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农业
所在单元 第四章
本单元 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 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
本节课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主要农业生产部门及其分布。 ②理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主要牧区的分布特点。 ③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④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含学习环节的名称、时间) 活动内容及活动规则 (围绕学习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含教师设问、 活动的任务、活动规则等) 设计意图 (目标指向、重难点突破等)
导入: 中国主要的产业:“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时间:2分钟 活动一:(活动的名称、时间) 自主学习 时间:5分钟 展示 时间:6分钟 小结 :3分钟 导入:经过前三章地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情况,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和文化如何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我国的经济和文化。 我们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一般说来,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行业。图示的食物、服装、日用品、木制家具、轮胎等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可以看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多亿人口。因此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一: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定义 通过几幅图片讲述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农业有小农业(狭义)和大农业(广义)之分。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的本能,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 农业的主要部门有: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 活动一:找一找我国农产品的主产区 【展示】学生展示,老师点评。 规则:1. 展示的同学站位准确、面向黑板、声音洪亮、脱稿。+1分 2.先回答同学所在小组+2分,补充回答+1分 活动二: 1. 结合第二章第二节中所学知识,说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属哪一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属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半湿润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农业生产又和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那我们怎么布局我国的农业呢?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而农业生产又和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那我们怎么布局我国的农业呢? 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 教师根据我国的南北方地区的主食不同,引出南方和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接着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长习性差异,让孩子们理解“因物制宜”。(物:指农作物的习性)接着分别给出主要糖料作物(甜菜和甘蔗)让孩子们判断它们应该主要分布在哪里,以及根据棉花和橡胶的生长习性,判断它们又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三: 1. 结合所学的气候知识,说说为什么在我国会形成“北麦南稻”的分布特点? 2. 我国东西部农业有什么样的差异? 3. 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到我国小麦、水稻的分布有什么其他的特点吗?为什么? 4. 东东和珠珠在南方长大, 他们听来自北方的同学说,北方的食糖不是蔗糖,而是用甜菜加工成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 你能说出棉花在我国最合适生长的区域吗? 【展示】学生展示,老师点评。 规则:1. 展示的同学站位准确、面向黑板、声音洪亮、脱稿。+1分 2.先回答同学所在小组+2分,补充回答+1分 小结: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三大产业,并有意识地思考:身边的经济活动是第几产业。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理解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懂得“农业的主要部门”。 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和学生识图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展示自己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和学生识图记忆能力。
学法总结 主要采取看图片、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以自主学习、对学和合作探究为主)
板书设计 (思维 导图)
课堂检测 (可粘贴) 当堂检测 1. 读“东北地区图”,回答问题。 甲地和乙地的主要的农业类型分别是( ) A.种植业、渔 业 B.林 业、渔 业 C.林 业、畜牧业 D.畜牧业、种植业
学生课堂学习获得率(%)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收集至少一个国际组织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
教学反思