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2008.5.12汶川大地震……。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
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形成具备两个条件:
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
定义表述为:
造成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
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点拨] 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
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3、灾情大小的判断
灾情大小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受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通常用自然因子是否经常发生异变(频率)、异变的程度或是灾变能量大小(强度)[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如多少年一遇的洪水、震级的大小等;
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员伤亡
2008.5.12汶川大地震,根据官方数据估计,最终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37万多人受伤、数千万人心理受创
⑴生理、心理方面
⑵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二)财产损失
⑴直接经济损失:
⑵间接经济损失:
汶川大地震还表现在财富受损(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为
1516.5亿元,这次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有6000亿元。
远不是唐山地震、1998年水灾和今年的雪灾能够相提并论的。)
济运行中断、社会系统运行受阻,及其其他很多方面。
结合课本P4图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
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承转]那么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呢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点拨]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一定灾强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损失;经济发展
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
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
较小,即灾情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
较快。所以,应该说,防灾抗灾能力强使得灾害危害程度低;
一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量小、
相对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以唐山为例,1976年唐山地震后,国家提出了五年重建计划,
但直到十年之后的1986年才宣布完成重建任务。但汶川大地震
的灾后重建则要比这长得多。
[点拨]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自然灾害的内涵,
了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因
一个地区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而异。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
积极应对,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其灾害损失。
【作业设计】
优化设计;同步测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