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2课 大变动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变化,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孔子、老子学说等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天下共主”
“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开始解体
春秋初期,周桓王与郑国的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一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战国策>书录》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分封宗法礼乐制度瓦解
巩固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华夏
华夏: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诗经》没有收入楚国的篇目;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他拒绝入秦和楚。中原诸侯国称秦国戎狄 和楚国南蛮
材料 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
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四夷不与中国同”的观念逐步淡化。
华夏为中心,内华夏外夷狄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巩固知识
在西周的文字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
“华夏”各国之间的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
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B.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
D.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
冶铁技术的出现
铁农具开始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
生产力发展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确立
生产关系的发展
巩固知识
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仅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国统治区,而且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
A. 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B. 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已普遍使用
D.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中心城市
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工商业的发展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学 说
道家 春秋 老子 万物本源为“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儒家 春秋 孔子 核心为“仁”,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战国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战国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墨家 战国 墨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中央集权
阴阳 战国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的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③私学兴起,士阶层针对废旧立新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巩固知识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
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
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 商君列传》
巩固知识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
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
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
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
期( )
A. 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
B.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C. 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
D.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动和转变
诸侯纷争
铁犁牛耕
工商业繁荣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华夏认同
士阶层崛起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民族交融
百家争鸣
多民族融合
新兴阶级的崛起
法家思想的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