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15: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左传》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目标: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和重点段落的背诵。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目标:复习和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梳理挖掘文中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服务。
思维发展和提升素养目标:学习和理解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中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目标:掌握文中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传承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梳理挖掘文中的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整理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重点句子的翻译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文言基础知识部分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4、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古今异义 (古/今)
1、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4、亦去之(离开/距离)
5、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解释句中加点词
1、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送。
2、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哪里,怎么。陪:增加。
3、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过:过错。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过。设版:筑墙。
6、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封:边境。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侵损。惟:希望。
解释字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2、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敝: 损害
3、失其所与 与:结交。
4、以乱易整,不武 易:代替。
一、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2、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1、臣之壮也(壮年)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数词→动词
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5、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活用现象
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4、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5、既东封郑 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边境。
6、夜缒而出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7、与郑人盟 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
8、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
9、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
6、一词多义
1、以
⑴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⑵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⑶越国以鄙远      来 表顺承,连词
⑷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 表顺承,连词
⑸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⑴今急而求子    来 表顺承,连词
⑵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⑶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因而 表顺承,连词
⑷朝济而夕设版焉。  却 表转折,连词
3、焉
⑴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⑵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⑷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⑸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⑹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代词,代郑国。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那。
3、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要。

1 防微杜渐 细小 形容词
2.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地 形 容词
3.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 稍微 副词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副词

1. 辍耕之垄上 到 动词
2. 子犯请击之 他们 代词
3. 是寡人之过也 的 助词
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语之间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词多义
1、贰
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二”的大写
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⑶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  再,重复
2、许
⑴许君焦、暇…… 答应,听从
⑵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赞同
⑶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约数
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表处所
3、阙
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què宫殿
⑵两连山,略无阙处quē 通“缺”
⑶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jué 挖掘
⑷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侵损,削减
一词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如果 连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代词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像 动词
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知道
失其所与,不知 明智
3. 能 今老矣,无能为也。才能 名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能够 动词
1 . 不辞劳苦推脱 动词 2. 停数日,辞去。告别 动词 3.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动词
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名词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 ···· 作为边邑 名词意动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宾语)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固定句式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要…,怎么…)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于晋放于无礼前面。
2、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有什么能够满足它的呢?)
3、是寡人之过也 是……也,表判断,判断句。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了“于”晋军(于)函陵,就是在等意思。
能力训练
翻译句子
1、若舍郑而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呢?。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第二部分
作文素材运用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烛子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③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④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责已恕人,宽容待人 。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在太平时期,郑伯未能早用烛之武,兵临城下的危难之际才想到他,难怪烛之武有怨言。但是面对国家危难,烛之武还是很快接受了郑伯的委命,“夜缒而出”,并获得成功。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值得赞扬。
2.永不言弃的人生
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路径。他对晋国的历史和晋君的为人十分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和秦晋之间的恩怨一目了然,表明他是一位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不公,也决不放弃,到了紧要关头,你就有用武之地。
3.语言的艺术魅力
烛之武会见秦伯,先言郑国必亡无疑,再言亡郑有利于晋而无益于秦,最后揭露晋之野心,分化秦晋联盟。烛之武一席话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主动与郑人结盟。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破秦晋联军,足见语言之魅力。
4.个人的巨大作用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
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烛之武退秦师便是一个例证。
5.若欲取之,必先予之
郑伯欲使烛之武,烛之武有怨言,郑伯首先自我检讨,进而再言亡郑之利害,成功地说服了烛之武。烛之武使秦,也并不直接指责秦国以强凌弱之举,而是替对方着想,晓以利害,秦伯心服。古人言,欲取之而先予之。郑伯和烛之武的成功,都是辩证法的成功。
6.人有至交国无恒敌
秦晋联盟,视郑国为敌,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秦晋联盟瓦解,秦郑结盟,化敌为友。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例文选段
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直奔秦营。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大门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例文选段】
“郑乃弹丸小国,而强秦竟联合晋军,对我大举进犯,此乃强盗行径,何大国风范之有?”烛之武本可义正词严,痛斥秦伯,既解心头之恨,又伸张了正义。但是这样一来,说不定秦伯一怒之下会把他剁成肉泥。烛之武深谙攻防之道,他站在秦国立场上,顺着秦伯的心理,叙说亡郑对秦国的利弊,使秦伯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灭郑的打算。古人云:若欲取之,必先予之。进攻未必都是勇往直前,后退也未必不是进攻,生活中我们应当少些许褚式的勇敢,多些烛之武式的智慧。—《收回你一直举着的剑》
【例文选段】
人生总有不得志的时候,但你没有自我放弃的权力。烛之武“壮也不如
人”,长时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但是他安天下济苍生的抱负从来不曾放弃
过。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研究各国动态,洞悉强国之间的恩怨历史,所以
当机遇来临时,他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如果烛之武在“不如人”的时候自
甘平庸,放弃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研究,他能在游说秦伯时干得那样漂亮
吗?人生需要机遇,但你放弃进取之心,你也就永远失去了机遇。
———《你没有放弃的权力》
【运用示例】
烛之武
  1.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2.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何谓君子之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5.“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6.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7.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急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结实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晋候】
1.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2.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主之一。晋侯以忍做成了大事。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门艺术。能忍必会积蓄力量,挥出那致命一击。
3.当你进退两难,无法抉择时;当你尴尬时,不妨试着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晋侯擅长为自己找台阶。当盟军背信弃义时,他不慌不忙地说:“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理智的;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又反过来害人家,是不仁义的;用散乱的军队攻打整编的部队,是兵家所忌的!”这样既可以达到退兵目的,又不失颜面,实为明举!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挣脱尴尬。(退一步海阔天空)
4.晋、秦之间应是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一旦对方于己无益,便趁机吞并。对于两国的君王,无疑晋侯更有远大的目光,他看到的不仅仅是郑国的土地,还有中原广阔的领土。他就好比是躲在树从中的野兽,一旦有猎物,必然能够把握时机。而秦伯正如海上捕鱼的船夫,让人一眼就看穿他真实的目的。人是为利益所趋,晋侯能够驾驭利益,而秦伯却被利益所趋。
5.利益与承诺,若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你会选什么?是像秦伯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弃对晋侯的承诺,还是即使面对利益这巨大的诱惑,也会坚持自己的承诺?两者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6. 仁义,大局为重
晋侯给人的就是一种镇定,仁义,大局为重的风范,而这也是作为君王所应该具备的气概,或许在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世界里这样的气度只会成为一种华丽的负累,一种值得敬仰的悲哀,但无可否认,这样的人是最能使人叹服,心甘情愿为之所用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笔终会在颤抖中写下篇篇朝代更换,江山易变,而为君者此般风范,却能成为一种被永恒铭刻的碑文,被长久瞻仰的高度,被后人效仿的榜样。
【郑伯】
1.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进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既然你没有似水才华,那你应该听懂水流的声音。那样即使你不行也能成功!
2.现代也有不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放下架子求贤的人也着实不多,大丈夫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也别管什么臭面子了,承认错误,求贤若渴,这不也是抓着了烛之武想要的虚荣吗?生活中,你对尊严的看法是什么呢?什么事能让你抛下尊严呢?
3.锻炼“忍”术
  从古至今“忍”就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是打不过别人不得不忍,另一种则是为自己长远打算,暂时忍让。刘邦属于前者,他建立了西汉王朝。韩信属于后者,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亦可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郑伯却同时面临了这两种情况,他选择了忍,打不过就谈,谈就得认错,输一口气两者都忍了,命也保住了。
4. 郑伯欲使烛之武,烛之武有怨言,郑伯首先自我检讨,进而再言亡郑之利害,成功地说服了烛之武。
【佚之狐】
1.学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2.佚之狐,其实就是那么“一只狐”。
狐性太重,狡猾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
3.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
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了。
4.做人要圆滑,不要太方正。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
5.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佚之狐是一颗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驰骋政场的几十年,官场的腥风血雨早已见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之狐,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
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
【郑伯】
1.“居安思危”——21世纪的我们更要有这种警惕,否则沉于安乐只会带来灭亡,当年的郑伯如果有这种警惕,那后来就不会被秦、晋围攻,险遭灭国之灾。就如同温室的花,最终因贪图温暖而遭受凋零的凄落。
2.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进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既然你没有似水才华,那你应该听懂水流的声音。那样即使你不行也能成功!
3、人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郑伯可谓是那个饲马者,整天掌着鞭子寻找千里马,找到一个稍微出色的方视为良马,却不知真正的千里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把千里马当骡子使,到了千里马已成老马时,也来一句“是寡人之过也”,再次使用千里马,可谁知千里马也会老,他的能力也会渐渐减退。若早些使用这匹千里马,郑国也不会至于羊入虎口的危险境地。
4、现代也有不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放下架子求贤的人也着实不多,大丈夫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也别管什么臭面子了,承认错误,求贤若渴,这不也是抓着了烛之武想要的虚荣吗?生活中,你对尊严的看法是什么呢?什么事能让你抛下尊严呢?
5.从古至今“忍”就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是打不过别人不得不忍,另一种则是为自己长远打算,暂时忍让。刘邦属于前者,他建立了西汉王朝。韩信属于后者,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亦可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郑伯却同时面临了这两种情况,他选择了忍,打不过就谈,谈就得认错,输一口气两者都忍了,命也保住了。
4、现代也有不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放下架子求贤的人也着实不多,大丈夫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也别管什么臭面子了,承认错误,求贤若渴,这不也是抓着了烛之武想要的虚荣吗?生活中,你对尊严的看法是什么呢?什么事能让你抛下尊严呢?
5.从古至今“忍”就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是打不过别人不得不忍,另一种则是为自己长远打算,暂时忍让。刘邦属于前者,他建立了西汉王朝。韩信属于后者,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亦可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郑伯却同时面临了这两种情况,他选择了忍,打不过就谈,谈就得认错,输一口气两者都忍了,命也保住了。
幻灯片66
【秦伯】
1. 人有至交国无恒敌
 秦晋联盟,视郑国为敌,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
服秦伯退兵。秦晋联盟瓦解,秦郑结盟,化敌为友。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
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2、利益的坚守者
 我是欣赏秦伯的,为他的深谋远虑,为他的惟利是图,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都市是现实的,华灯熠彩,纸醉金迷。它的存在方式不再是迷梦般的天堂,而是真实的生活。就此来说,秦伯是明智的,为国之大利,为自己的国家能更长远更富强的走下去。“重利轻义”,而这所谓的义,也只不过是陌生人的一声问候般转瞬即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