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猫》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猫》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4: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猫
一、单选题(共1小题;共2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伏 辩护 酸辛 提心掉胆
B.叮嘱 暴怒 乞丐 若有若无
C.咕噜 安祥 凝望 畏罪潜逃
D.惩戒 悲楚 衔着 忘下断语
二、填空题(共1小题;共2分)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孜孜不倦 :
梦寐以求 :
阴霾 :
三、解答题(共1小题;共10分)
3.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使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最隽永的温馨。温馨是上学前妈妈语重心长的一句叮嘱;温馨是公园中老人互相搀扶的一对背影; ; 。
四、复合题(共5小题;共36分)
4.照样子,各写两个词语。
(1).潸潸
(2).赤裸裸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倾诉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这样的抒情方式很值得我们品读学习。请先复习第 5 课任务四有关抒情方法的知识,再参照示例,结合下列句子或自己摘录课文句子,根据提示做批注。
(1).本文的抒情特点之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情感。(提示:写文章时,感情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将想象中的人或物都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种手法叫作呼告修辞法)
【示例】
原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批注: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是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移情于物,揭示出故乡和自己的“默契”关系,对故土的爱恋之情显得更加浓烈、深挚。
原句: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的摘录: )
批注:
(2).本文的抒情特点之二: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示例】
原句: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我的摘录: )
批注:
(3).本文的抒情特点之三: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示例】
原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我的摘录: )
批注:
7.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五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西都冒看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坡此的。每到亭年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出来的渠道的琉璃瓦炊烟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膩烟雾,这烟雾一缕一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活靜、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热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i.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ii.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4).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了: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汪大娘
①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佣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③汪大娘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④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⑤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第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shà fèi 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⑥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⑦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都“ ”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à fèi苦心
(2). 第③段画线句是李家长媳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果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3).在第⑦段的横线处引用一句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众里寻他千百度
B.物是人非事事休
C.人面不知何处去
D.桃花依旧笑春风
(4).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① 汪大娘的表现 其他人的表现或反应
平时 永远不闲着,也不请假回家 /
安排食政时 ② 家里人都依她、怕她
查问卫生时 因过分看重而忘记 ④
“文革”时 ③ ⑤
年高辞谢时 舍不得走 院里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5).细读第⑦段画线句,联系上面的表格,说说为什么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
A 项“掉”应为“吊”;C 项“祥”应为“详”;D 项“忘”应为“妄”。
第二部分
2
【第1空】
【第2空】形容勒奋得不知疲倦
【第3空】mei
【第4空】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愿望很迫
【第5空】mai
【第6空】空气中因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课文里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解析】
【分析】“孜”字没有翘舌,不能注成“zh",“寐”字不能注成"wu",“霾”字不能注成【点评】考查常用字字音,词义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
第三部分
3
示例: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菜;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
第四部分
4 (1)
潺潺
,
汤汤
(2)
文绉绉
,
黄澄澄
5 (1) A
(2) B
6 (1)
略。
,
对土地以“你”相称,是作者情绪逐渐激动的表现,他不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热爱的土地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
(2)
略。
,
牛角上挂着蛛丝、吃饱了粮食到处纷飞的麻雀都是生活中温馨可爱的事物,将这些故乡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土的真挚思念。
(3)
略。
,
昔日在田垄间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捉过的蚱蜢、劳动过的镐头只留在回忆中,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将回忆的片段连在一起,情感逐渐增强,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7 (1)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
(2) ①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

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故乡鸡、鸭、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3)
早晨炊烟:生机/活力;黄昏炊烟:朴实/温暖
(4)
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的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
(5)
(1)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
(2)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
(3)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
(4)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8 (1)
煞费
(2)
不好。这是从侧面(/描写),表现汪大娘不管自己的身份,只注意“心中的常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
(3) C
(4)
时间;
,
依据心中常理,不准浪费(/毫不见外,自己做主/别人可以发表意见,但最后由她做主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
,
坚持认为李家都是好人(不识时务,总是答非所求);
,
查卫生的人化严厉为大笑;
,
调查的人想诱导她却被弄得哭笑不得。
(5)
因为汪大娘虽一字不识,但无论何时都能坚守正直、质朴、宽厚等做人准则,与许多读书却不明理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少见”一词更突出了其品德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汪大娘的敬重和感激(/怀念等)及对这种社会道德的赞美和呼唤。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