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平阳月考)“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分别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岚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2.(2021七上·临安期中)如图,小阳先把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分别放入甲、乙两杯水中,感觉放在甲中的热,放在乙中的冷,则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高低是( )
A.t甲=t乙 B.t甲>t乙 C.t甲3.(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器人 “说话” 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千米/秒
4.(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5.(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这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6.(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如图是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
B.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
C.实验中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钢尺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7.(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的四种场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铅笔好像“断”了
C.影子游戏
D.雨后彩虹
8.(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复色光
B.植物的绿叶只能吸收绿色光
C.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D.紫外线可以用来消毒灭菌
9.(2021八上·余杭月考)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在空气中可以沿任意曲线传播
B.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0.(2021·衢州)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观察到如图2所示场景,此时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1七上·平阳月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12.(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为河对岸的树在水中的倒影。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13.(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某同学自制了一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现有以下说法: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出现独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缩短筒长,烛焰的像更明亮了。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14.(2021八上·余杭月考)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的。如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对镜片的操作是( )
A.近视眼,注入液体 B.近视眼,抽出液体
C.远视眼,注入液体 D.远视眼,抽出液体
15.(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二、填空题
16.(2021八上·台州开学考)小林利用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水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
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厘米的是图 ,模拟近视眼的是图 。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最大的是图 。
17.(2021七下·长兴期末)如图,新冠疫情期间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门口安装红外监控摄像机,从而快速检测学生体温是否正常。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镜头所用透镜与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镜片相同,当人逐渐靠近拍摄时,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2021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是商场里的试鞋镜,小琳站在试鞋镜前看见镜中鞋的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当她走近试鞋镜时,鞋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2021七上·平阳月考)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知识。
(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2)早晨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在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0.(2021八上·余杭月考)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 是紫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均选填“A”或“B”)
21.(2021七下·滨江期末)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 色的。
22.(2021七下·柯桥期末)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 产生了声音,若想听到的声音音调低沉一点,应该向 (填“左”和“右”)移动钢尺。若换用塑料尺进行实验,则因发声体材料不同,将听到不同 的声音。
23.(2021八下·奉化期末)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24.(2021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25.(2021七上·龙湾期中)我校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海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选填“真皮”或“表皮”),你认为“血液”应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九上·西湖月考)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一个焦距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
(1)若把烛焰移至20cm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应该向 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小鹭把该凸透镜放在邮票正上方8cm、10cm、12cm处,均可观察到与图乙所示性质相同的像,由此可得:当物距 时,成 的虚像。
27.(2021七下·柯桥期末)在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玻璃杯和笔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小柯先把笔放在空杯子后一定距离处(如图甲),然后向杯中注入水,看到了如图乙的现象。
小桥看到后很感兴趣,也进行了小柯的实验,但把笔放到注水玻璃杯后,却看到了如图丙现象,小桥思考后经过某一操作,终于看到了如小柯图乙的实验效果。
(1)小柯实验中,出现图乙的现象是因为注水的玻璃杯相当于 ,从而形成了一个“倒”像。
(2)请分析小桥进行的操作是 ,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若将该注水的无盖玻璃杯移到固定在墙上的绿色环保标志“ ”的正前方,则站立时透过玻璃杯观察,下列图像中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28.(2021七下·长兴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1乙所示的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如图2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最好选用 。
29.(2021七下·滨江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填“放大”或“缩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推算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选填“上”或“下”)。
(3)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填“A”或“B”或“C”)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四、解答题
30.(2021七下·柯桥期末)根据凸透镜的折光性质,补充完相应的折射光线。
31.(2021七下·温州期末)科学课上,小明在泡沫板上画了一条鱼,并将泡沫板固定在透明鱼缸壁上,往鱼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他用一根直铁丝戳向“鱼”的眼睛。将“鱼”提出鱼缸,却发现铁丝落在“鱼”眼上方,如图甲所示。
(1)小明用直铁丝戳向“鱼”眼时,在水面上方看到“鱼”眼的折射光线OM如图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出OM的入射光线。
(2)小明用激光笔代替直铁丝,要使激光射到“鱼”眼,他应将激光对着 照射。(选项“鱼眼”、“鱼眼上方”或“鱼眼下方”)
32.(2021七下·柯桥月考)如图,MN为平面镜,A为发光点.眼睛在B处,可以从平面镜中看到A的像.现要在平面镜上贴一张狭窄的纸条,挡住A经平面镜反射到B的光线,使在B处的眼睛无法从平面镜中看到A,这个纸条应贴在平面镜的哪个位置?请通过作图找到这个位置,并在该位置处标上字母P.
33.(2021七下·西湖期中)请在图中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34.(2021七下·吴兴期中)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 13 缩小
2 30 18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50 放大
(1)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
(3)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4)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
35.(2021八下·鄞州期中)周末,小明跟随爸爸学习钓鱼。如图所示,小明的眼睛位于N处,浮标位于水面的O处,鱼饵灯位于水下M处,此时小明发现鱼饵灯刚好被浮标挡住。已知N、O、M在同一竖直面内,请画出小明看到鱼饵灯光的光路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可见D正确。
2.【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冷、热觉是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解答】皮肤有感受冷热的功能,手的皮肤感觉到了甲的水温热,乙的水温冷,则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高低是t甲>t乙,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解答】A.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
C.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的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解答】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声音因物体材料的特性而不同,音色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波形是把这个抽象直观的表现。
【解答】“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实验中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即长度越小,振动越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是为了控制发声的音调相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中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钢尺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从而找到二者的关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A.镜中人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折”枝看起来变弯折了,是发生了光的折射,属于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发生了光的折射,属于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是不透明的物体,根据“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可知,绿色植物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其它色光,由此得出结论。
【解答】A:太阳光是复色光,正确。
B:因为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黄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基本不吸收并且几乎全部反射,因此人眼所看到的叶片就多为绿色。错误。
C: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正确。
D:紫外线可以用来消毒灭菌,正确。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等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反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故B错误;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
D.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广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甲点始终在空气中,它发出的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射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甲点,故A、B错误;
乙点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看到水中乙点的虚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镜子里的影像。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
【解答】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因此,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模型C。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是指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河对岸的树在水中的倒影 属于反射现象。
【解答】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D错误,AC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AC错误。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物距越近,像越大且亮度越暗;物距越远,像越小且亮度越亮。
【解答】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正确;②薄膜上出现独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正确;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正确;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缩短筒长,烛焰的像更明亮了。正确;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对于凸透镜来说,它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如果成像在视网膜前,则为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则为远视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则该人患有近视眼。为了使光线向后移动后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使用凹透镜矫正,因此应该抽出液体,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乙;乙
(2)丙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据此选择。
(2)凸透镜的凸度越小,焦距越长,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弱。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图乙中的水透镜的凸度大于甲,那么它的焦距小于甲,即测得焦距小于10厘米的是图乙。能够模拟近视眼的是图乙。
(2)根据图片可知,图丙中水透镜的凸度最小,则焦距最大。
17.【答案】照相机;远视眼镜;变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分析摄像头成像的特点,然后与三者应用进行比较即可。
(2)远视镜片与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学生在摄像头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摄像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与远视眼镜的镜片相同;
(3)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当人逐渐靠近拍摄时,所成的像将变大。
18.【答案】反射;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商场里的试鞋镜,小琳站在试鞋镜前看见镜中鞋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当她走近试鞋镜时,鞋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19.【答案】(1)直线传播
(2)120°;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
光的反射是指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解答】(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
(2)、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60 ° +60 ° =12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将减小 。
20.【答案】B;A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根据三棱镜对不同色光偏折能力的大小分析;
(2)在太阳光谱中,将温度计放在红光以外,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这说明红光以外存在看不见的光,即红外线。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太阳光对A的偏折能力弱,对B的偏折能力强,则A为红光,B为紫光;
(2)如果将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故选A。
21.【答案】折射;红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本质上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1)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2)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根据“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可知,白色兔子的毛反射红光,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红色的。
22.【答案】振动;右;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解答】(1)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振动产生了声音。
(2)若想听到的声音音调低沉一点,应该向右移动钢尺,伸出的部分变长,频率变小,音调变低。
(3)若换用塑料尺进行实验,则因发声体材料不同,将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23.【答案】振动;耳蜗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解答】 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进入人耳经过听小骨后到达耳蜗;
故答案为:振动;耳蜗。
24.【答案】(1)小
(2)塑料袋
(3)粗糙多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分散,距离越远,分散的越厉害,自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
(3)衣服和袜子的隔音性能较好,而报纸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较差,二者比较确定影响隔音性能的因素。
【解答】(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25.【答案】真皮;组织
【知识点】组织;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和真皮.其中表皮又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
(2)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细胞是人体基本单位。
【解答】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承受一定的摩擦和挤压,还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因此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真皮部位。血液中有血细胞和血浆等物质,具有营养、保护、运输等作用,属于结缔组织。
故答案为:真皮;组织
26.【答案】(1)右
(2)小于1倍焦距;放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2)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总结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解答】(1)若把烛焰移至20cm刻度处,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则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都小于焦距15cm,那么得到结论: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放大的虚像。
27.【答案】(1)凸透镜
(2)将笔适当远离水杯
(3)A;B;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当u>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丙图可知,小桥的笔在玻璃杯中成正立放大的像,应该为虚像,此时笔应该在水透镜的焦距以内。如果要使笔成倒立的实像,那么可以将笔适当远离水杯,当u>f时,就会出现倒立的实像。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1)注水的玻璃杯,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两边薄,相当于凸透镜,因此会出现倒立的像。
(2)小桥进行的操作是;将笔适当远离水杯,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当u当f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 ,故C正确。
故选ABC。
28.【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C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即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另一个蜡烛,从而能够确定前面蜡烛像的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作图进行判断;
(3)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相对物体左右颠倒,因此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我认为在图1乙所示的三幅图中,C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相对物体左右颠倒,因此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在字母C、A、T、V四个字母中,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29.【答案】(1)放大;投影仪;7.5cm(2)下
(3)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推测焦距的范围。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物距和像距对调,那么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人眼的位置。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其原理相同的是投影仪。
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根据f2f可知,f<15cm<2f,30cm>2f,解得:7.5cm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物距和像距对调,即此时的物距u=30cm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此时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0cm+30cm=40cm。
(2)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只有像向下移动才能回到光屏的中央,根据“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可知,应该把凸透镜向下调节。
(3)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体肯定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同一侧,因此人眼应该在图中的B处才能看到蜡烛的像。
30.【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31.【答案】(1)
(2)鱼眼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2)我们看到的“鱼眼”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当激光对准看到的“鱼眼”照射时,正好和那条折射光线重合但方向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折射光线肯定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即激光恰好射到鱼眼上。
【解答】(1)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图如下:
(2)小明用激光笔代替直铁丝,要使激光射到“鱼”眼,他应将激光对着鱼眼照射。
32.【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还经过B点,那么就可以连接像点和B点,从而找到入射点,进而完成光路图。
【解答】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上方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A';
②连接A'B,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也就是纸条P的位置;
③连接AP为入射光线,连接PB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3.【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光线经过透镜后,如果远离法线偏折,那么光线发散;如果靠拢法线偏折,那么光线会聚,据此确定透镜的种类。
【解答】①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使光线发散,应该为凹透镜,如下图所示:
;
②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使光线会聚,应该为凸透镜,如下图所示:
34.【答案】(1)A
(2)大于
(3)C
(4)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分析判断。
(2)根据表格确定2s内物体物距的该变量和像距的该变量,然后根据计算出平均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3)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据此确定像的位置变化;通过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来判断成像的大小。
(4)确定近视镜的透镜类型和对光线的作用,然后确定像的位置移动方向,最后确定去掉近视镜后像的位置变化,最后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距离透镜10cm的地方出现小亮点,那么这就是焦点的位置,则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此时u>2f,那么像距f(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物距的变化量为:40cm-20cm=20cm;像距的变化量为:20cm-13cm=7cm;
则物体的移动速度:‘
像的移动速度:;
则v>v';
则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
(3)向水凸透镜内注水,那么水凸透镜的凸度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因为像距始终小于物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4)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走近视镜后,光线肯定比原来会聚,即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35.【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鱼饵M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水中的鱼饵。现在鱼饵灯被浮标O挡住,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可知,O点肯定在鱼饵灯发出光线的路径上,即连接MO就能确定入射光线的位置,最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①连接MO,这就是鱼饵灯发出的那条入射光线;
②连接ON,这就是对应的折射光线;
③ 将ON反向延长,与通过M的垂线相交,交点就是鱼饵灯M的虚像位置,如下图所示: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平阳月考)“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分别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岚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可见D正确。
2.(2021七上·临安期中)如图,小阳先把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分别放入甲、乙两杯水中,感觉放在甲中的热,放在乙中的冷,则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高低是( )
A.t甲=t乙 B.t甲>t乙 C.t甲【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冷、热觉是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解答】皮肤有感受冷热的功能,手的皮肤感觉到了甲的水温热,乙的水温冷,则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高低是t甲>t乙,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器人 “说话” 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千米/秒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解答】A.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
C.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的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C。
4.(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解答】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这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声音因物体材料的特性而不同,音色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波形是把这个抽象直观的表现。
【解答】“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故选A。
6.(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如图是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
B.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
C.实验中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钢尺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实验中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即长度越小,振动越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是为了控制发声的音调相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中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钢尺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从而找到二者的关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的四种场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铅笔好像“断”了
C.影子游戏
D.雨后彩虹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答】A.镜中人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折”枝看起来变弯折了,是发生了光的折射,属于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发生了光的折射,属于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复色光
B.植物的绿叶只能吸收绿色光
C.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D.紫外线可以用来消毒灭菌
【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是不透明的物体,根据“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可知,绿色植物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其它色光,由此得出结论。
【解答】A:太阳光是复色光,正确。
B:因为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黄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基本不吸收并且几乎全部反射,因此人眼所看到的叶片就多为绿色。错误。
C: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正确。
D:紫外线可以用来消毒灭菌,正确。
故选B。
9.(2021八上·余杭月考)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在空气中可以沿任意曲线传播
B.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等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反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故B错误;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
D.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0.(2021·衢州)标有甲、乙两点的筷子放在空碗中如图1所示,向碗中加水至虚线处,观察到如图2所示场景,此时看到筷子上的甲点或乙点,光的传播路径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广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甲点始终在空气中,它发出的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射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甲点,故A、B错误;
乙点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看到水中乙点的虚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2021七上·平阳月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镜子里的影像。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
【解答】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因此,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模型C。
故答案为:A
12.(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为河对岸的树在水中的倒影。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是指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河对岸的树在水中的倒影 属于反射现象。
【解答】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D错误,AC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AC错误。故选B。
13.(2021七上·平阳月考)如图所示,某同学自制了一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现有以下说法: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出现独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缩短筒长,烛焰的像更明亮了。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物距越近,像越大且亮度越暗;物距越远,像越小且亮度越亮。
【解答】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正确;②薄膜上出现独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正确;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正确;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缩短筒长,烛焰的像更明亮了。正确;
故选A。
14.(2021八上·余杭月考)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的。如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对镜片的操作是( )
A.近视眼,注入液体 B.近视眼,抽出液体
C.远视眼,注入液体 D.远视眼,抽出液体
【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对于凸透镜来说,它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如果成像在视网膜前,则为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则为远视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则该人患有近视眼。为了使光线向后移动后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使用凹透镜矫正,因此应该抽出液体,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1八上·台州开学考)小林利用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水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
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厘米的是图 ,模拟近视眼的是图 。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最大的是图 。
【答案】(1)乙;乙
(2)丙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据此选择。
(2)凸透镜的凸度越小,焦距越长,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弱。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图乙中的水透镜的凸度大于甲,那么它的焦距小于甲,即测得焦距小于10厘米的是图乙。能够模拟近视眼的是图乙。
(2)根据图片可知,图丙中水透镜的凸度最小,则焦距最大。
17.(2021七下·长兴期末)如图,新冠疫情期间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门口安装红外监控摄像机,从而快速检测学生体温是否正常。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镜头所用透镜与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镜片相同,当人逐渐靠近拍摄时,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照相机;远视眼镜;变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分析摄像头成像的特点,然后与三者应用进行比较即可。
(2)远视镜片与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学生在摄像头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摄像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与远视眼镜的镜片相同;
(3)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当人逐渐靠近拍摄时,所成的像将变大。
18.(2021八上·余杭月考)如图是商场里的试鞋镜,小琳站在试鞋镜前看见镜中鞋的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当她走近试鞋镜时,鞋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反射;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商场里的试鞋镜,小琳站在试鞋镜前看见镜中鞋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当她走近试鞋镜时,鞋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19.(2021七上·平阳月考)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知识。
(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2)早晨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在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1)直线传播
(2)120°;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
光的反射是指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解答】(1)、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
(2)、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60 ° +60 ° =12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将减小 。
20.(2021八上·余杭月考)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 是紫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 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均选填“A”或“B”)
【答案】B;A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根据三棱镜对不同色光偏折能力的大小分析;
(2)在太阳光谱中,将温度计放在红光以外,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这说明红光以外存在看不见的光,即红外线。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太阳光对A的偏折能力弱,对B的偏折能力强,则A为红光,B为紫光;
(2)如果将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一段时间后示数会明显上升,故选A。
21.(2021七下·滨江期末)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 色的。
【答案】折射;红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本质上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1)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2)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根据“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可知,白色兔子的毛反射红光,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红色的。
22.(2021七下·柯桥期末)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 产生了声音,若想听到的声音音调低沉一点,应该向 (填“左”和“右”)移动钢尺。若换用塑料尺进行实验,则因发声体材料不同,将听到不同 的声音。
【答案】振动;右;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解答】(1)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振动产生了声音。
(2)若想听到的声音音调低沉一点,应该向右移动钢尺,伸出的部分变长,频率变小,音调变低。
(3)若换用塑料尺进行实验,则因发声体材料不同,将听到不同音色的声音。
23.(2021八下·奉化期末)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答案】振动;耳蜗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解答】 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进入人耳经过听小骨后到达耳蜗;
故答案为:振动;耳蜗。
24.(2021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答案】(1)小
(2)塑料袋
(3)粗糙多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分散,距离越远,分散的越厉害,自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
(3)衣服和袜子的隔音性能较好,而报纸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较差,二者比较确定影响隔音性能的因素。
【解答】(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25.(2021七上·龙湾期中)我校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海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选填“真皮”或“表皮”),你认为“血液”应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 。
【答案】真皮;组织
【知识点】组织;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和真皮.其中表皮又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
(2)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细胞是人体基本单位。
【解答】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承受一定的摩擦和挤压,还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因此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真皮部位。血液中有血细胞和血浆等物质,具有营养、保护、运输等作用,属于结缔组织。
故答案为:真皮;组织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九上·西湖月考)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一个焦距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
(1)若把烛焰移至20cm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应该向 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小鹭把该凸透镜放在邮票正上方8cm、10cm、12cm处,均可观察到与图乙所示性质相同的像,由此可得:当物距 时,成 的虚像。
【答案】(1)右
(2)小于1倍焦距;放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2)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总结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解答】(1)若把烛焰移至20cm刻度处,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则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都小于焦距15cm,那么得到结论: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放大的虚像。
27.(2021七下·柯桥期末)在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玻璃杯和笔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小柯先把笔放在空杯子后一定距离处(如图甲),然后向杯中注入水,看到了如图乙的现象。
小桥看到后很感兴趣,也进行了小柯的实验,但把笔放到注水玻璃杯后,却看到了如图丙现象,小桥思考后经过某一操作,终于看到了如小柯图乙的实验效果。
(1)小柯实验中,出现图乙的现象是因为注水的玻璃杯相当于 ,从而形成了一个“倒”像。
(2)请分析小桥进行的操作是 ,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若将该注水的无盖玻璃杯移到固定在墙上的绿色环保标志“ ”的正前方,则站立时透过玻璃杯观察,下列图像中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1)凸透镜
(2)将笔适当远离水杯
(3)A;B;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当u>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丙图可知,小桥的笔在玻璃杯中成正立放大的像,应该为虚像,此时笔应该在水透镜的焦距以内。如果要使笔成倒立的实像,那么可以将笔适当远离水杯,当u>f时,就会出现倒立的实像。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1)注水的玻璃杯,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两边薄,相当于凸透镜,因此会出现倒立的像。
(2)小桥进行的操作是;将笔适当远离水杯,从而也达到了与小柯相同的实验效果。
(3)当u当f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 ,故C正确。
故选ABC。
28.(2021七下·长兴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1乙所示的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如图2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最好选用 。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C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即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另一个蜡烛,从而能够确定前面蜡烛像的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作图进行判断;
(3)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相对物体左右颠倒,因此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我认为在图1乙所示的三幅图中,C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相对物体左右颠倒,因此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在字母C、A、T、V四个字母中,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29.(2021七下·滨江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填“放大”或“缩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推算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选填“上”或“下”)。
(3)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填“A”或“B”或“C”)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答案】(1)放大;投影仪;7.5cm(2)下
(3)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推测焦距的范围。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物距和像距对调,那么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人眼的位置。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其原理相同的是投影仪。
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根据f2f可知,f<15cm<2f,30cm>2f,解得:7.5cm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物距和像距对调,即此时的物距u=30cm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此时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0cm+30cm=40cm。
(2)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只有像向下移动才能回到光屏的中央,根据“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可知,应该把凸透镜向下调节。
(3)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体肯定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同一侧,因此人眼应该在图中的B处才能看到蜡烛的像。
四、解答题
30.(2021七下·柯桥期末)根据凸透镜的折光性质,补充完相应的折射光线。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31.(2021七下·温州期末)科学课上,小明在泡沫板上画了一条鱼,并将泡沫板固定在透明鱼缸壁上,往鱼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他用一根直铁丝戳向“鱼”的眼睛。将“鱼”提出鱼缸,却发现铁丝落在“鱼”眼上方,如图甲所示。
(1)小明用直铁丝戳向“鱼”眼时,在水面上方看到“鱼”眼的折射光线OM如图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出OM的入射光线。
(2)小明用激光笔代替直铁丝,要使激光射到“鱼”眼,他应将激光对着 照射。(选项“鱼眼”、“鱼眼上方”或“鱼眼下方”)
【答案】(1)
(2)鱼眼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2)我们看到的“鱼眼”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当激光对准看到的“鱼眼”照射时,正好和那条折射光线重合但方向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折射光线肯定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即激光恰好射到鱼眼上。
【解答】(1)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图如下:
(2)小明用激光笔代替直铁丝,要使激光射到“鱼”眼,他应将激光对着鱼眼照射。
32.(2021七下·柯桥月考)如图,MN为平面镜,A为发光点.眼睛在B处,可以从平面镜中看到A的像.现要在平面镜上贴一张狭窄的纸条,挡住A经平面镜反射到B的光线,使在B处的眼睛无法从平面镜中看到A,这个纸条应贴在平面镜的哪个位置?请通过作图找到这个位置,并在该位置处标上字母P.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还经过B点,那么就可以连接像点和B点,从而找到入射点,进而完成光路图。
【解答】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上方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A';
②连接A'B,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也就是纸条P的位置;
③连接AP为入射光线,连接PB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3.(2021七下·西湖期中)请在图中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光线经过透镜后,如果远离法线偏折,那么光线发散;如果靠拢法线偏折,那么光线会聚,据此确定透镜的种类。
【解答】①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使光线发散,应该为凹透镜,如下图所示:
;
②折射光线靠拢法线偏折,使光线会聚,应该为凸透镜,如下图所示:
34.(2021七下·吴兴期中)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 13 缩小
2 30 18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50 放大
(1)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
(3)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4)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
【答案】(1)A
(2)大于
(3)C
(4)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分析判断。
(2)根据表格确定2s内物体物距的该变量和像距的该变量,然后根据计算出平均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3)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据此确定像的位置变化;通过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来判断成像的大小。
(4)确定近视镜的透镜类型和对光线的作用,然后确定像的位置移动方向,最后确定去掉近视镜后像的位置变化,最后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距离透镜10cm的地方出现小亮点,那么这就是焦点的位置,则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此时u>2f,那么像距f(2)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物距的变化量为:40cm-20cm=20cm;像距的变化量为:20cm-13cm=7cm;
则物体的移动速度:‘
像的移动速度:;
则v>v';
则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
(3)向水凸透镜内注水,那么水凸透镜的凸度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因为像距始终小于物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4)近视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走近视镜后,光线肯定比原来会聚,即成像在光屏的前方,因此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35.(2021八下·鄞州期中)周末,小明跟随爸爸学习钓鱼。如图所示,小明的眼睛位于N处,浮标位于水面的O处,鱼饵灯位于水下M处,此时小明发现鱼饵灯刚好被浮标挡住。已知N、O、M在同一竖直面内,请画出小明看到鱼饵灯光的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鱼饵M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水中的鱼饵。现在鱼饵灯被浮标O挡住,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可知,O点肯定在鱼饵灯发出光线的路径上,即连接MO就能确定入射光线的位置,最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即可。
【解答】①连接MO,这就是鱼饵灯发出的那条入射光线;
②连接ON,这就是对应的折射光线;
③ 将ON反向延长,与通过M的垂线相交,交点就是鱼饵灯M的虚像位置,如下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