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育并举之美育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育并举之美育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15: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美育精神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
主题解读
目录
CONTENTS
01
名人名言
02
典型事例
03
主题观点
04
精彩时评
05
06
作文实战
01
PART
主题解读
主题解读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主题解读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02
PART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暖暖春意 畅享菲凡
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吴冠中: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别林斯基:没有爱伴随着美,就没有生命,没有诗。
名人名言
王国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歌德: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
穆罕默德: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人民网)
03
PART
典型事例
在上海的一次儿童画展上,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
典型事例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1.耐人寻味的答案
2. 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丰子恺做学生的时候,曾被李叔同安排管理学校小花园。他观察秋菊,黄的、白的、红的,觉得好看。联想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更加喜爱菊花。秋风吹过,倒了几株,顿觉伤情,便一一扶正。这一幕被李叔同看到,从此便对丰子恺刮目相看。后来,丰子恺成为了李叔同门下最出色的弟子。
2019年初,上海市静安区的街景引起了网友热议。当时,街道边所有店铺,都被换上了整齐划一的招牌。这些招牌统一黑底白字,再配以路边的鲜花,显得十分肃穆,网友戏称其为“墓地风”。这种整齐划一的“重新规划”,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一个城市的气质是在岁月的积淀中渐渐形成的,天天拆天天换新的,只会变整齐,却不会变美。
3.花园中的“美育”
典型事例
4.城市店铺招牌的“统一规划”,暴露了畸形的审美
典型事例
蔡元培:中国美育第一人
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他还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这是蔡元培在北大亲自讲授的唯一一门课),并且在北大建立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戏剧研究会、音乐传习所,大力推动艺术学科的建设,成为中国美育第一人。
典型事例
鲁迅:一个被文学“耽误”的国民设计师
鲁迅拥有多重身份,除了弃医从文的作家,他还是一位审美一流的民国设计师。
鲁迅的美术功底很深,他自幼喜爱美术,并受过很好的艺术训练。弟弟周作人在文章《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回忆说:“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这时却真正感到了绘画的兴味,开始来细心影写这些绣像……”
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很多采用“素封面”,即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颇有中国传统讲求的“留白”意境,远超于如今市面上花里胡哨的书籍装帧。《美术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鲁迅设计书籍装帧的文章,对于《呐喊》的设计,文章写道:“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鲁迅非常重视美育。很少人知道鲁迅在北京大学教授的科目里就有《美术略论》,甚至他还举办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他说:“美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
典型事例
“芙蓉姐姐”:“审丑”型“网红”第一人
“审丑”型“网红”大多长相平平,他们往往依靠出格的举动引人关注,借以出名、获利。而在十几年前爆红网络的“芙蓉姐姐”,堪称“审丑”型“网红”第一人。
如今史恒侠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她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获得了足够多的红利,也影响了之后不少的人:罗玉凤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被网友称为“凤姐”;男子周某因盗窃四次入狱,而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却让他成为“网红”;自诩为“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马保国,在短短30秒内连续3次被自由搏击爱好者击败,其随后发表的“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好自为之)”等言论却刷屏网络……
04
PART
主题观点
“美育”一词在中国的首次提出,源于1906年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在王国维看来,精神之能力,包含“真、善、美”三个层次,总称为心育,即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协调发展,而美育不但可以促进德育、智育发展,且能促使人的情感“达完美之域”。(来源:人民网 吴昊)
观点一:美育的起源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因为美育作用重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观点二:美育的作用
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来源:人民网,白龙,有删改)
观点三:美育事关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来源:人民网 赵婀娜)
观点四: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05
PART
精彩时评
01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02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
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03美育是一种刚需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06
PART
作文实战
生活不能缺少美,“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美育的熏陶,一个社会没有诸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的支撑,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可是在现实中,美育却遭遇不少尴尬: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对此,教育部门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再做决策。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注意发言稿格式)
中华之美,古来共谈。我们就是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牙牙学语时,我们含混地吐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我们对美最初的体验;学海泛舟时,我们高声诵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论证角度一:美育的外延)
成长之路,繁花似锦,美的体验与培育,浇灌着我们的精神百花园。我们见过青莲居士笔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美峭景;我们品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的忧思氤氲;我们听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远绵长……美育正是经由生动形象来传达,以融合善和真理、力量的美感形象开蒙启智、滋润心灵,从而培养道德,涵养精神。(论证角度二:美育的作用)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犹记得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确,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而美育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一直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但是,放眼当下,美育却正遭遇着尴尬的处境。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试问,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人格气蕴?何以谈素质教育?何以谈美育中国?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的手中时,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真才实学,还应具备蓬勃昂扬的生命张力和刚健奋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论证角度:美育遭遇的尴尬处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的突围显得刻不容缓。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摒弃学习的功利心,让智与美共同助力自己的成长;我真诚的祈愿家长与学校能够摒弃教育的功利心,保护好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好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探索科学的美育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论证角度四:希望和建议)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我们将是民族大任的擎举者,唯有在美的沃土中深耕不辍,才能真正强健我们的筋骨。我们的强烈担当意识来自志士弘毅的雄浑气魄,我们的无私奉献追求来自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我们任重道远的担当精神来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人生立场和态度。(收束全文,展望未来)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结构完整,格式规范)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谢谢观看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