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二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下图为1800—1838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图。对于下图所反映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巨大
B.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逐年增加
C.说明清政府国库充盈
D.大量鸦片输入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2.“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马关条约》的后果
C.中国边疆的危机 D.《南京条约》的影响
4.1871年,著名思想家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5.“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使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至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清廷赶走。可是林凤祥率领之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事结局的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人心的向背
C.军队的士气 D.战略因素
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玕的主张是为了
A.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8.“洋务运动陆续兴办了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等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263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材料表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域是
A.政治 B.经济 C.思想 D.外交
9.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边疆形势日益严峻。为此,清政府采取的举措有
①李鸿章收复新疆 ②设立新疆行省 ③建立台湾行省
④筹建新式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张华去威海旅游,带回了一枚邓世昌纪念币,上面有一句题词,“甲午志士不朽,捍疆卫国光荣”。这一赞誉还可以给
A.陈化成 B.关天培 C.曾国藩 D.丁汝昌
11.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12.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该政策
A.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B.使美国开始独霸中国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3.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群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可是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具有广泛性和先进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14.1900年,德国传教士在廉州考棚街侵占百姓土地乱建教堂,民众愤而拆除之,德国政府派出兵舰到北海示威,廉州知府最后赔款兵费6000银元息事宁人。材料说明
A.德国政府只能运用武力威胁解决争端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C.软弱的清政府不能保护本国人民权利
D.当地民众由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变为妥协
15.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能体现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二、辨析改错(8分)
16.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探索与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改正:
【 】(2)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改正:
【 】(3)变法维新运动时期,严复等主持的《知新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改正:
【 】(4)《辛丑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最初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指出“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4分)
材料二 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外人于此,则平日唱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中国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
——摘编自《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2)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发动了哪场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时代主题。(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收集各种报刊,看看外国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他们怎样看待当时的中国……他在寄呈道光帝译报材料时又说:“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在编写《四洲志》之余,他还收集了大量的船炮模型图纸等资料,希望进行仿制。
(1)材料一中,林则徐翻译外国报刊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这与近代中国的哪场近代化探索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 (3分)
材料二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报刊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探索救亡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自强之路】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
——摘编自张仁玺、贾乐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传统
价值观念的冲击》
(1)根据材料一,李鸿章为什么要提出“开辟新的财源” 列举一例李鸿章“振兴商务”的具体措施。(4分)
【沉痛转身】
材料二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2)材料二中,中国人“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有何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这次“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对比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自强”运动与材料二的“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的不同之处。(4分)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二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D B B D A B C D C A A C D
二、辨析改错(8分)
16.
【×】(1)改正:“《资政新篇》”改为“《天朝田亩制度》”
【×】(2)改正:“自强”改为“求富”
【×】(3)改正:“《知新报》”改为“《国闻报》”
【√】(4)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1)战争:鸦片战争。(2分)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分)
(2)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分)
(3)侵略与抗争。(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
(1)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分)运动:洋务运动。(1分)
(2)《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4分)
(3)介绍外来文化,舆论宣传,思想启蒙等。(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1)原因:为“自强”筹措资金。(2分)措施:创办轮船招商局。(2分,答出一例即可)
(2)表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2分)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分)
(3)学习层面不同,前者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后者是学习政治制度;领导阶级不同,前者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后者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目的不同,前者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后者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