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扬州慢》课件(23张PPT)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扬州慢》课件(23张PPT)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2022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15: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4.2课 扬州慢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预读先学
1
板块一 文本常识积累
文本常识积累 · 了解词人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文本常识积累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文本常识积累 · 了解慢词
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文本常识积累 · 题目解说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板块二 语言知识强化
语言知识强化 · 读准字音
荠(jì) 戍(shù) 窥(kuī) 蔻(kòu)
语言知识强化 · 解释词语
①弥望:满眼。
②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③驻:稍作停留
④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
⑤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⑥渐:向,到。
⑦杜郎:即杜牧。
⑧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品读研析
2
品读感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通读 ·阅读小序,思考问题
1.小序的开头“淳熙丙申至日”中的三个词分别指称什么?
明确 “淳熙”,年号;“丙申”,干支纪年;“至日”,冬至。
通读 ·阅读小序,思考问题
2.小序中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你觉得上片哪几句最能体现“萧条”之意?请说说理由。
明确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走在曾经繁华的扬州道上,作者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的荠麦,大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意。
通读 ·阅读小序,思考问题
3.很多诗词作品前面都会附有简短的序言,或述背景,或说缘由,或点题旨,或传感情。一则说明写作的缘由,二则与正文相映成趣。据此分析《扬州慢》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 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通读 ·艺术手法,品读赏析
1.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明确 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化实为虚,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声”之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通读 ·艺术手法,品读赏析
2.用典是古典诗歌常用手法之一,分为事典与语典。所谓语典,就是化用前人诗句。下面是本词所化用的杜牧诗句。读后思考(1)~(2)题。
①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②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1)默写出这首词中相关的句子。
明确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②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通读 ·艺术手法,品读赏析
3.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这么多杜牧的诗?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杜牧的诗代表了昔日扬州城的繁华,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把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清幽冷寂相融,今昔对比,催人泪下。且杜牧语言的微妙精当与姜夔清雅空灵的词风相应。
拓展阅读
3
拓展思考
对比《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拓展思考
明确 同: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
异: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