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文言知识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深化对道家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阐发的人生哲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枃、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并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难点:通过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秦时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几节我们学习了儒家学派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学习道家学派的文章《庖丁解牛》。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庖丁( )2.膝之所踦( )3.砉然( )4. ( )然 5.中音( ) 6.大郤( )7.大窾( ) 8.肯綮( ) 9.大 ( )10.硎( ) 11.怵然( ) 12. 然( )
三、题目解说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这个寓言故事是通过厨师丁分解牛的故事来谈养生的道理。它说明世上的事物不管有多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技艺的典型。四、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五、全文分析欣赏“解牛之美”1、本文是如何写庖丁解牛之“神”的?明确:(1)写解牛的动作。手、肩、足、膝并用,触、倚、履、踦相互配合,动作利落自如,协调潇洒,具有舞蹈化的特点。(2)写解牛发出的声音。通过拟声词“砉”“騞”描写富有音乐美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写得出神入化。2、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明确:(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3)“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是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断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理解庄子之道1、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明确: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接下来就用几则寓言加以阐释,《庖丁解牛》就是其中的一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通“性”),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折断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
2、“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出了寓言讲述者最初的命意范畴。它还有哪些启示呢?
明确:
(1)庖丁的解牛之境界实在令人称道,但是这高超的技术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他不断刻苦实践和努力探索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懂得实践出真知,要反复实践,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遇到困难时,他谨慎小心,勇敢大胆地面对,因而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颗战胜困难的心。
(3)技能的娴熟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熟能生巧。
六、写作背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
七、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八、总结全文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其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舍我其谁,也有道的循乎天性、养生全身,两家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其弟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标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
九、布置作业是要做“君子远庖厨”和还是“解牛得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