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章末复习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二章末复习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1 11:00:38

文档简介

七下第二章末复习课
一、音色、响度、音调的区别及应用
1.蜜蜂采蜜归来,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原因是负重增加的情况下,蜜蜂翅膀扇动的频率(  )
A.变高 B.变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解答】带蜜飞时翅膀振动得比不带蜜时振动的更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不带蜜时要低;
故选B。
【分析】蜜蜂的翅膀在煽动时振动快慢不同,音调就会不同,翅膀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2018七下·杭州月考)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宇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慢音调越低;(2)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需要改变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
【解答】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改变了硬纸板振动的快慢,能够完成探究目的,A错误;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度不同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能够完成探究目的,B错误;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滑过梳子的速度不同,物体振动快慢不同,能够完成探究目的,C错误;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改变力度能是发声的响度发生变化,不改变音调,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要小些,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4.你是耳机一族(如图所示)吗?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  )
A.能形成听觉 B.能够收集声波
C.位于耳蜗内 D.构成传入神经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听觉的形成和耳朵的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位于耳蜗内,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答案】(1)介质;温度
(2)发声体A;乙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在示波器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就是声音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多少就是频率的大小,决定声音的音调。波形的特点决定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及应用
6.(2017七下·湖州月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
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
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物等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A、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通过玻璃板成蜡烛较清晰的像.故A正确;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平面镜成的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蜡烛靠近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和蜡烛大小相同.故B错误;
D、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
故选A
7.小胡陪妈妈买鞋子,如图是妈妈在试鞋过程中的情景,小胡对部分情景的分析合理的是(  )
A.妈妈越面镜像越大
B.镜中的像是等大的实像
C.走向另一块更小的平面镜,妈妈的像将变小
D.妈妈要看鞋的后面,把一只脚顺时针旋转90度,则像逆时针旋转90度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妈妈面镜时,它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
B.镜中的像是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把一只脚顺时针旋转90度,则像逆时针旋转90度,故D正确。
故选D。
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最好选用 (填字母)。
A.A B.B C.C D.D
【答案】(1)3
(2)20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2)根据“物像等距”分析计算;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选取的物体是左右对称的,那么就无法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则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根据平面镜“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蜡烛A到玻璃的距离为10cm时,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那么像到A的距离就是: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重合,所有蜡烛B与A相距20cm。
(3)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关系,所选择的物体就不能是左右对称的。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9.小华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她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   (填“虚”或“实”)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 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   。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
【答案】虚;6m;漫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3)光线射到凸凹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是漫反射;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是镜面反射。
【解答】(1)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华看到的是吊顶所成的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距”的特点可知,吊顶到地面的距离为6m,那么像到地面的距离也是6m;
(3)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漫反射。
10.小晨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 (填字母)。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正立的像。
(3)实验中,如果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 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
【答案】(1)D
(2)不能
(3)0.4
(4)无论怎 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光射到物体表面后,改变传播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是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
(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如果玻璃板不与水平桌面垂直,那么像要么成在桌面上方,要么成在桌面下方,于是蜡烛B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蜡烛A的像是光线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形成的,而蜡烛B是其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故选D。
(2)蜡烛A在玻璃板内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光屏上不能成正立的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玻璃板的厚度等于两个像之间距离的一半,即:0.8cm×=0.4cm。
(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
11.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1)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垂直
(2)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像与物大小相等
(3)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B,从而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只有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时,蜡烛A所成的像才会成在桌面上,才能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
(2)玻璃板有前后两个面,光线会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形成前后两个像。完全重合后,说明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
(3)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是: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这样操作: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2.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其应用;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3)“倒立”,不光指形状上的变化,还指运动方向的变化;
(4)根据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知识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B.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故B错误;
C.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而像的移动方向与它相反,即向上运动,故C正确;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让它发生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蓓蓓利用图画记录了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如图所示。四幅图画中的物、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解答】A.当u>2f时,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u故选A。
14.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方向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甲:蜡烛在平面镜内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不能挡住,可以看到;
乙: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也挡不住,可以看到。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 (填字母)。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答案】(1)7.5
(2)左;缩小;照相机
(3)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列出不等式计算;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根据成像特点确定凸透镜的应用。
(3)凸透镜的口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特点和完整性,只会引起会聚光线的数量变化,从而引起像的亮度改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蜡烛火焰在光屏成等大的实像,则U=2f=15cm,则凸透镜的焦距f=7.5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即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减小像距,即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的物距为:u=50cm-10cm=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这时不会影响成像的完整性,只会减小会聚的光线,即仍然成整支蜡烛的像,只是稍微暗一些,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小明发现所用的凸透镜没有标明焦距,于是他让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照射在凸透镜上,在透镜另一侧F点得到一个最小的亮点,如图1所示。试作出这一过程的光路图。
(2)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调整后,在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请你详尽地描述这个像的特点:   (测得这个凹透镜的焦距为5 cm)。
(3)此时,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清晰。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   。
【答案】(1)
(2)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蜡烛焰心、凸透镜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倒立缩小的实像
(3)远离;能把在视网膜前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上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解答;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能够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描述成像的特点。
(3)根据近视眼镜的特点分析光线比原来发散了还是会聚了,进而确定像的移动方向即可。看到的物体不清晰,说明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合适的近视眼镜,能够将物体的像移动到视网膜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如下图所示:
(2)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蜡烛焰心、凸透镜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2f,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放入近视眼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于是像距增大,应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能把在视网膜前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上。
1 / 1七下第二章末复习课
一、音色、响度、音调的区别及应用
1.蜜蜂采蜜归来,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原因是负重增加的情况下,蜜蜂翅膀扇动的频率(  )
A.变高 B.变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2.(2018七下·杭州月考)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宇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频率高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
4.你是耳机一族(如图所示)吗?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  )
A.能形成听觉 B.能够收集声波
C.位于耳蜗内 D.构成传入神经
5.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及应用
6.(2017七下·湖州月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
C.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像会变大
D.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
7.小胡陪妈妈买鞋子,如图是妈妈在试鞋过程中的情景,小胡对部分情景的分析合理的是(  )
A.妈妈越面镜像越大
B.镜中的像是等大的实像
C.走向另一块更小的平面镜,妈妈的像将变小
D.妈妈要看鞋的后面,把一只脚顺时针旋转90度,则像逆时针旋转90度
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最好选用 (填字母)。
A.A B.B C.C D.D
9.小华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她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   (填“虚”或“实”)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 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   。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
10.小晨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 (填字母)。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正立的像。
(3)实验中,如果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 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
11.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2.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蓓蓓利用图画记录了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如图所示。四幅图画中的物、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15.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 (填字母)。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1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小明发现所用的凸透镜没有标明焦距,于是他让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照射在凸透镜上,在透镜另一侧F点得到一个最小的亮点,如图1所示。试作出这一过程的光路图。
(2)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调整后,在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请你详尽地描述这个像的特点:   (测得这个凹透镜的焦距为5 cm)。
(3)此时,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清晰。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解答】带蜜飞时翅膀振动得比不带蜜时振动的更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不带蜜时要低;
故选B。
【分析】蜜蜂的翅膀在煽动时振动快慢不同,音调就会不同,翅膀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慢音调越低;(2)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需要改变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
【解答】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改变了硬纸板振动的快慢,能够完成探究目的,A错误;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度不同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能够完成探究目的,B错误;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滑过梳子的速度不同,物体振动快慢不同,能够完成探究目的,C错误;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改变力度能是发声的响度发生变化,不改变音调,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要小些,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听觉的形成和耳朵的结构分析判断。
【解答】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位于耳蜗内,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1)介质;温度
(2)发声体A;乙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在示波器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就是声音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多少就是频率的大小,决定声音的音调。波形的特点决定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6.【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物等大;(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A、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通过玻璃板成蜡烛较清晰的像.故A正确;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平面镜成的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蜡烛靠近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和蜡烛大小相同.故B错误;
D、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妈妈面镜时,它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
B.镜中的像是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把一只脚顺时针旋转90度,则像逆时针旋转90度,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1)3
(2)20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2)根据“物像等距”分析计算;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选取的物体是左右对称的,那么就无法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则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根据平面镜“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蜡烛A到玻璃的距离为10cm时,它的像到玻璃的距离也是10cm,那么像到A的距离就是:10cm+10cm=20cm。因为蜡烛B与A的像重合,所有蜡烛B与A相距20cm。
(3)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关系,所选择的物体就不能是左右对称的。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9.【答案】虚;6m;漫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3)光线射到凸凹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是漫反射;光线射到光滑平整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是镜面反射。
【解答】(1)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小华看到的是吊顶所成的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像等距”的特点可知,吊顶到地面的距离为6m,那么像到地面的距离也是6m;
(3)小华发现通过地毯就看不到吊灯的像,这是因为光照射到地毯时发生了漫反射。
10.【答案】(1)D
(2)不能
(3)0.4
(4)无论怎 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光射到物体表面后,改变传播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是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
(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如果玻璃板不与水平桌面垂直,那么像要么成在桌面上方,要么成在桌面下方,于是蜡烛B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蜡烛A的像是光线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形成的,而蜡烛B是其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故选D。
(2)蜡烛A在玻璃板内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光屏上不能成正立的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玻璃板的厚度等于两个像之间距离的一半,即:0.8cm×=0.4cm。
(4)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和玻璃板后面的像重合。
11.【答案】(1)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垂直
(2)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像与物大小相等
(3)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B,从而移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只有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时,蜡烛A所成的像才会成在桌面上,才能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
(2)玻璃板有前后两个面,光线会发生两次反射,从而形成前后两个像。完全重合后,说明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
(3)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是: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这样操作: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12.【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其应用;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3)“倒立”,不光指形状上的变化,还指运动方向的变化;
(4)根据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知识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B.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故B错误;
C.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而像的移动方向与它相反,即向上运动,故C正确;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让它发生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解答】A.当u>2f时,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u故选A。
14.【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方向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甲:蜡烛在平面镜内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不能挡住,可以看到;
乙: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也挡不住,可以看到。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1)7.5
(2)左;缩小;照相机
(3)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列出不等式计算;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根据成像特点确定凸透镜的应用。
(3)凸透镜的口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特点和完整性,只会引起会聚光线的数量变化,从而引起像的亮度改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蜡烛火焰在光屏成等大的实像,则U=2f=15cm,则凸透镜的焦距f=7.5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即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减小像距,即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的物距为:u=50cm-10cm=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3)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这时不会影响成像的完整性,只会减小会聚的光线,即仍然成整支蜡烛的像,只是稍微暗一些,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1)
(2)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蜡烛焰心、凸透镜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倒立缩小的实像
(3)远离;能把在视网膜前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上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解答;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能够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描述成像的特点。
(3)根据近视眼镜的特点分析光线比原来发散了还是会聚了,进而确定像的移动方向即可。看到的物体不清晰,说明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合适的近视眼镜,能够将物体的像移动到视网膜上,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如下图所示:
(2)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蜡烛焰心、凸透镜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2f,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放入近视眼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于是像距增大,应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能把在视网膜前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