亲昵和信赖。两个连续的动作向读者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阿咪的可爱形象,画面感极强。
乙处:先确定赏析角度。“贵客的天官赐福的面孔上方,露出一个威风凛凛的猫头”判断为外貌描写。“贵客”“天官赐福”,语言已然幽默风趣,“贵客的天官赐福的面孔”再与后文猫伯伯“威风凛凛的猫头”叠加在一起,画面便更加有趣,文字使读者头脑中再现出妙趣横生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可见丰子恺先生笔下文字何其生动形象。
(3)
写“猫伯伯”和“老猫”,可以更充分地表现以“阿咪”为代表的猫,是大家都喜爱的动物,它们能调节气氛、情绪和人际关系,有功于人生;同时还引出了作者对“阿咪”的祝愿,希望它长寿健康,与人长久亲切相伴。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⑥段“写到这里,我回想起已故的黄猫来了。这猫名叫‘猫伯伯’,它是特殊而引人注目的。我的女儿最喜欢它”可知,“猫伯伯”曾经是我女儿的最爱;根据⑧段“这老猫是我的父亲的爱物。父亲晩酌时,它总是端坐在酒壶边”可知“老猫”是父亲的爱物。根据⑧段“可知猫是男女老幼一切人民大家喜爱的动物。猫的可爱,可说是群众意见。而实际上,如上所述,猫的确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可知,作者写“猫伯伯”和“老猫”,是为了表现猫是大家都喜爱的动物,不只有“阿咪”惹人喜爱。也表现了猫能调节气氛、情绪和人际关系,有功于人生。写老猫时,提到阿咪,“这阿咪青春尚只有三个月。希望它长寿健康,像我老家的老猫一样,活到十八岁”,表达了“我”对“阿咪”的祝愿,希望它长寿健康,与人长久相伴。
8 (1)
抒情
(2)
描写
(3)
议论
9 (1)
纯朴
(2)
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
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使它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 C
【解析】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5)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10 (1) D
(2) A
(3)
详写小年那天家人给乡亲们下跪拜求不要放鞭炮的经过,为下文乡亲们的义举做铺垫,更好地反映了主题。
(4) D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