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4《雨霖铃》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4《雨霖铃》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09:3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雨霖铃》
北宋 柳永
慢词之祖,婉约之宗
柳永词内容
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为三类:
1.写都市生活和都市风光;
2.写女性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
3.写羁旅行役之苦。
作品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韵律谐婉。
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派旗帜:李清照
“别恨”派旗帜:晏 殊
“情长”派旗帜:柳 永
“愁宗”派旗帜:李 煜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骤雨zhòu :阵雨。
兰舟:兰木造的船,通常是对船的美称。
凝噎yē: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暮霭ǎi:晚云。
那堪:哪能忍受。
宵:夜。
经年:年复一年。
无绪:没有好心情。
楚天:楚地的天空。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沉沉:深沉。
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
字词积累
请划出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出现了那些意象?
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本词词眼是什么?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从时间角度分析,作品内容可分为几层?
整体感知
1.景语
渲染气氛
寒蝉、长亭晚
骤雨歇
勾勒环境
离别前
别后情景
烟波暮霭
晓风残月
别后去向
离别后
2.情语
都门帐饮
执手相看
清秋伤别
良辰好景
情事
情态
点旨
别后生活
离别时
离别后
3.景物描写作用
对长亭晚
——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骤雨初歇
——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
矛盾
心态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哀景写哀情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
孤寂、痛苦
4.词眼
作用:烘托悲苦凄凉气氛,表达作者缠绵悱恻的伤感情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柳、风、月
意象所蕴涵的意义:
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
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
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
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
杨柳:柳—留,依依伤别离。
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别后情景
伤离别
词作思路梳理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研习课文
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伤感、无可奈何。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矛盾
心态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必得离别,逼出“兰舟催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 (描写)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由实转虚的巧妙过渡。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哀景写哀
共同感受,普遍情感。触景生情。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6.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词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想象。孤寂、痛苦
上片:
别时实景
下片:
别后虚景
寒蝉、长亭、骤雨 ——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舍难分
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
伤离别,冷落清秋—— 愁意浓浓
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
主题
写作技巧
内容
作用
意象
伤离别
①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白描③点染④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1.借景抒情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杨柳、晓风、残月
烟波、暮霭、楚天
艺术特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
本诗 ,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虚实相生
现实之景,是实写。
想象之景,是虚写。
虚实结合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凝噎  哽咽  揶揄  奖掖
B.罗绮  犄角  枸杞  掎角之势
C.参差  差遣  差劲  差强人意
D.豪奢  舍弃  赊账  设身处地
【答案】C(A项yē yè yé yè;B项qǐ jī qǐ jǐ;C项cī chāi chà chā;D项shē shě shē shè。)
随堂练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无语凝咽 通霄达旦 暮霭沉沉 字字珠玑
B.星辰 寥若辰星 良辰美景 一日之计在于晨
C.嬉闹 文恬武嘻 嬉笑怒骂 嘻嘻哈哈
D.繁琐 要言不烦 东南形胜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D(A项咽—噎 霄一宵;B项寥若辰星—寥若晨星;C项文恬武嘻—文恬武嬉。)
3.下列修辞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B.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D.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答案】 B(ACD三项为对偶,B项为反问)
4.下列各诗句中与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立意不同的一项是(  )
A.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
B.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李白《古风》)
C.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陶渊明《和刘柴桑》)
D.故人千里道,沧波一年别。夜上明月楼,相思楚天阔。
(刘长卿《石梁湖有寄》)
【答案】C(读柳永词可知,柳永在这首《雨霖铃》中表达了一种凄婉怅惘的离别情绪。所以离别是全诗贯穿始终的核心情感。题目中A,B,D三项都有相同的情感如“去去”“楚天阔”,都指离别。C项虽也有“去去”,却是指离开人世)
5.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词人对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泊在遥远浩渺的江面,两人都不舍分离。
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
【答案】 D
6.下面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直抒别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
C.“念去去”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离别的深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空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
【答案】 D(“空间”应改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