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12课 石钟山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目录
知人论世看苏轼
Blue Saturday
初读课文晓音律
Blue Saturday
文本探究通旨意
Blue Saturday
高屋建瓴得法门
Blue Saturday
01
知人论世
Blue Saturday
了解苏轼生平及趣事
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 , 开创豪放派词风;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
“苏轼”与“苏小妹”
一天,苏东坡看到苏小妹从闺房出来,无意发现苏小妹是个门楼头,即前额突出;窝窝眼,即眼眶深陷。便拿妹妹凸额凹眼的长相来开玩笑,即时吟诗一首: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睛稍微窝进了一些,就被哥哥抓出来调侃一番,当然不太高兴。但是,当她看到哥哥那副邋遢模样,当时反而嘻嘻一笑,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与“苏小妹”
这首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可是,转而一想,这样说他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于是,仔细端详起来,她终于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体结构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喜滋滋地再吟诗一首: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与“苏小妹”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走近石钟山
石钟山 ,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走近石钟山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mount
mount
石钟山剪影
mount
mount
石钟山剪影
mount
mount
石钟山剪影
走近石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02
初读文本
Blue Saturday
明确字音
把握文体
mount
mount
黛眉颦远山
正字音
彭蠡( ) 郦( ) 桴( )止响腾
铿( ) 莫(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罅( ) 识( ) 无射( )
窾坎( ) 镗鞳( )
穴( )罅( ) 如乐( )作焉
lǐ
lì
fú
kēnɡ
mù
qīhú
zhézhé
chēnɡhónɡ
xià
kuǎnkǎn
tānɡtà
zhì
wúyì
xué
xià
yuè
mount
mount
文体知识介绍
游记
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03
研读文本
Blue Saturday
疏通文意
问题探究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hán hu ,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整段范读
第一段
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振动波浪,使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
鼓:振动
洪:大
搏:撞击,拍
第一段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是:这
以:把
置:放
鸣:使……发出声音
虽:即使
第一段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高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hán hu ,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
始:才
访:寻访
越:高扬
函胡:通“含糊”
徐:慢
于潭上:状语后置
桴:鼓槌
腾:传播
韵:声音
遗踪:旧址
第一段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对)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敲打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然:但是
是:这
以:用
名:命名
石…有声者:定语后置
尤:更加
而:可是,表转折
mount
mount
问题探究
思考: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得 名 由 来 作 者 态 度 作 者
依 据
郦 道 元
李 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 常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 尤
疑 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mount
mount
问题探究
思考: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作用:点明游览的地方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做了铺垫。
mount
mount
石钟山记--第一段
理解性默写
1.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记载的石钟山的位置是: 。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 , 。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唐代的李渤在石钟山敲击石头听到的声音是: ,
, , 样的。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第二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 ,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整段范读
第二段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自:从
舟:乘船。名为状
适:到……去
因:因而,于是
得:能够
赴:赴任,就职
第二段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周期。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第二段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ōng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当然觉得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使:派
焉:形容词尾,同“然”
固:当然
莫:通“暮”,晚上
独:单独
第二段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qī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guànhè也。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声音;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搏:抓、扑
磔磔:鸟鸣声
磔磔云霄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磔磔(于)云霄间
且:一边… …一边… …
第二段
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从水面上传来巨大的声音,声音洪亮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hónɡ如钟鼓不绝。
方:正要
噌吰:钟声洪亮
绝:停止
心动:心惊
第二段
译文: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人:船夫
察:细看
则:同”乃”,原来是
罅:裂缝
浅深:偏义复词,偏指深
涵淡澎湃:波浪激荡。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形成
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第二段
译文: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kǎn(击物声)镗鞳tānɡtà(钟鼓声)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yuè作焉。
两山:上钟山和下钟山
窾坎:击物声
当:即挡
镗鞳:钟鼓声
作:起,翻译为演奏
向:先前,以前
第二段
译文: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wú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因:于是
识:通”志”,记住,知道
不余欺:不欺余,宾语前置句
mount
mount
第二段问题探究
思考: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述探察的过程。
内容: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mount
mount
第二段问题探究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景象的?试分析。
原文: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综合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来状形、摹声、绘态。
mount
mount
石钟山记--第二段
理解性默写
1.苏轼描摹绝壁旁千尺高巨石样子的句子是: , 。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2.苏轼探明的石钟山钟鼓声音连绵不绝得原因是: ,
, , 。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3.苏轼将撞击声和钟鼓声相互呼应比作了: 。
如乐作焉
第三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整段范读—重点背诵,周二检查
第三段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殆:大概
第三段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那些)士大夫们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终:终究
泊:停船
莫:没有谁
第三段
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虽然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所以:……的原因
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第三段
译文: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讥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陋者:浅陋的人
斧斤:斧头
考:敲
是以:因此,宾语前置句
mount
mount
第三段问题探究
思考:试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交代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点明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作用: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mount
mount
石钟山记--第三段
理解性默写
1.苏轼亲自探访石钟山名字由来之后,由此引发他的感慨,不禁发问: , ,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苏轼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 , ,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04
文本解读
Blue Saturday
梳理层次
明确主旨
mount
mount
梳理层次
石 钟 山 记
一、(议论)
质疑
二、(记叙)
解疑
三、(议论) 事必耳闻目见,
结论 不可臆断有无
郦:水石相搏声 人常疑之
李:击石之声 余尤疑之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2、访问 寺僧
3、亲访之见闻
4、访之所得
mount
mount
问题探究
思考: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主要原因:没有耳闻目见就主观臆断
具体原因:
人物 原因 态度
郦道元、渔夫水师 讲述太简略、不会表达 叹惜
李渤、士大夫、陋者 主观臆测、没有实地考察 讥笑
mount
mount
石钟山记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明主旨
distant
05
高屋建瓴
Blue Saturday
一词多义
小试牛刀
mount
mount
一词多义
莫
①至莫夜月明
②故莫能知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⑤莫用众人之议也。
⑥其事体莫须有。
①名词,通“暮”,晚上
②没有人,否定性代词
③没有(什么)
④表否定,不
⑤表禁止,不要
⑥表测度,或许
mount
mount
小试牛刀
莫
日莫( )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 )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尔也。”
翻译:傍晚时分,有两个朋友从沧州离开,两人都说不要互相忘记,其中一人说:“人应当重视情义,不道义的钱不要拿去。这样,没有谁能够伤害你。”
06
素材积累
Blue Saturday
课内素材
课外素材
课内素材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适用主题:描摹景物、感叹自然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适用主题:实践、客观、真实等
课外素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适用主题:建功立业、坚韧、才能品格等。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适用主题:淡定从容、勇敢无畏、处变不惊等。
07
巩固提升
Blue Saturday
重点句子翻译
知识梳理
句子翻译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振动波浪,使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能敲打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句子翻译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译文: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从水面上传来巨大的声音,声音洪亮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一词多义
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
(相当于“然”,“地”、“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
(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
(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特殊句式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特殊句式
(三)宾语前置
①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
(“是以”即“以是”)
特殊句式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即“铿然有声之石”)
特殊句式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