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提优、寒假拔尖)部编版四语下第七单元各类阅读真题(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名师解析连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提优、寒假拔尖)部编版四语下第七单元各类阅读真题(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名师解析连载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11: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真题名师解析连载
前 言
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养成的关键,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阅读所占的分量最大,失分也最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现在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小古文的阅读理解将成为小升初的重要考查内容。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考查题型主要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另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除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解题方法、梳理解题思路,并对照答案对失分点进行反思,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乡多做有价值的阅读题,并学会通过做阅读题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属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这一阶段的阅读习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在给学生选择阅读资料时慎之又慎。
本系列连载将陆续选取全国知名小学的期中、期末测试题和各种能力竞赛题中的阅读真题进行解析。这些阅读真题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文章难易程度和题目设置上更符合年级训练要求,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有效资料。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做阅读真题,定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时间控制能力,以及对阅读试题类型更好的把控能力。
学生要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只有“到真题中去”,因为真题经过了一线教学的检验,学生可以通过做真题检验、改正、巩固、提高所学,通过真题来纠错提高。
通过做阅读真题, 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年级训练的目标,于无形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真诚地希望我们这套阅读真题系列连载能为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能成为提升同学们阅读能力的好帮手!
第七讲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阅读训练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崇高品格。《古诗三首》表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及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诺曼底号”遇难记》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黄继光》展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气概。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一.本讲专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 南京)
一个男孩的座右铭
一个男孩生性怯懦,屡遭同伴们的嘲弄。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
后来男孩应征入伍了,原以为新的环境会给他的境遇带来改观,但由于秉性使然,他再次沦为大家戏谑的对象。男孩对此非常苦恼。
一天,教官让新兵进行投掷训练。他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掷过去。新兵们个个大惊失色,纷纷溃散。教官沉下脸来,气愤地说:“这只是一枚不会爆炸的手榴弹。我这样做是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心理素质,看你们在突发事件前,能否保持镇定和勇敢——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恰巧,那天男孩因病未能出练。第二天,当他出现时,教官暗示新兵们不要声张,然后故技重施,将手榴弹像昨天那样再次投掷。大家掩面窃笑,期待一场闹剧的上演。
同他们一样,男孩并不知道手榴弹不会爆炸。然而,在那一瞬,他却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瘦弱的身体把手榴弹压在自己身下,并伴以紧迫而短促的一声大吼:“快!快闪开!”
大家惊诧了,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男孩竟试图用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战友们的生命。男孩在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果断勇敢征服了大家。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羞臊地低下头,等待同伴们的奚落。然而,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无限崇敬和感激,化作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男孩哭了。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
从此以后,男孩渐渐从卑怯中走了出来,屡立军功,赢得了人们的无限崇敬。
想及年少的际遇和今日的辉煌,已荣升为军官的男孩总是感慨万分地说:“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就会赢得尊重!”
这句话成了男孩恪守不渝的座右铭。
从文中画线的语句中,找出描写男孩动作的词语,至少三个: 、 、
. 。(3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男孩的 描写和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体会到:
. .(3分)
3.下面哪个词语不是形容男孩的 ( )(1分)
A.苦恼不已 B.大惊失色 C.奋不顾身 D.无私无畏
4.文中“如此厚重的礼遇”指的是 。(2分)
5.男孩的座右铭是什么 请用“ ”画出来。(2分)
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 )。(1分)
A.要敢于忘掉自己 B.要善于关心他人
C.忘掉自己和关心他人都十分重要 D.做人勇敢就能赢得尊重
7.仿照下面的句子,描写一位同学挨批评后的动作和神态。(3分)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羞臊地低下头,等待同伴们的奚落。
. .
. .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 南通)
成全善良(15分)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别人碰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女儿竟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她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谢意!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不禁想起了刚才老人在车上紧皱眉头的表情,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文中对父女俩进行了哪些描写 ( )(多选)(3分)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2.姑娘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神情发生的变化是: → → 。
从中可以看出姑娘是一个 的人。(5分)
3.文中画线句的“隐情”指的是什么 (2分)
. .
4.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请用波浪线画出来。老人忍痛接受座位,体现了他 的品质。(3分)
5.对“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怀老人,热情地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善良。
B.别人想帮助你的时候,你就应该心安理得接受帮助。
C.老人以细腻的爱来对待这个姑娘,才使姑娘的那颗善良之心没有受到伤害,因此这也是一种善良。
D.不要拒绝他人的帮助,只要别人帮助你全部都接受,这就是一种善良。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 盐城)
. (14分)
刘胡兰,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后来,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 责任)了 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4岁那年,刘胡兰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移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了上山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占区的家乡往来奔走,(机密 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当时的反动派村长,为敌人的军队运送粮食、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人民的一大祸患。为了消灭这个祸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此人抓住并处死。敌人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 月12日,敌人突然(袭击 打击)刘胡兰 所在的村庄,刘胡兰因为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一三 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被带到铡(zhá)刀前,亲眼见到匪军连续铡了几个人的脑袋。她愤怒地问敌人:“我咋个死法 ”在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等待敌人行刑。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还未满15周岁。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1分)
2.在文中括号里把不合适的词语用“\”划掉。(2分)
3.“恼羞成怒”的“恼”是(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 (2分)
4.请用横线画出文中采用神态描写刻画刘胡兰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的句子。(2分)
5.短文主要写了关于刘胡兰的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出来。(4分)
. .
. .
6.刘胡兰有怎样的品质 你还知道哪些和刘胡兰一样的人 (3分)
. .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 南京)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 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 了新中国,冲啊!”
用“ ”画出文中描写董存瑞动作的句子。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 )。
A.列举的省略 B.引文的省略 C.语意未尽 D.时间递增的省略
文中画“ ”的部分说明了( )。
董存瑞个头很高大。 B.董存瑞意志非常坚定,视死如归。
董存瑞力气很大。 D.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
4.读了短文,你想对董存瑞说些什么
. .
像董存瑞这样的英雄,你还知道谁 请写下他们的名字。(至少写三个)(3分)
. .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 镇江)
不用搀扶
听朋友说,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五岁开始学琴。由于他在四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十月二十三日晚,我带着好奇走进人民大会堂,和朋友一起尽情地享受一代大师的琴声,一睹小提琴家的风采。没过多久,座无虚席的万人大会堂里便响起了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声,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
一曲终了,一个感人的镜头在舞台 上出现了:只见帕尔曼用手杖支撑着身体试图站起来,可是不管他如何使劲儿向上支撑,都没有成功,整个身体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离开座椅。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次、两次、三次,每次都没有因他的努力而站起身来。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着一丝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当他第四次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全场先是寂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乐队里的百双眼睛,大会堂里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几亿双眼睛,都默默地注视着帕尔曼不用搀扶站起来的全过程。这位音乐家的感人之处,不仅是他的琴声,更是他的人格力量。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更为他的“不用搀扶”的壮举鼓掌。
望着拄着手杖站在舞台上的帕尔曼,我万分感慨,颇受启迪:在现实生活中,“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良知和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是在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呢 在漫漫岁月中,我们也许都会遇到跌倒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帕尔曼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1.“座无虚席”的意思是 ,
表示人多的词语还有 、 。
2.用“ ”画出短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说说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 .
3.“一个感人的镜头在舞台上出现了”,句中“感人的镜头”是指( )
帕尔曼用手杖支撑着身体试图站起来,可是不管他如何使劲儿向上支撑,都没有成功。
帕尔曼几次都没有站起来,他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着一丝歉意。
C.帕尔曼不用别人搀扶,一次又一次,经过四次努力最终自己站了起来。
4.“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更为他的“不用搀扶’的壮举鼓掌。”这句话中的“不用搀扶”有两层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
5.短文最后--句话“帕尔曼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你认为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 .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云南 昆明)
生死攸关的烛光(1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伯诺德夫人知道,①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里的秘密就会(显露 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宣告结束。她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她轻轻把蜡烛吹灭。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 连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儿子杰克伸手端起烛台:“天真冷,我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中尉一下夺回烛台:“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②孩子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③烛光摇着,发出(微弱__细微)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④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3分)
2.词句赏析,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句①中两个“秘密”的意思是相同的。(  )
(2)句②中“厄运”是指法国要打败仗。(  )
(3)句③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
(4)句④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伯诺德夫人紧张、憎恨的心情和德军的凶恶。(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的具体行动。伯诺德夫人 , 。
大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母子三人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 。(2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 南通)
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4个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密西西比州是遭飓风袭击最严重的地方,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
飓风虽狰狞可怕,但人们的爱并没有退缩,爱心与奉献在这场灾难中演绎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强烈的飓风也使洪水泛滥成灾,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都被洪水淹没,有8个市民在洪水泛滥时坐到一条小船上逃生。但小船还没有走多远,就因为负载太重,在水里直打转,并慢慢下沉,眼看着一船人就要葬身水底。
就在这时,一位体态较胖的中年男子站起来说:“让我跳下去,大家就得救了!”听了他的话,其他几个人也纷纷要跳下去,要把生还的希望让给别人。但中年男子大声说:“谁也别争,跳下去的必须是我,我是所有人里最重的。”说完,他就跳下去了。小船停止了打转并开始上浮,船上的其他人眼看着这个不知姓名的人被洪水吞没,都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的飓风。不可否认,灾难常常令人类狼狈不堪,灾难常会带来惨绝人寰的毁灭,但每场灾难都是对人类的严峻考验,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最铿锵峻拔的美丽人性。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V”。
吞没(mò méi) 负载(zǎi zài)
2.第 自然段为过渡段,在文中起 的作用。
3.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我们能体会到 。
4.短文中“小船停止了打转并开始上浮”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 .
. ”相照应,从而突出了中年男子 。
5.“最光芒四射、最铿锵峻拔的美丽人性”指的是什么
.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漳州市·南靖县)
爱因斯坦住在哪儿(13分)
爱因斯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后更忙了,很少能待在办公室里,一切日常事务性工作都由秘书处理。
一天,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秘书不耐烦地拿起了电话筒。“请问,我可以跟主任谈话吗 ”听筒里传出温文尔雅而又熟悉的声音。可秘书一时没有听出是谁,按老习惯回答:“主任不在。”“那么,请你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 哪儿是他新搬的家 ”秘书婉转地回答说:“不能奉告,因为爱因斯坦博士太忙,他不愿他的住处受到干扰。”这时,电话里的声音突然变低了:“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我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请给我查一下我的住址。”秘书听了,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这天爱因斯坦回家时,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走着走着,竟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他发现自己迷了路,想问路时,却又忘记了自已家的地址。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打电话麻烦秘书查找地址了。
爱因斯坦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惊人的记忆力,可在生活上的记忆力却这么差,这是因为他的思想全部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上了。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3分)
(1)名声大,没有人不知道。 ( )
(2)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
(3)形容非常开心地笑。 ( )
2.爱因斯坦“在生活上的记忆力却这么差”在短文中具体指的是( )(2分)
A.爱因斯坦在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 B.爱因斯坦忘记了自己家的住址。
C.爱因斯坦迷路了。 D.爱因斯坦太忙忘记回家了。
3.关于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爱因斯坦是一个对工作和学习一丝不苟的人,同时为了工作和学习有着忘我精神。
B.爱因斯坦有时也很健忘。
C.文章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回家的路。
D.文章说明了在工作.上记忆力惊人的人,在生活中一定记忆力很差。
4.爱因斯坦为什么在生活上的记忆力这么差 (3分)
5.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镇江)
鲨鱼
我们的兵舰停泊在非洲的海岸边。白天很凉快,海上拂着凉风,但是傍晚的时候突然变得闷(mēn mèn)热起来。
太阳落山之前,舰长走到甲板上,大声喊道:“游泳吧!”于是水兵们马上跳进水里去。还有两个男孩子跟我们在一起,活像两条蜥蜴在水里伸展四肢,拼命朝锚上边有个小桶的地方游去。
一个孩子起先追过了他的伙伴,但是后来落后了。这孩子的父亲是个老炮手,他站在甲板上很高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
甲板上突然有人大叫一声:“鲨鱼!”我们马上就看到水里“海上魔王”的脊(jí jǐ)梁了。鲨鱼朝孩子们那边游过去。炮手吓得脸发白,一动也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水兵们放下小艇,跳了进去,划着桨,拼命朝孩子那边飞也似的划去。这时候,鲨鱼离孩子至多不过20步了,可是他们距离孩子还远着呢。
炮手忽然离开了甲板,奔到大炮面前。他翻起炮架尾,弯下身,瞄准了,马上安上引火线。炮一响,我们就见到炮手倒在炮旁边,双手掩着脸。
当水上的烟消散了的时候,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欢呼声。年老的炮手放开了掩脸的手,站起身来,往海上望望。死鲨鱼黄色的肚皮顺着浪潮漂荡着。过了一会儿,小艇划到了那两个孩子身边,把他们带到兵舰上来了。
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炮手吓得脸发白,一动也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3.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 描写,表现了炮手 的心情。
4.这篇文章情节起伏,由悠闲快乐到紧张危急是从第_____自然段开始的。
5.老炮手是怎样救孩子的 体现了他什么特点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江苏·苏州)
“泰坦尼克”号遇难记
凌晨2点5分,最后一艘救生艇放到海面上。那是何等惊心动魄而又催人泪下的场面:在生死存亡之际,人们既惊慌又秩序井然,既胆怯而又英勇忘我。船长和船员们恪守岗位,电气工程师始终让船上灯火通明,水手们始终在设法堵塞漏洞;男人们站立在甲板两旁,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船,而自己则冷静地等待着死亡;乐队演奏着优美乐曲,直至与巨轮一起被大海吞没……
菲利浦拍发出新的呼救信号:“SOS,SOS,SOS,‘泰坦尼克’号船头迅速下沉……“泰坦尼克”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发出SOS信号的轮船,从此,海上呼救信号便改成了SOS。
一声巨响,锅炉爆炸了。“泰坦尼克”号猛烈地震动着,船尾几乎直立于海面。一分钟后,船上乘客和船身一起迅速地滑入平静的大海。“泰坦尼克”号从撞上冰山到最后沉没,一共历时2小时40分钟。
一小时后,“卡帕西亚”号出现了。船长命令发射火箭,用信号告诉幸存者,他们即将赶到现场。这艘勇敢的旧轮船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及时赶到出事地点,救起了713名幸存者。这一英雄业绩将名垂航海青史。
“泰坦尼克”号巨轮上的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的悲壮精神,在人类灾难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惊心动魄: 。
(2)催人泪下: 。
2.“SOS”成为 信号。
3.“泰坦尼克”号上的人们与“诺曼底”号的船长的共同之处是:
. 。
4.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 。
令你感动的原因是 。
5.你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 。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山西 太原)
材料一 中国烟民已经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是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
材料二 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
材料三 吸烟有害健康一烟盒上的警示语。
1.从材料一、材料二的数据中,你读出哪些信息 (2分)
. 。
2.材料一中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1分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2分)
(二)阅读材料,完成练习。(江苏 海安)
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共同点 (2分)
. .
2.仔细观察图二,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图上的内容。(2分)
. .
3.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想一想,如果你是图中的孩子,你会跟大人说些什么 (2分)
. .
三、国学经典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吉林 通化)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第一句我可以提炼出 个成语,从第三句我得出的成语是 。
2.第一句写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一词写出了石灰石开采出来时要经历艰难困苦。第二句“ ”与“ ”对照,写出了石灰的顽强。
3.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后两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上是在说石灰,纵然粉骨碎身也不害怕,要将清白留在人间,实际上是诗人在抒发自身情怀,无论做官还是做人,都要做到纯洁、高尚。( )
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
4.朗读本诗时应该采用的语气是( )
A.高傲自信 B.高昂坚定 C.平静舒缓
(二)对比阅读。(广东 广州)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①此身,不同桃李混②甲芳尘③。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④万里春。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③芳尘:香尘。④乾坤:天地。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①等闲②。
粉骨碎身浑③不怕,要留清白④用在人间。
[注释]
①若:好像。②等闲:平常。③浑:全,全然。④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①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②东西南北风。
[注释] ①原:本来,原本。 ②任尔:任凭你。任,任凭,随便。
1.联系古诗,给加点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冰雪林中著此身。( )
A.白梅。 B.冰雪。 C.桃李。
(2) 石灰吟( )
A.吟咏。 B.叹息。 C.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3)竹石( )
A.竹子和岩石。 B.竹林中的岩石。 C.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立根原在破岩中。( )
A.细碎的山石。 B.岩石的缝隙。 C.风吹日晒的岩石。
2.反复吟咏三首古诗,圈出每首古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品格的一个关键词,并摘录在下面的括号里。
白梅( ) 石灰( ) 竹石( )
3.《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这两句诗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是( )。
A.比喻。 B. 拟人 C.对比 D.象征
4.《石灰吟》按照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其蕴含的精神品格,请借助诗中的关键词概括石灰的锻炼过程。
( ) →( ) →( ) →( )
5.“联想”能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请根据诗词内容,按要求填空。
(1)《白梅》中的“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一句,让我联想到王冕写的另外两句诗“ , ”。
(2)读《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时,我联想到赞颂同祥精神品格的成语有
. 、 。
6.“联系诗人的背景资料”是体会诗词情感的重要方法。读郑燮的相关资料,完成下面的填空。
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尤其擅画兰、竹、石。一生经历坎坷,秉性正直。他先后为官12年,清康爱民,深得百姓的拥戴:他察看民情时大都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且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举“回避”“肃静”的牌子。
在潍县任县令期间,连年灾荒,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zhèn)济,一面责令城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老人充饥,并让囤(tún)粮富商迅速将积粮按平常价格卖给饥民。同时,郑板桥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危难之际,他还打开官仓放粮。这些惠民举措引起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强烈不满,最终被贬官。于是,他三头毛驴一车书,离开潍县,靠卖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经历坎坷,看尽世态炎凉,他把这一切都糅进了自己的作品中。
联系郑燮的背景资料,我明白了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含义:字而上指的是竹
子 ,实际上指的是诗人 的品格。
答案见下一页
阅读真题名师解析(七)答案
一、
(一)
示例:扑 压 吼(每空1分)
2.动作 语言 男孩有无私无畏、果断勇敢的精神(每空1分)
3.B(1分)
4.同伴们热烈的掌声(或:同伴们经久不息的掌声)(2分)
5.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就会赢得尊重! (2分)
6.C(2分)
7.示例: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慢慢地低下了头,眼圈红红地,脸也红了,上面写满了自责和委屈。
(二)
ABC 2. 微笑尴尬露出笑容 真诚、善良3.老人的臀部有伤口,不能坐。
4.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善良、体贴
5.C
(三)
1.视死如归的刘胡兰
2.划掉:责任 移动 机密 打击
3.左右 忄 6 N
4.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亲眼见到匪军连续铡了几个人的脑袋。她愤怒地问敌人:“我咋个死法 ”在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等待敌人行刑。
5.配合武工队队员消灭了反动派村长这个祸害;被捕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而后英勇就义。
6.刘胡兰忠诚于共产党的事业、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我还知道江姐、赵一曼等人。
(四)
1.董存瑞昂首挺胸……猛地一拉导火索。2.D 3.B
4.示例:您是人民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会永远缅怀您。
5.示例:邱少云、刘胡兰、赵一曼、杨靖宇。
(五)
1.座位没有空着的,文中指观众很多 示例: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
2.全场先是寂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掌声的热烈。3.C
4.一是帕尔曼不用搀扶,自己站起来;二是帕尔漫虽终身残疾,但他仍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5.身残志坚的高贵品质,在面对挫折和打击时应勇敢面对,不自暴自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
1.显露 连续 细微  2.(1)×  (2)×  (3)√  (4)√ 
借口抱柴 端起烛台 推说睡觉 拿走烛台 
镇定、勇敢、机智。
(七)
1.mò zài 2.2 承上启下 3.当时情况紧急,小船就要沉了。
4.在水里直打转,并慢慢下沉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5.帮助他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八)
1.(1)赫赫有名(2)温文尔雅 (3)哈哈大笑 2.B 3.A 4.因为他的思想全部集中
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上了。5.这篇文章讲的是爱因斯坦在回家时,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走到了陌生的地方却忘记自己住处的地址,打电话询问秘书的事情。
(九)
1.mēn jǐ 2.炮手吓得脸发白,如泥塑一般,一动也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3、动作 担心、紧张 4.4
5.老炮手用大炮打死了鲨鱼,救了两个孩子。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沉着果断的特点。
(十)
(1)事物的惊险、壮观或巨大刺激使人内心受到极大震撼。(2)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海上呼救
都能在危难的时刻把他人的生命看得至高无上,都懂得保护妇女儿童
男人们站立在甲板两旁,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船,而自己则冷静地等待着死亡这一情景在死亡面前,人们表现出来的保护弱者的精神震撼人心
灾难中人们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人类的灾难史上是不朽的,是永存的,是人们战胜困难的榜样。
二、
(一) 1.中国烟民队伍庞大;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吸烟会减短人的寿命。
2.列数字 3.列数字 作比较
(二)
1.共同点是图中的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迫切心情,没有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2.一位父亲逼迫孩子弹钢琴、画画、练书法、健身,一个接一个,忙得团团转。
3.图二:爸爸,我不想上那么多的课外班,能不能让我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课外班
三、
(一)
千锤万凿 粉身碎骨
2.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若等闲
3.(1)√ (2)√
4.B
分析
4.《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表面写石灰,实际是诗人用石灰比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朗读时应采用高昂坚定的语气,所以A、C的说法都不正确,应该选B。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二)
1.(1)A(2)C(3)C(4)B
2.清香 清白 坚劲
3.C
4.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化为石灰
5.(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 冰清玉洁两袖清风
6.扎根青山 一生正直,一心为民(意思接近即可)
语言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人物的动作可以
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运用描写方法的好处
语言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生动、形象,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动作描写可以真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还等什么,快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