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 第二单元 第八课 《世说新语》二则
一、复合题(共3小题;共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堪,南阳宛人也。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志美行厉 厉:严重
B.成都既拔 拔:(被)攻克
C.劝民耕种 劝:鼓励
D.其仁以惠下 惠:施恩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i.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ii.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3).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2.重点实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闻之于宋君
(3).因往晓之
(4).终日在天中行止
(5).只使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本文选自《 》,晏婴即该书的主人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君臣几次提到“齐”“齐人”,可见他们是想借羞辱晏子来羞辱齐国。
B.晏子“避席对日”的行为,既不失礼节,又显得胸有成竹。
C.晏子一席话巧妙设喻,诙谐幽默又无可辩驳,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善辩。
D.楚王对晏子的评价从“习辞者”到“圣人”,说明他被齐国人彻底征服。
答案
第一部分
1 (1) A
【解析】
A.句意为:志向美雅,能够自励。“厉”:严格。
B.句意为:成都被攻克之后。“拔”:被攻克。
C.句意为:劝谕百姓耕种。“劝”:劝谕、鼓励。
D.句意为:广施仁政,官民深得恩惠。“以”:用。
(2) ①
光武帝地位卑微的(尚未显赫的)时候,看到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
【解析】
重点词语有:“微”,地位卑微;“见”,了解。句意为:光武帝没有显赫时,了解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
②
(朝廷)正要征召张堪,恰好他就病故了,皇帝深为痛惜。
【解析】
重点词语有:“方”:正要;“会”,适逢,正赶上。句意为:正要征召张堪,不巧他却病故了,皇帝深为痛惜。
(3)
①具有远见;②善于治理;③廉洁奉公。
【解析】
①具有远见;——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②善于治理;——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③廉洁奉公;——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2 (1)
从井里取水
(2)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3)
告知,开导
(4)
行动,活动
(5)
纵使,即使
3 (1)
晏子春秋
(2)
莫非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盗吗?
(3) D
【解析】
应该是齐国人被晏子征服。
【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去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后,对身边的侍卫、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侍卫、大臣回答说:“在他到来时,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说:‘这人是做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这是齐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他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谒见楚王。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啊。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盗吗?”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