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导读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前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1949年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张冠生《费孝通传》)
温儒敏:《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学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即使这方面的专家,读起来也要费一番心思的,何况我们中学生?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对于当今许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那样遥远,农村的学生也未见得就不感到陌生,这也会造成阅读障碍。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选择某一本书,必须先确定是什么类型的书,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阅读姿态与方法。像《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这是学术探究的读法。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两种阅读并非截然区分,有交叉,但各自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有所不同。
教材中“整本书阅读”所要求我们的,主要是第二种读法,旨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
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
《乡土中国》以调查和科学论证为主,但写得很有文采,充满人文。
这本书论述非常简洁有力,有几点很值得借鉴。
一是论点鲜明,每一章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尽量把论点凝结为一种“说法”,一个概念;
二是论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强调“对话”,和学界不同的看法“对话”,以此凸显自己的观点;
三是论证的求实,靠材料说话;
四是大量引证传统典籍材料,有些引文是人们所熟悉的,但纳入本书的论述系统,就可能“翻新”出新的涵义。
此外,还有许多写作经验也富于启发。比如议论文在论证推理的同时怎样能更生动而且有可读性,观点与材料如何结合,叙述和论说如何平衡,以及如何摆脱从概念到概念的“八股味”,等等。
《乡土中国》其实未必那样遥远。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读懂过去,解决你心中的疑惑。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趣味乡土
阳台种菜
泡沫箱种菜
饮料瓶种菜
小区种菜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种菜?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史禄国先生说: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为什么中外的称呼方式如此不同?
学英语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
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
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关照现在,备好高考
北京2018年高考名著题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 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北京2019年高考名著题
!
北京卷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一、有的同学觉得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大部头”名著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省时省力。对你此有什么看法?阐明你的观点。
二、学校举办“生活技能大赛”,同学们可展示烹饪、插花、做手工、修器具等技能。请你介绍一项自己擅长的生活技能。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三、请为新冠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020年
北京微写作
扎根过去,探索未来
阅读《乡土中国》价值何在?
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图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今天,作为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透过文本,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第一,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具体、全面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
其二,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其五,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营养,得到语言素养的修炼。
其三,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其四,阅读《乡土中国》,可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1. 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关系。
文本涉及了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同时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2.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
3. 让学生树立关注乡村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4. 从书中作者发现问题、提炼概念、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论述的方式)
5.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特殊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修养。
6. 以作者的学术精神去启迪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注入“学术因子”。
7. 积累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经验,学会阅读一类书。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男女
有别
差序
格局
血缘与
地缘
长老
统治
名实的分离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
本色
无讼
从欲望到需要
文字
下乡
礼治
秩序
家族
无为
(看作14篇论文去读)
你需要读
内容解读
结构解读
核心概念
具体事例
中心论点
(论证)
行文思路
论证方法
《乡土中国》你需要读什么?
怎么去读《乡土中国》?
三步阅读法
略 读
精 读
研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