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进课堂】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案(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史进课堂】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案(第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08:41:44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课 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 型 精读课 案 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意 图 教学留白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初读,把握大意。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周恩来。在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他曾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什么是“崛起”?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沈、范、魏、晰、振、胸、怀、赞、效、淮、租、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辱,读(rǔ)不要读成(lǔ)。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沈”为翘舌音, “租”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赞、效。 (课件出示)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四字词语 生读。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光耀门楣”,谁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解释词。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欺负,欺压,侮辱……) 师:这一组词语你能把他们读准吗?(训斥、疑惑、清晰、模范)读的字正腔圆。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说的更清晰完整一点(每一个词语都有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词)其实像这样的词语我们以前还学过很多,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行走、温暖、炎热、冰凉)非常棒,看来大家的积累都非常的到位了。接下来我们在读一读这一组词语,把这一组词语也牢牢地记在心中,准备。 认读多音字:惩处、为之一振、背着伯父生自由读片段。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你能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作业设计 必做:抄写字词。选做:课外搜集更多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教后反思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接着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巩固记忆,并将对字词的理解融入课文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叙述的三件事,并理清三件事的关系,通过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用最简要的语言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的识记字词用时过长,导致后面对课文内容的概括部分有些仓促。(共59张PPT)
周恩来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光耀门楣 清晰
赞叹 胸怀 当效此生 惩处
淮安 训斥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轧死 肇事 劝慰
fàn
wèi

méi

zàn
xiōnɡ huái
xiào
huái
huò


zhào
wèi
zhèn
chì
chénɡ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光耀门楣 淮安
训斥 胸怀 当效此生 惩处
清晰 赞叹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轧死 肇事 劝慰
门楣:门框上端的横木。旧时富贵之家门楣高大,因以“门楣”喻门第。
做出了让家门荣耀的事情。
光耀门楣
光宗耀祖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光耀门楣 淮安
训斥 胸怀 当效此生 惩处
清晰 赞叹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轧死 肇事 劝慰
肇事
意思是引起事故;闹事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光耀门楣 淮安
训斥 胸怀 当效此生 惩处
清晰 赞叹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左顾右盼 轧死 肇事 劝慰
模范 魏校长 严肃 光耀门楣 淮安
训斥 胸怀 当效此生
清晰 赞叹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惩处 左顾右盼 轧死 肇事 劝慰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笔顺:

部首: 结构:
组词:
字义:

独体
严肃 肃然起敬
严正,认真。
返回
平舌音
提笔即是练字时
笔顺:
zàn
返回
部首: 结构:
组词:
字义:

上下
赞叹 赞不绝口
夸奖,称扬。
左边“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
平舌音
提笔即是练字时
笔顺:
xiào
返回
部首: 结构:
组词:
字义:

左右
效仿 上行下效
模仿
提笔即是练字时
笔顺:

返回
部首: 结构:
组词:
字义:

左右
照顾 左顾右盼
回头看,泛指看。
左右两部分写均衡
提笔即是练字时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用笔在书上做上标记。
3
2
1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周恩来
(抓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来概括)
3
2
1
新学年开始
东关模范学校
周恩来 魏校长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周恩来
十二岁那年
东北奉天
周恩来 伯父
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
一个星期天
警察局门前
周恩来 妇女 警察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见一位妇女受洋人欺负却被警察训斥。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
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原因
结果
耳闻“中华不振”
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连起来说。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结果
原因
倒叙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结果
原因
作者先写结果,再写原因,这是为什么?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其他同学的回答: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他在想……
他在想……
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到这一声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魏校长为之一振,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文章有一个词语重复出现了几次。
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找出表现周恩来对“中华不振”从不解到理解这一过程的词语。
疑惑不解
真正体会
周恩来疑惑不解什么?
在课文中做好批注。
为什么中国人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
为什么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为中国人撑腰,还要训斥中国人?
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同胞受欺负,却敢怒不敢言?
哪件事让周恩来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
圈出这件事的人物,并旁批自己的感受。
人物 表 现
妇女
中国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
在这件事件中的人物都有哪些表现?
人物 表 现
妇女 哭诉,指望巡警帮忙,反招训斥。
中国巡警 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训斥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只能劝慰。
周恩来 真正体会“中华不振”沉重分量。
在这件事件中的人物都有哪些表现?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自由读16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中华不振”。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自由读16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中华不振”。
谁也不敢怎么样!
为什么中国人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
为什么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为中国人撑腰,还要训斥中国人?
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同胞受欺负,却敢怒不敢言?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其他同学的回答:
周恩来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其他同学的回答:
周恩来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自己
为了国家
思考: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之一振 睁大眼睛追问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
听到这一声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魏校长是什么反应 勾画出相关的词语。
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后,并没有仅仅是哀叹“中华不振”,他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了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后来他想方设法东渡日本求学,由天津乘船出发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chóu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chóu
[大江] :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 :深入、细致,这里指精研的意思。
[群科] :各种科学。
[济世穷] :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 :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破壁] :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
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 :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
[蹈海] :投海。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chóu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不仅仅是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濒临绝境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小练笔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你为什么而读书?想一想,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清楚理由。
写作背景
1840年以来,中国受尽列强欺辱,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并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了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在区域内横行霸道,欺凌中国人,甚至拒绝中国人入内。
课后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读一读《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
修身课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上的课。
绿租界内灯红酒
热闹非凡
横行霸道 欺凌中国人
回顾事件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