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兖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兖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8 14:2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 ★ 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试卷类型:A
高一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12.1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班级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题3分,共12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纤绳(qiān ) 弄堂(lòng) 揩拭(kāi) 忸怩不安(niǔ ní )
B、主角(jué) 解剖(pōu) 莅临(lì) 长歌当哭(dàng)
C、漫溯(sù ) 长篙 (gāo) 给与(gěi) 嘉言懿(yì)行
D、蠕动(rú) 拎着(līn) 菲薄(fěi) 殒身不恤(xùn)
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寥廓 凄婉 斑斓 提要勾玄
B、嘻笑 戮力 噩梦 蒙蒙细雨
C、荤腥 怔住 翌年 博闻强记
D、纽扣 喋血 炭灰 不加思索
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含义,不能囫囵吞枣 【A】 ,望文生义 【B】。其次,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内幕 【C】 和情感基调。此外,还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内容。朗诵者可以适当化妆 【D】,以增强表演效果。
⒋某校于重阳节这天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下联最适合的一项是( )
乌台好仿黄花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孟生落帽快登临   B、凤笛催成红叶诗
  C、登高喜度老年节   D、紫门临水稻花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要通过宣传来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预防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延误,保障道路畅通和道路安全。
B.习近平就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稿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C.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和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
D.一篇网络帖子看似无足轻重,最终却玷污公民名誉,破坏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难道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6.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C.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7.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 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 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D. 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B、秦时与臣游 游:交际,交往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挡住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 向……道歉,谢罪
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势利导
D、臣为韩王送沛公 为之奈何
⒒下列各句,句中文字不存在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⒓将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归大王所有了。”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译文:现在沛公事情遇到危急,不让他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C、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译文: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一定不像您说的那样啊,这将怎么办呢?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译文: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来等待将军。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3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2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论语·述而》)
(2)寻梦?撑一支长篙, _____________,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3)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 。”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四、
五、(12分)
16.填入下句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顺序依次是 (4分)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①上下空濛,一碧数顷 ②一轮当空,月亮闪耀于碧波之上 ③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1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借用宋代三位词人的句子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与词原意毫无联系。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境界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18. 仔细欣赏下面的这幅漫画,概括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漫画的寓意。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着的伤疤
牛 汉
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在手上脸上,谁都看得见,而有些伤是很难看得见的。首先,他就不愿让谁看见,而有些伤,即使让你看,你也看不见。这些伤,痛在骨头里,只能从他们艰难的步态(并非由于衰老,他们大都不过三十几岁的人)和深重的哮喘声中,猜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难以想像的磨难和病痛,小灾小病难不倒他们。
秃手伯失去双手,一目了然,他无法瞒过谁,但是他那满胸脯的伤,却从来不让人看。
我也只见过一回。
有一年夏天,他一人在河里洗身子,我悄悄地游到他身边,想代他擦擦后背,才第一次窥见他胸脯的伤疤(只听说狼差点把他的胸脯撕开)。不见则已,一见真让我吓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伤疤?我心想,能回来已有两三年,再早的伤也早该结疤,但现在看见的是血淋淋的一个胸脯。我觉得血还不住地在流,映着夕阳的光辉。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
我惊奇地对秃手伯说:“伤口还在流血,可不能见水!”
秃手伯很平静地说:“不碍事,早已不见血了,这叫红疤。很不吉利。”
秃手伯用手抚摩着自己多难的胸口,叹了口气,说:“红疤,就是说这伤还没有死。”“还没死?”伤还有不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没有死,伤还活着。天阴下雨时它不让我安生,整个心口还像那只狼在咬我撕我。”
我禁不住去摸摸秃手伯痛苦的血红的胸脯,他没有阻拦我,我不敢用手摸。生怕血冒了出来。
“愿意摸就摸摸,不碍事。”
“疼吗?”
“不疼。”
是的。伤疤显然没有死。我觉得它还在折磨他,哪有不疼的伤?尤其这红疤,还活着的伤疤,更不能轻信它。
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
一条条隆起的弯曲的伤疤里,似乎都生出了自己的筋骨,自己的血管,自己的神经,自己的记忆,难怪它不死!
几十年过后,我才知道伤疤也是一种生命。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
记得过了好多天,我问秃手伯:“你胸脯上的那些伤疤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看见?”
他皱着眉头说:“伤疤千万不能露给别人看,不能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
以后我再不向他提伤疤的事。我跟他常常一起吼唱西口调。
……
有关伤疤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之前,秃手伯就对我讲过,当时我并不理解。直到我的身上心灵上,带上了许多伤疤,也很大,也很深,而且有的到我死后,可能仍然活着不死,我才真正地悟知了伤疤这个活东西。
19.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
②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
20.试说说你对“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21.结尾一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2.本文以“活着的伤疤”为题,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六、(60分)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苗得雨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阅读短诗,根据诗的寓意,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2、11
一、
1、B、(A、纤qiàn C、忤wǚ D、恤xù)
2、C、( A、提要钩玄 B、嬉笑 D、不假思索)
3、C、(“内幕”改为“内涵”)
4、B、
5.B(A项“行使”与“义务”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政策”。D项多重否定失当。)
二、6.C(C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大部分技艺传承者)
7.D(A项皇帝没有制订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B项原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是技艺传承,是区别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的标准;C项没有人说“活态的传承”就比书本知识更符合技术规律。)
8.C(A项原文没有这种说法;B项这是传统观念;D项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民间艺人与“图书馆”不完全对应)
三、⒐C、当:(dāng,对等,比得上)
⒑A、(以:可译为“把、拿”;B介词。之:前可译为“到”,动词;后用在主谓间,可不译;C助词,因:前可译为“趁机”,介词;后可译为“顺着、随顺”;D介词。为:前可译为“替”介词;后可译为“谋划、想出”,动词。)
⒒D、(A、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活,动词的使动用法;C、兄,名词做状语)
⒓D、(A、“秦地可尽王(wàng)也”应译为“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B、“亡去不义”应译为“(我独自)逃亡是不守信义的”; C、“固不如也”应译为
“当然不如啊”)
四、
⒔(1)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3个句式各1分,易、武各1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句式2分,生2分,约1分)
14.(1) 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1分)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2分)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1分)但是寂寞亭基,无人野渡,落日晚照,啼血杜鹃,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凄凉、孤独和惆怅的氛围,(2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2分)
15.(1)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错一字,该题不得分)
五.
⒗②①③(空间顺序)
⒘第一境界意谓在起步时,展望未来,须做好能经受住追寻中苍茫、寂寞和孤独的心理准备。第二境界是说执著坚定,虽饱经挫折,煎熬,尝遍风雪艰辛,仍不放弃对理想的向往钟情。(能写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可)第三境界写成功来临刹那间的惊喜。千辛万苦追寻的理想终于出现在眼前的喜悦和欢乐。(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意
⒙【参考答案】(1)图中,一个戴着眼镜的秘书正在写年终总结,从外面气喘吁吁地跑进来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大声喊道:“数字再弄大点,领导马上就到。”(2)该漫画讽刺了不切实际,弄虚作假的社会现象。
六、
19.比喻。描写细节。这两处画线语句集中笔墨细致地描绘了秃手伯胸脯上的伤疤,突出其色泽之红,形状之怪,面积之大,质地之硬,从而说明他所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20.“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这是说从那些“看得见的伤疤”上,常常可以勾起人们对往昔伤痛的回忆,所以说“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是说那些刻意隐蔽和掩饰的肉体的伤疤以及那些精神上的伤疤,深深地植根于人的记忆深处,无法忘却,难以磨灭,所以说“有的也一直不死”。
21.结尾一段不可以删去。结尾一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简要议论“我”半个世纪来对“有关伤疤的道理”的理解过程。以前,“我”对秃手伯的讲法不理解;而在“我”历经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折磨,留下许多很大很深的伤疤之后,才真正感悟到伤疤活着不死,时时提醒“我”重温曾经的苦痛的道理。这些议论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由他人(“秃手伯”)的痛苦写到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的创伤,表达了铭记、承担历史苦痛的坦然,也潜藏着热爱生命的执著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冀,丰富了文章的蕴含。
22.以“活着的伤疤”为题,揭示了文章叙述描写的主要内容,文章用了大量篇幅写秃手伯秘不示人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命运的坎坷艰辛,性格之隐忍坚毅;以“活着的伤疤”为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它贯穿全文。文章开头由“口外草地回来的人”的伤疤写起,写到秃手伯隐秘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不死”的内涵,结尾又写到“我”的身心上的伤疤,逐层递进,文意不断丰富深厚;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简洁凝练,表意丰富,用“活着的”这一形容词短语修饰“伤疤”这个名词中心语,搭配新奇,耐人寻味,有悬念感。
七、参照2011年山东省高考评分标准,平均控制在43分左右。
23.提示: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普通的事物中往往含有深刻的哲理,外表朴素的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平凡事业往往有着伟大意义,简单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常的东西不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善意的微笑,听到一句真情的话语……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57页)淘出“金”。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63页)
一段平凡却给你莫大鼓舞或触动的友情、亲情,一种平常却给你感悟、启迪与震撼的事物,身边平常之人、事、物,都可以在自己的经历中折射出不平凡的意义,沉淀成自己人生历程中那熠熠生辉的“金”,就看你有没有“识金、炼金”之术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