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1 18: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当真理被迷雾遮住时,需要勇士挺身而出,拨开迷雾,让光芒重照大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真理,也曾被误解,被利用。
导入新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写作背景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马克思逝世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本文正是为澄清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观点的歪曲而写的。
字词积累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整体感知:思路结构
01
第一部分(1-2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02
第二部分(3-6段):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互相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03
第三部分(7-9段):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逻辑关系
作者在回答“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关于“经济关系”及“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很多概念。请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画出各个概念,根据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其逻辑结构图。
逻辑结构
经济关系包括
(生产生活资料和产品交换的关系)
技术
生产
运输
决定
产品的交换方式与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等
地理基础
先前各发展阶段的残余
外部环境
逻辑关系
作者是如何阐述“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的?这样阐述有什么好处?
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用四个“决定着”,说明了“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前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
这样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
逻辑关系
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学”,但他更加强调了“科学”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在二者之间,有时候“科学”会对“技术”产生作用,但这丝毫动摇不了“技术”的“决定性基础”地位。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合作探究(第三部分)
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略。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
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概括主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探究特色
示范分析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这些典型的材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例证有力
如第二段在阐明“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时,列举了流体静力学和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的原因的例子。
又如,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示范分析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比喻新奇
合作探究
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合作探究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措辞严密准确
合作探究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措辞严密准确
合作探究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措辞严密准确
合作探究
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
说理形象生动
合作探究
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论证层次分明
延伸拓展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
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
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延伸拓展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现实的土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