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数学 7.1二次根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下册数学 7.1二次根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1-22 08: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二次根式(第1课时)
学生起点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节课的前六节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实数.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公式提供了知识基础.当然,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后两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把握好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教材任务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形式;第二课时,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乘除的法则以及加减运算的法则,进而利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第三课时,进一步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并关注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
3.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难点
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明晰概念;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第四环节: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明晰概念
问题1 :,,,,(其中b=24,c=25),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都含有开方运算,并且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介绍二次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强调条件:、,也就是说二次根式具有双重非负性.
问题2:二次根式怎样进行运算呢?
答: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
意图:通过问题,回顾旧知,为导出新知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探究性质
(一)内容:通过探究得出,.
具体过程如下:
(1)=   ,=   ;
= ,= ;
= ,= .
(2)用计算器计算:
=   ,=   ;= ,= .
问题1: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问题3:其中的字母a,b有限制条件吗?
意图:最终归纳出(a≥0,b≥0),(a≥0, 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数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数的算术平方根.
说明:(1)公式中字母a≥0,b≥0(或b>0)这一条件是公式的一部分,不应忽略.如,;
(2),也就是说乘法法则可以推广;
(3),也就是说遇见带分数,必须先化成假分数,即.
第三环节:知识巩固
例1 化简(1);(2);(3)。
观察:化简以后的结果中的被开方数又有什么特征?
意图:由于现在还没有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学生实际上并不知道化简的方向,因此,这里以例题的形式呈现了有关结论.
被开方数中都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简时,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化简:(1);(2);(3);(4);(5).
答案:(1);
(2);
(3)=;
(4);
(5).
问题:
(1)你怎么发现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的?你怎么判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
(2)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时,你有哪些经验与体会,与同伴交流。
说明:含有根号的数与一个不含根号的数相乘,一般把不含根号的数写在前面,并省略去乘号.
(1) 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时,如果被开方数是一个整数,一般先将被开方数写成一个平方数与另外一个数的积的形式;
(2) 当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应化为假分数;
(3) 二次根式无论是计算还是化简,结果必须华为最简形式.
反思:以上化简过程有何规律呢?希望学生得出:根号里面的数有一部分移到了根号外面,具体来说是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开方后写到了根号外面.从而明确:被开方数若有开得尽的因数,一般需要进行化简.
第四环节:知识拓展
说明:这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程度好的学生可选用,基础不好的学生舍去.
练习:
1.下列平方根中, 已经简化的是( )
A. B. C. D.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你认为成立的请在()内打对号 ,不成立的打错号 。
① ( ) ; ② ( ) ;
③ ( ); ④( ).
你判断完以后,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n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并说明n的取值范围?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 达标检测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掌握并会运用公式:(a≥0,b≥0),(a≥0,b>0).
(2)理解本节课中用过的数学方法:类比,找规律,归纳总结.
五、教学反思
(一)关注类比,提出重点
本节经历从具体实例到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实数运算律和运算法则,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对运算技能要求恰当定位
根据新课标精神,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过分要求技巧,应关注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理解,能否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能否依据算理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否确认结果的合理性等等,对于较复杂的实数运算,应关注学生是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因此,注意对运算技能要求作恰当的定位,特别是在开始运算的第一课时,不要提高要求。
(三)分层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学生的层次不同,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增加了知识拓展的内容,供层次高一些的学生及班级选用.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