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第一单元 第三课 《雨的四季》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 第一单元 第三课 《雨的四季》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4: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 第一单元 第三课 雨的四季
一、单选题(共1小题;共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湛蓝(zàn) 棱镜(léng) 诱感(yòu)
B.粗犷(kuàng) 掩饰(yǎn) 静谧(mì)
C.屋檐(yán) 高邈(miǎo) 莅临(Iì)
D.吝啬(lìn) 草垛(duǒ) 池畦(qí)
二、解答题(共1小题;共10分)
2.仿照课文第一段,用“当我……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
三、复合题(共6小题;共52分)
3.用“精”组词填句。
(1).图书馆里,我查资料、做摘录, 地做着访前准备。
(2).这套餐具设计得特别 ,深受顾客喜欢。
(3).用激光制作的测距仪测出的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是很 的。
(4).他的这幅《八骏图》堪称国画 ,售价高是应当的。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2). 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 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
(2).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
(3).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一个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地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变化过程为:“亢奋”→“ ”→“ ”。
(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
(4). 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i.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①妈妈独自默默地回家;② 。
ii.“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① ;② 。
(5).下列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五题。
雨中登泰山(节选)
李健吾
①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得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②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穸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經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像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③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码,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 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濑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画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④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⑤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⑥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七真祠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1).这是一篇典型的“移步换景”式游记。阅读“知识卡片”,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小贴士的提示,在下图中填写相关内容。
知识卡片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 记或参观类作文。描写景物时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 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小贴士 先在括号处补充观察点, 再把作者重点刻画的观察对象 写在相应的观察点旁边。
(2).本文用了多种观察视角写景,下列句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远望、动景)
B.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仰视、静景)
C.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特写近景、平视)
D.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仰视、动景、全景)
(3).文中说:“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这些松树到底是怎样的一些主人呢?用线连接它们的形象(可多选),然后说说这样描写的妙处。
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和清风白云游戏 洒脱、悠然自得
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倔强、顽强
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乐观
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殷勤、热情
妙处:
(4).本文从多角度来描写景物,在别具匠心的描写中传达作者的情感。参考示例,以第 1 段中关于“水”的描写为例,说说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示例】对“紧十八盘”处的描写,既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也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还通过两位老人的表现来衬托作者的胆怯。这样多角度的观察和描写,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交待作者是在两位老人的“鞭策”与“鼓励”之下才奋力向上的,从而也“鞭策”“鼓励”读者。

8.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型,令人感到凄楚。
②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③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④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⑤“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⑥“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⑦“吃?”
⑧“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⑨“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⑩“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晩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因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选文有删改)
(1).第①节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错字: 改字:
(2).围绕“儿子要吃蜗牛”,故事波澜起伏。请概括相关情节。
①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 ,波澜又起。
(3).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①内容上: ;②结构上: 。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母亲的心情十分矛盾,既有 ,又有 ;儿子则完全表现出 。
(5).以下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B.表现出浓浓的亲情,祖孙三代能够彼此之间相互体察包容。
C.表现出对小生命的无限关爱,对待蜗牛如同儿女般的呵护。
D.表现了老人的寂寞与孤独能通过养小动物得到抚慰和缓解。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
A 项,湛蓝(zhàn);B 项,粗犷(guǎng);D 项,草垛(duò)。
第二部分
2

第三部分
3 (1)
精心
【解析】
精心:专心;周密细心。我很专心地做准备。故填“精心”。
(2)
精美
【解析】
精美:精致而美好。餐具很精致。故填“精美”。
(3)
精确
【解析】
精确:极准确;非常正确。距离是很准确的。故填“精确”。
(4)
精品
【解析】
精品:精心创作的作品;上乘的作品。画是精心创作的作品。故填“精品”。
4 (1)
比喻
(2)
比喻
(3)
排比
(4)
拟人
5 (1)
心理描写
(2)
外貌、动作描写
(3)
动作、语言描写
6 (1)
拟人
,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2)
不快
,
羞愧
(3)
“我”的话语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4) ①
妈妈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

妈妈在大雪中为“我”送伞
,
为让”我”心情好,妈妈宁可自己受委屈
(5) B
【解析】
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母亲为“我”送伞,“我”因被打扰而对母亲无理,母亲却没有责怪“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7 (1)
云步桥、两条飞瀑
,
野花野草、松树
,
紧十八盘
,
小店、石头、云雾
(2) D
(3)
和风鸟云争夺天日、和清风白云游戏——洒脱、悠然自得;倔强、顽强;乐观。
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殷勤、热情。
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支开了等你——殷勤、热情。
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洒脱、悠然自得。
妙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泰山松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不怕艰苦与严酷,在逆境中顽强成长,欣欣向荣,乐观热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样的描写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也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热爱。
(4)
第 1 段中写两种类型的飞瀑:一是抬头远望,一是近看。一高一低;一窄一宽;一瀑听不到响声,一瀑则发出龙虎声威。不同角度的对比,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雨中两种不同类型的飞瀑飘洒的形态和激荡的声势,也衬托出山势的险峻。
8 (1)

,

(2)
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3)
①写了蜗牛的可爱以及母亲对蜗牛的精心照料,表现出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等内容作铺垫。
(4)
看到蜗牛长大的自豪;不想看到蜗牛被吃的不舍;想吃蜗牛的急切。
(5) D
【解析】
A 正确,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B 正确,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C 正确,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