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证的方式: 、 。课前热身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肇(zhào)事 格物致知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掌握字词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整体感知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第1、2、3、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意思:耳朵听说一件事,不如亲眼看见; 亲眼看见一件事,不如亲自尝试; 亲自尝试一件事,不如亲手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拓展延伸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费县石井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编写: 审核: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合作交流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展示提高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当堂达标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
石井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课教案
20
12
年
11
月
13
日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一
课型
自读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九(x)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能力
目标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
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
方法
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探究体验——达标检测
五个步骤:探究展示——批改交流——攻坚解惑——巩固强化——总结收获
两个秘诀:课件引领;学案导学。两个原则: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话语权。
课前
准备
制作课件、编制导学案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课件已制作
使用正常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使用校统编学案
学生使用较充分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真心英雄》
歌词励志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完成学校统编学案预习部分
效果良好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课件辅助导入
直接导入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板书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使用课件示标
简洁明了
学生齐读
机动灵活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出示自学指导案,详见学校统编学案
教师口头交代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监督,要督学到位
为节省时间,台上展示可与台下探究同步进行。
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自主探究不了的问题,同位同桌之间可小声商讨。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学生分组完成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安排各组5号同学上台板演展示,其他同学台下做。(为了提高效率,不要忘了对台上台下所有同学的监督)
不要忘了给台下的同学安排任务。
板演的人数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各组4号同学上台批改,其余同学同位或对桌交流。
为节省时间,台上批改与台下批改可同时进行。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有选择性地做好课堂笔记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攻坚解惑
学为主兵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注重课堂用语的明确性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做好课堂笔记
自我反思,总结教训,一帮到底,纠错务尽。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课时学案
有所针对性地进行。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引导学生整理、完善课堂笔记
谈学到的学科知识,
谈掌握的解题方法,
谈悟到地做人道理
②自由展示
指名或自愿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根据本节课具体学情
三、
当堂达标,布置作业 作业:背诵本首词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学生独立完成
②批改
学生同桌互批
教师巡视
③统计
组长统计、班长汇总
独立完成
教师批、组长批或生生互批。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学生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用箴言的形式写出来
组长评选出好的箴言
②预习任务
完成同步中理解性题目
学生课下完成
课 后 反 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指出了“实验”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重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石井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课集备
20
12
年
11
月
13
日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一
课型
自读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九(x)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能力
目标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
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
方法
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探究体验——达标检测
五个步骤:探究展示——批改交流——攻坚解惑——巩固强化——总结收获
两个秘诀:课件引领;学案导学。两个原则: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话语权。
课前
准备
制作课件、编制导学案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课件已制作
使用正常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使用校统编学案
学生使用较充分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真心英雄》
歌词励志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完成学校统编学案预习部分
效果良好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课件辅助导入
直接导入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板书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使用课件示标
简洁明了
学生齐读
机动灵活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出示自学指导案,详见学校统编学案
教师口头交代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监督,要督学到位
为节省时间,台上展示可与台下探究同步进行。
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自主探究不了的问题,同位同桌之间可小声商讨。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学生分组完成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安排各组5号同学上台板演展示,其他同学台下做。(为了提高效率,不要忘了对台上台下所有同学的监督)
不要忘了给台下的同学安排任务。
板演的人数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各组4号同学上台批改,其余同学同位或对桌交流。
为节省时间,台上批改与台下批改可同时进行。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有选择性地做好课堂笔记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攻坚解惑
学为主兵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注重课堂用语的明确性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做好课堂笔记
自我反思,总结教训,一帮到底,纠错务尽。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课时学案
有所针对性地进行。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引导学生整理、完善课堂笔记
谈学到的学科知识,
谈掌握的解题方法,
谈悟到地做人道理
②自由展示
指名或自愿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根据本节课具体学情
三、
当堂达标,布置作业 作业:背诵本首词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学生独立完成
②批改
学生同桌互批
教师巡视
③统计
组长统计、班长汇总
独立完成
教师批、组长批或生生互批。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学生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用箴言的形式写出来
组长评选出好的箴言
②预习任务
完成同步中理解性题目
学生课下完成
课 后 反 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指出了“实验”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重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