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猜谜:打一物)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目标
1.了解培根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归 纳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领会并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4.激励自己更加热爱读书,不断进步。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此外,他还开了英国随笔体裁的先河。
主要著作有《伟大的复兴》、《亨利第七王朝史》、《随笔》、《新大西岛》等。
听录音:朗读课文
找出生字、生词,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读准下列字音:
怡( )情 藻( )饰
狡黠( ) 诘( )
蒸馏( ) 滞( )碍
吹毛求疵( )
嚼
咀嚼( )
味同嚼蜡( )
yí
zǎo
xiá
jié
liú
zhì
Cī
jué
jiáo
·
·
·
·
·
·
·
·
·
·
·
1.文章的中 心话题是什么?
(读书)
2.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并划分层次。
(一、第1至第6句,阐述读书的目的;二、第7第12句,阐述读书的方法;三、第13至第17句,阐述读书的作用。)
赏析课文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读书有什么目的(益处)?
(怡情、傅彩、长才)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偏向)?
(过多易惰、太盛则矫、学究故态)
3、读书与经验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4、明智之士怎样读书?
(在书外,凭观察得之)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读书有哪些方法?
(选读、浏览 、通读 、 精读 、代读 、 读摘要)
上述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选读---只有部分重要的书;浏览---不太重要的书;通读---重要的书;精读---价值高的书;代读、读摘要---题材次、价值低)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再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读书有什么作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论证?
观点(作用)1 :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观点(作用)2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提炼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判断论证方法.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用比喻证明观点。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提炼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判断论证方法.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 结
方法
目的
怡情
傅彩
长才
精读 代读 读摘要
选读 浏览 通读
作用
弥补缺陷
塑造性格
谈读书
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名 句 赏 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历史经验教训使人变得明智,诗歌优美的意境陶冶人的灵性,数学毫无差错的大量运算锻炼人周到细心的品性,科学研究要花费大量精力深入思考使人富有内涵,道德规范使人处事冷静,逻辑修辞学给人周密而正确的思维可以锻炼人的口才。总之,凡是自己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都可以培养个人不同方面的性格。
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习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拓 展 延 伸
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共10张PPT)
马南邨cūn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6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作者简介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思考:
1.本文与上文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提出的正确观点又是什么
整体感知,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说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中就有许多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
引用陆象山的话,再次阐明“不求甚解”的内涵。
强调重要的书需要反复阅读。
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作者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同时,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那么这主张是什么呢?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读书的三境界:
1、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