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比例
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难点: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小卡片纸,上面写着“图形的放缩”)
师:我来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拿出小卡片让学生辨认卡片上的字)谁能看清上面写着什么?
生:看不清!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续) 师:(将卡片放在展台上,调整缩放键让刚才很小的字逐渐放大,边操作边说:“看清了吗?”然后继续放大,接着再问:“看清了吗”……最后再调整到合适的大小)请同学们再认真看一下,并大声把这些字读出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刚才还看不清,为什么现在看清楚了?
生:纸上写的字被放大了。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为“巨人”设计教室 1.设疑。
师:“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请想好的同学与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2.设计教室。
(出示长方形)
师:如果用这个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按照“4∶1”的比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
(师指出放大后的长和宽是原来的4倍)
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完后,把自己画的情况及画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反馈。
三、画一画三角尺 师:在为“巨人”设计教室的时候,我们有了图形放大的经验,接下来我们来尝试画一画缩小的图形。
(出示教材三角形图片)
(1)图中的三角形是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说一说它的三条边分别长多少?
(2)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让学生交流,说一说“按1∶4”缩小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1∶4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三条对应线段都缩小到原来的。
(3)学生尝试画图。
(4)展示学生作品。
师:如果按照“1∶5”的比缩小呢?“1∶6”呢?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怎么画扩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师指出图形按比例扩大或缩小时,只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2.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归纳: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3.你能举出生活中图形放缩的例子吗?如:照相、放大镜……
4.本节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