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学案
一、重点难点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导读理解
1.四弟子志向分别是什么?
2.根据原文分析四弟子的性格。
3.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4.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5.请你说说文中的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6.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
参考答案:
1.明确:(1)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4)曾智------“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明确: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冉有:谦虚、实事求是。公西华:更谦虛、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曾皙: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明确: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借之;曾皙------与之。
4.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已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了铺垫。
5.明确: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6.明确:“莫春者”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暂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这两种解释,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在舞零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治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
1.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公西华“言志”之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什么意思?
4.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1.【答案】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番事业,都是想参与政治。而曾暂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2.【答案】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3.【答案】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虛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相,讲得谦虚,志向并不小。所以孔子反问,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的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
4.【答案】本文写 曾点的动作比较详细,写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于功名。尽管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彼此不全相同,但他们都偏于直接从政治方面着手。曾皙就不同了,曾皙不讲从政,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暮春郊游的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了他的理想------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这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
社会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引起孔子的无限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